花山岩画中主要绘制了人物、典型器物、动物这三类图像,其中,“蹲式人形”(双腿下蹲、双臂上举的人形图案)出现的比例高达82%。文博研究馆员陈远璋认为,花山岩画“蹲式人形”表达的母题具有一定语言符号象征意义,“据考证,骆越人是以种植业为主的氏族部落,这些蹲式人形图案,正好与汉字‘蛙'形态相似,而这种形态恰恰反映出当时人们对图腾的一种崇拜方式,人们将‘青蛙'奉为一种神明,认为它可呼风唤雨,指导人们的播种和生产。” |
|
2000多年前的人们是如何在悬崖峭壁上进行绘制的呢?专家推测有四种方法:自下而上攀爬法、搭架绘制法、利用藤条等工具自上而下悬吊法和水涨船高浮船绘制法。广西申报世遗办公室专家办公室副主任、研究馆员蓝日勇认为可能性较大的是“搭架绘制法”,陈远璋则更倾向于利用藤条等工具自上而下悬吊法。此外,中央民族大学原副校长梁庭望认为,这么大规模的岩画,是团队合作的结果。 |
|
历经2000多年的历史,花山岩画仍鲜艳如新,没有丝毫褪色,究竟是什么颜料如此神奇?蓝日勇解读说,“他们用的颜料是赤铁矿,粘合剂是植物液,我们研究出植物液的主要成分是草酸。草酸涂在岩层,可除去碳酸钙里的二氧化碳,变成草酸钙,而草酸钙是非常硬的物质,颜料附着在上面不容易老化。”陈远璋说,颜料主要成分是三氧化二铁,在其中掺杂部分动物胶、植物胶调配而成岩画绘制颜料。这种颜料具有独特的耐腐蚀性。 |
|
花山岩画的绘制年代也是一个难解之谜。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孙华教授认为,可通过将典型的岩画图像与其他考古发现的相似器物图像进行对比,根据器物的明确年代来推断岩画年代。他说,“岩画上出现羊角钮钟图像,在我国出土羊角钮铜钟的年代为战国初期至西汉中期,由此可以推断岩画的年代大致与此时期相当。”岩画上有一个比较成熟的楷书汉字的出现,由此可判断岩画的持续年代大概到宋代。 |
|
岩画的创作者骆越人是否就是如今的壮族人?孙华解释说,花山岩画上所描绘的一些内容跟壮族的神话传说具有一定的有相似性,“壮族流传着‘狗取谷种'的神话传说,而岩画上描绘的动物形象非常像狗,所以岩画所表现的主题可能跟这个神话有关系”,因此孙华认为,骆越人与壮族人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