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中华文化 中国土司遗址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相关新闻
800年土司王朝向世界讲述湘西往事
华夏经纬网   2015-07-23 13:54:37   
字号:

    北京时间7月4日下午4时许,在德国波恩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9届世界遗产大会上,由湖南永顺老司城遗址、湖北恩施唐崖土司遗址、贵州遵义海龙屯遗址联合申报的“中国土司遗址”通过审议和表决,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48处世界遗产。永顺老司城也成为湖南省首个世界文化遗产,实现了湖南省世界文化遗产零的突破。

  “中国土司文化第一城”

  永顺老司城遗址位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顺县城以东的灵溪河畔,是古溪州彭氏土司政权的司治所在地,是土司时期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彭氏土司政权始建于后梁开平四年(910年),止于清雍正六年(1728年)的“改土归流”,鼎盛时期辖20州,范围涉及湘鄂川黔渝滇等省市边区,历经五代、宋、元、明、清,历时818年,历经28代,共35位刺史或土司。老司城见证了世界独有的中国土司制度的兴衰存亡,铸造了一个家族历经九朝司治时间、长达800多年的世界奇迹。遗址总面积25平方公里,城区面积25万平方米,地表上保留了体积庞大的城墙和建筑废墟,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历史最悠久的古代土司城市遗址,被称为“中国土司文化第一城”。

  老司城遗址保存完整,地上地下遗存、遗物丰富多样,城墙、砖雕、建筑、街巷重叠变幻,且与周边瑰丽的山水风光融为一体,文化和自然景观紧密结合,有着“江南紫禁城”的美誉。城池遗址随形就势,分为首领生活区、衙署区、文教区、街市区等功能区,为“三纵五横”的棋盘式布局,有河街、左街、右街、正街、半坡街、五屯街、鱼肚街和东门街8条街道,街道全由红褐色花纹卵石砌成的图案,图案组织颇具民族特色,有三角形、菱形和直线直角形等各种几何图案,这些图案随地势而变,整齐匀称,古朴大方,表现出了浓郁的土家民族风格和泥土气息。有着1000多年历史的老司城祖师殿建筑群,始建于后晋年间,明嘉靖年间重修,殿堂重重叠叠,依山势呈阶梯状往上,极其壮观,正殿34根大柱使用珍贵楠木,梁柱衔接浑然天成,无斧凿痕迹,颇具湘西土家族建筑特色。文物专家认为,永顺老司城壮阔庞大的建筑之美,堪称“中国的马丘比丘”。

  永顺老司城完整地体现了迄今已消亡的土司文化传统,为研究集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家族文化、政治文化等多元文化于一体的土司文化提供了独特见证;完整地反映了土司及土司制度的产生、发展和消亡全过程,填补了中国土司制度考古学的空白,为研究土司制度提供了物化载体;完整地见证了汉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是中国古代中华民族大融合的典范,是民族区域自治的成功案例,为研究土家族传统民族文化、乡土文化提供了实物例证,为探讨当今世界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间和谐共处之道提供了难得物证。

  5年申遗高效务实

  在第39届世界遗产大会上,由湖南永顺老司城遗址牵头的“中国土司遗址”的历史文化价值得到了世界遗产委员会的充分肯定,仅用了22分钟就获得通过,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然而,为了这22分钟,湖南付出了许多艰辛努力。

  永顺老司城于1995年开始第一轮考古发掘,2001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被列为首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也是在2010年,湖南省正式提出永顺老司城申遗的设想,并于2012年被列为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通过“高位推动,科学组织,专家领衔,主体发力,全民参与,持之以恒”的努力,老司城遗址走过了5年漫长而务实高效的申遗道路。

  永顺老司城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过程中得到了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和湖南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2010年时任湖南省委书记周强,2012年时任湖南省长徐守盛,先后致信国家文物局主要领导,请求支持老司城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2012年湖南省政府成立老司城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领导小组。2013年初,国家文物局正式明确湘鄂黔“中国土司遗址”作为2015年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并指定由湖南省牵头,三省三地联合开展申遗的相关工作。2013年至2015年,湖南省政府连续3年将老司城遗址申遗工作列入湖南省重点工程。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永顺县三级均成立了申遗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并组建了老司城遗址管理处和老司城遗址博物馆。申遗过程中,国家和湖南省有关领导多次深入老司城遗址现场考察指导,全力推进申遗工作。申遗的同时,湖南省还制定和完善了《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老司城遗址保护条例》等一系列法规,实施了老司城文物本体保护工程,并加强了遗址现场守护和环境整治力度,对重点遗存、重点区域实行24小时值守。

  申遗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既是政府行政工作,又是技术含量很高的专业工作。湖南省聘请国内权威考古研究机构在此前的考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展考古调查、发掘和研究,进一步厘清了遗址布局,共完成考古发掘4800平方米,勘探面积2万平方米,出土各类文物5万余件,并出版了考古报告,为老司城价值研究提供了翔实资料。还聘请吉首大学等科研院所从人类学、历史学、民族学等多领域,对涉及老司城遗址的16项重点课题进行研究,完成学术研究论文7篇、专著9部、研究综述3篇,揭示了土司遗址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此外,永顺县还搜集整理了相关史志和土司书籍300多册、图片资料7000多张以及水文、气象、环境等22个部门文件资料56件,并聘请具有编制申遗文本丰富经验的国内一流团队编制申遗相关文本。

  据湖南省文物局局长陈远平介绍,永顺老司城在不到3年的时间内,完成了文物本体保护、普遍价值提炼、申遗文本编制、遗产保护法规建设和环境整治等申遗工作, 走完了其他申遗项目用十数年时间完成的工作量。

  文化遗产保护任重道远

  湖南省文化厅厅长李晖表示,申遗成功后,老司城的保护和开发将从多个方面发力。明确重点,加强保护力度,按照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标准,坚定不移地保护好原遗址、原生态、原文化、原居民;通过加强宣传,增强群众保护意识;加强规划,增强管理意识,在遗址范围内禁止开发,限制游客数量和频次,做好老司城文化的展示和利用;将老司城遗址保护工程与改善周边民生的惠民工程结合起来,加快扶贫步伐;学习和借鉴老司城遗址保护模式,做好申遗接力工作,推进湖南省侗族村寨、凤凰区域防御体系2处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项目的申遗工作。

  “申遗成功后,根本任务是以更高的标准和更严的要求,保护管理好世界遗产,维护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陈远平说,“在有效保护和管理的前提下,要充分发挥世界文化遗产的资源优势和影响力,带动和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通过研究、展示等多种方式,让文化遗产讲述湘西故事,阐述湘西特色。”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州长李平表示,老司城遗址申遗成功填补了湖南世界文化遗产的空白,提升了土家族文化的影响力和地位,将有力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丰富湖湘文化的内涵,增强大湘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来源:中国文化报

 

 

责任编辑:李然

共1页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网友: 密码:   
 
 
 
  已有( ) 条评论 剩余 字 验证码:    
 
相关文章
   
·第39届世界遗产大会在波恩开幕
·遗产在战争阴影下哭泣
·唐崖土司城遗址夫妻杉
·三处战乱地区古迹被列为濒危世界遗产
·高旻寺前身或为分水龙王庙 用于祭祀运河之神(图)
·霍英东遗产争夺案再起波澜:长房三子上诉
·两岸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加强合作
·台商意外身亡留下大笔遗产:私生子遗产争夺战
·台湾法院认定白文正遗嘱属实 大房得2.9亿遗产
·台湾富豪白文正遗产争夺案 二房儿子告大房败诉
·百万借“皇族后人”?台商在香港险坠遗产骗局
·自称王族后人 遗产党诱分209万亿图骗台商百万
·河南官方介入调查“冒领台湾老兵遗产”
·台湾老兵的假亲戚:村民冒充在大陆遗产继承人
文章排行
 
最新专题
 
-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
- 第八届云台会
- 第十一届海峡论坛
- 2018年博鳌亚洲论坛
- 2018全国两会
- 2018平昌冬季奥运会
- 文脉传承——江西古代书院文化行
- 第十五届海峡两岸媒体来湘采访活动
- 第三届两岸大学生新媒体研习营
- 2019“贵州的台湾故事”主题采风活动
- 台湾记者三晋行--两岸媒体看山西
- 2019两岸媒体多彩贵州行
- 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
- 关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
- 庆祝人民空军成立70周年
- 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
- 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大阅兵
- 庆祝解放军海军成立70周年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