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中华文化 中国土司遗址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贵州海龙屯土司城遗址
海龙屯:沉睡700年的军事城堡
华夏经纬网   2015-07-23 11:18:35   
字号:

    作为中国西南地区历史最久、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土司城堡之一,海龙屯土司遗址雄踞于遵义市主城区20公里的汇川区高坪镇大山深处,曾为杨氏土司的“夏宫”和战时军事中心,始建于宋宝祐五年(1257年),现存主要是明万历年间(1595年至1600年左右)的遗存,总面积达5平方公里,核心区域1.59平方公里,遗址区面积含遗产区和缓冲区共12.9平方公里,主要包括城防设施,行政及生活设施、手工业设施、交通设施以及水井遗址5处,是目前中国乃至亚洲保存最好的古军事城堡建筑遗迹之一,是宋、元、明时期西南播州杨氏土司文化的重要遗存。周长约6公里的环囤城墙尚存,“老王宫”和“新王宫”是囤内两组最大的建筑群,面积均在2万平方米左右,大体为“横三纵三”的布局,是集军事屯堡、衙署与“行宫”为一体的“土司”遗存。
 
    海龙屯遗址是贵州境内目前仅见的一处大型军事建筑与宫殿建筑合二为一的遗址,也是中国乃至亚洲保存完好的中世纪城堡遗址。海龙屯遗址居群山之巅,山顶上建阁楼、兵营、仓库、水牢、绣花楼;囤前设铜柱、 铁柱、飞龙、飞凤、朝天、万安等九关,各关之间有护墙相连,凭险设关,关关相联,以石块垒砌的高大城墙关隘,形成三层防御体系,令整个城堡十分坚固。随山势绵延十余里,别有一番气象。
 
    以海龙屯遗址为中心的军事防御体系总体规划上呈现出关堡星布、以点控面、纵深防御的特点。整个防御体系由16关2城3堡构成3条防线,每个独立的关以及城堡都控扼周围一定的空间,3条防线由外围到中心构成了层层耗歼,逐次阻敌,长达60余公里的纵深防御阵地:一线由娄山关、三渡关、上渡关、老君关、乌江关、河渡关、黄滩关、崖门关、落濛关等组成打击敌人的警戒阵地,迫使敌人提前展开攻击队形;二线由养马城、养鸡城、海云屯、龙爪屯等组成中间拦阻阵地,使敌人炮火难以直接抵达核心阵地;三线是由铁柱关、铜柱关、飞虎关、飞龙关、朝天关、太平关以及万安关、城墙等设施构成的海龙囤核心阵地,是主力决战阵地,也是最后一道屏障。 海龙屯遗址是关堡相结合的山城体系;它充分利用地形,又融入地形;它是将山体作为防御体系的组成要素,攻防结合、寓攻于防,层层设关,关关相卫,唇齿相依的防御体系。因此,海龙屯是山地军事攻防建筑的杰出典范,充分反映了文化与生态环境的完美交融。
 
    为规范屯内管理,杨应龙曾于万历年间勒石警示,《骠骑将军示谕龙岩囤严禁碑》碑遗留至今,铭文对上下海龙屯作了严格的规定,从中可知屯内管理机构(总管厅)、常驻人口(竟有住囤医生)及主要来往人员(运送口粮邦户、工匠)等,信息十分丰富,是今日探知屯内格局的重要实物资料。
 
    海龙屯遗址是以维护国家利益为目的而营建的军事防御体系,却在最后成为“家”“国”对抗的主战场。两千里疆土上,“家”与“国”的情势不期然转换.
 
来源:百度百科
 
 

 

责任编辑:李然

共1页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网友: 密码:   
 
 
 
  已有( ) 条评论 剩余 字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探秘贵州海龙屯土司遗址
·贵州海龙屯古墓
·贵州海龙屯"新王宫"遗址
·贵州海龙屯朝天关
·贵州海龙屯飞虎关
·贵州海龙屯铁柱关
·贵州海龙屯土司遗址
·湖北唐崖土司城 沉淀土家文明
·唐崖土司城遗址从发掘到成功申遗仅用3年多时间
·咸丰唐崖土司城申遗成功 系湖北第三处世界文化遗产
·探访恩施唐崖土司遗址遗存精华之一:土王墓
·唐崖土司城遗址如何布局
·唐崖土司城遗址由何而来
·探访湖北唐崖土司城遗址
文章排行
 
最新专题
 
-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
- 第八届云台会
- 第十一届海峡论坛
- 2018年博鳌亚洲论坛
- 2018全国两会
- 2018平昌冬季奥运会
- 文脉传承——江西古代书院文化行
- 第十五届海峡两岸媒体来湘采访活动
- 第三届两岸大学生新媒体研习营
- 2019“贵州的台湾故事”主题采风活动
- 台湾记者三晋行--两岸媒体看山西
- 2019两岸媒体多彩贵州行
- 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
- 关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
- 庆祝人民空军成立70周年
- 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
- 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大阅兵
- 庆祝解放军海军成立70周年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