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中华文化 中国土司遗址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湖南永顺老司城遗址
湖南永顺老司城遗址往事知多少
华夏经纬网   2015-07-22 13:30:11   
字号:

永顺老司城成世界文化遗产。

永顺老司城成世界文化遗产

    湖南永顺土司城是中国古溪州彭氏土司的治所,是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1995年至今,湖南省考古所先后3次对老司城遗址考古发掘证实,彭氏世袭溪州刺史(元朝改为土司)始于公元910年,止于公元1727年清“改土归流”,世袭二十七代,共35位刺史或土司,历经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宋、元、明、清9个封建王朝,历时818年;初期辖二十州,范围涉及湘、鄂、川、黔、渝、滇等地。

    谈及永顺老司城,总绕不开溪州铜柱。溪州铜柱立于五代十国,940年,现存于芙蓉镇博物馆,质地清纯,润泽光亮,八方形,中空,高4米,对角直径0.38米,铭文42行2614字,1961年被列为中国首批重点保护文物。

    溪州铜柱缘于溪州之战,这场战争在中国难以数记的民族冲突中,并不十分著名,其结局也未改变五代十国时期民族冲突的宿命,但战事平息后铜柱的树立,却戏剧般地让战争和铜柱双双名垂青史。

    长沙楚王马希范内忧外患,雷家森先生认为,这是溪州之战爆发的根本原因,先生在他出版的专著《老司城与湘西土司文化研究》中,洋洋洒洒,娓娓道来,用数万字篇幅,写了战争的原因、经过和结果,最后还对铜柱上2614字进行详细解读。

    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到头来都不过是梦一场。中国的历史如戏剧,滚滚长江东逝水,城头变换大王旗。看戏流泪,替古人担忧叹息,构成了中国人独特的文化审美视觉。其实,很多时候,我们看别人,也是在读自己。

    关于溪州之战原因,其实和一个女人有关。1956年中华书局出版的司马光《资治通鉴》第281页,特别提及了这个女人:天福三年(938年),“楚顺贤夫人彭氏(引者按:即彭玕之女)卒。彭夫人貌陋而治家有法,楚王希范惮之。”

    古人云:妻贤夫祸少。贤妻“既卒,希范始纵声色,为长夜之饮,内外无别。有商人妻美,希范杀其夫而夺之,妻誓不辱,自经死。”读到这里,让人无法跟那个在溪州铜柱铭文里豁然大度的楚王联系起来。

    历史往往就是这样,必然里有很多偶然,偶然中又蕴含着必然。彭氏,就是溪州刺史彭士愁的堂妹,有姓无名,有死无生,不知其名,不晓其生,这似乎是中国历史中千千万万女人的共同命运。不过,能在司马光笔下出现,哪怕是寥寥数字,其美德可见一斑。

    战争经过,无非是刀光剑影,不再一一叙述。我感兴趣的是,彭士愁与马希范镌刻于柱的盟约,核心内涵竟然是:“王曰:尔能恭顺,我无科徭,本州赋租,自为供赡,本土兵士,亦不抽差。永无金戈之虞,克保耕桑之业。”一个王朝近800年的辉煌,缘来于此。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尽管我对溪州铜柱上的铭文还只是一知半解,但其核心内涵,应该说是开创了中国古代地方区域自治制度的先河。在网上,经常看到不少专家大谈特谈地方自治历史,很少有人论及溪州铜柱,也许,这铜柱躲得太远,藏得太深。

    用不太扎实的古文基础,我也知道,在王朝不断更迭,战乱时刻烦扰的中国封建社会,“永无金戈之虞,克保耕桑之业。”不就是无数人追求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吗?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现代人的闲情逸意,也莫过于此。

    文化是民族之根,是国家之魂。老司城遗址中最让人扬眉吐气的,无疑就是溪州铜柱。战争虽然败了,溪州先人们,用他们穿越千年的眼光,笑看把受屈辱的文字写进入铜柱,从而换来800余年的太平,大智大慧,永世长存。

    而那个看似一代天骄的楚王马希范,在溪州铜柱树立的7年之后,也就是947年一个凄风冷雨之夜死去,4年后,他理想中的强大楚国灰飞烟灭。当然,溪州盟主彭士愁并没有趁火打劫,父而子,子而孙,任凭外面风云变幻,恪守誓言,年年岁岁,岁岁年年。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这种文化后来演变为土司制度,形成于元,繁荣于明,崩溃于清,有七百多年历史。元朝封少数民族部族首领为“土司”,世有其地,世受其封,世袭其官,世养其兵等,一直到清雍正年间“改土归流”。此次3处遗址申遗,均与这制度分不开。

来源:凤凰湖南

 

 

责任编辑:李然

共1页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网友: 密码:   
 
 
 
  已有( ) 条评论 剩余 字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探秘湖南永顺老司城遗
·永顺土司古墓群
·永顺土司德政碑
·老司城翼南牌坊
·老司城彭氏宗祠
·老司城祖师殿
·老司城遗址
·访世界文化遗产海龙屯遗址 感受明代军事城堡遗风(组图)
·申遗成功是文化保护新起点
·申遗成功应是“护遗”的新起点
·综述:中国多地举办活动迎接"文化遗产日"(图)
·中国文化遗产节日遭遇"空壳化" 传承需"全民共享"
·茅盾文学奖入围名单:贾平凹严歌苓各两部入选
·“非遗”赫哲族伊玛堪传承人:传袭一刻不能停
文章排行
 
最新专题
 
-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
- 第八届云台会
- 第十一届海峡论坛
- 2018年博鳌亚洲论坛
- 2018全国两会
- 2018平昌冬季奥运会
- 文脉传承——江西古代书院文化行
- 第十五届海峡两岸媒体来湘采访活动
- 第三届两岸大学生新媒体研习营
- 2019“贵州的台湾故事”主题采风活动
- 台湾记者三晋行--两岸媒体看山西
- 2019两岸媒体多彩贵州行
- 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
- 关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
- 庆祝人民空军成立70周年
- 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
- 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大阅兵
- 庆祝解放军海军成立70周年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