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2009文化报告
影视孔子扎堆拍究竟为哪般?
华夏经纬网   2009-12-22 12:54:54   
字号:

    从金庸热,到红色经典热,再到四大名著热……影视的旋风眼下又进入了“诸子”时代。记者从国家广电总局获悉,目前申请“诸子”系列立项的电影、电视剧作品相当多,都在等待重大题材办审批,这让有关负责人感到“十分郁闷”。在这些“诸子百家”的影视作品中,孔子数量最多,目前已经获准拍摄的已经有3部,分别是著名导演胡玫的电影《孔子》,著名导演张黎的电视剧《孔子》,以及佛山传媒集团的电影、电视剧套拍《孔子》。除了孔子外,老子、孟子、荀子等历史圣贤的故事也都被一一书写。这股“孔子”旋风的背后,究竟是跟风,还是确有市场?为什么大家都竞相拍孔子?

  “孔子热”

  与现代生活关联紧密

  “这还得从国学热说起,”广电总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孔子热绝不仅仅是个影视现象,跟以往有很大不同,这次孔子影视作品的热潮,与现代生活紧紧相关。要是孔子没有现代价值,没有和现代生活发生关联,也不会有那么多人关注他!” 电影《孔子》投资方一位老总的发言道出了他们的真实想法:“孔子对中国人的影响是深入到每一个人心底的,用句大白话来说,就是有最广泛的群众基础。我们拍《孔子》不用宣传,大家都知道孔子是谁。”

  因为这几年传统文化的热潮,作为符号的孔子已经进入越来越广阔的视野。著名学者张颐武分析,这次的传统文化热是以儒学的复兴作为标志的。儒学是以孔子为中心,孔子当然成为了代表性人物,所以大家就有热情用影视剧的方式来表现这样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人物。

  担任佛山版《孔子》的导演韩刚在业内被称为“教授型”导演,为了拍电视剧《孔子》,他3年没有接一部片约。“这部剧的开拍是基于儒学传统在当代社会的一种映照:人们迷失于快节奏的生活和工作,反过来寻求儒学传统中的价值观,像‘论语热’,还有孔子学院的大规模建立,都反映了这一点。”

  改编难度大

  尊重史实还是肆意发挥?

  “孔子热”有群众基础,对于主创们来说是件好事,对于投资方来说,又节约了一笔大大的宣传费,更是好事。但问题是:正是因为大家十分熟悉,所以反倒很难在创作上有所突破,熟悉影视创作的人都知道,越熟悉的题材越难驾驭,所以创作孔子不难,难在把孔子创作好!这个题材本身的难度不言而喻。不过,从目前通过立项的三个《孔子》公开的消息看,主创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用生动的方式把孔子表现得更加立体,拉近他与现代观众的心理距离。比如,胡玫的电影《孔子》就很有娱乐性。孔子身高1米9?孔子会武术?孔子还与一个“美而淫”的女人南子有交集?这些话题都让人很是新奇:从小学就开始念“子曰”,但我们对于孔子,了解竟是如此有限!从影视制作的角度来讲,这种“无知”反而增加了影视人物的新鲜度,大众的胃口一下子被勾起。

  不过,胡玫这样的创作手法虽然把观众的胃口吊得很高,但也带来了极大的风险。圣人的故事要写得非常谨慎,要根据史实以及历史记载进行创作。胡玫曾用“诚惶诚恐、如履薄冰”来形容自己接拍时的心情。韩刚也说,挑孔子的演员很难。此外,最主要的是考虑怎样把孔子的形象展示出来,让观众接受,但是既不是刻意追求人物的个性化,又不是把他打造成“圣人的雕塑”。这对主创们来说,绝对是件考验水平的难事!

  张颐武回应

  “扎堆”是因公众有需求

  就在主创和业内人士关注如何“破题”,把孔子塑造得既生动又不离谱的同时,广电总局却很犯难:拍孔子等圣贤的影视作品,群众基础深,市场反映好,推广得当,对提高中华文化对外的影响力也有好处。不过,这些愿景看上去虽然很美,但会不会太集中?观众在短时间内能够接受这么多的孔子形象吗?这些待批的“诸子百家”到底是拍还是不拍?

  对此,张颐武很乐观:“我觉得所谓‘扎堆’是因为公众有需要,不宜说是跟风。对孔子以及儒学生动地用影视方式来普及,来让大家了解孔子的生平以及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总是有积极意义的。”他觉得现在很多电视剧都可以粗制滥造,但是拍孔子题材需要一个艰苦的努力过程。不管胡玫也好,韩刚也好,都无数遍地修改剧本,下的工夫很大。“中国那么大,两部三部容得下。孔子这个题材可以通过不同侧面切入,值得一拍再拍。包括《西游记》(张纪中版六小龄童版香港版日本版)、《红楼梦》(旧版新版)也是一样。有时候我们对于‘撞车’也是过于紧张,我觉得这种经典题材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方法进行拍摄,即使是在同一个时期也是可以的。这种情况的出现,说明公众社会对中国传统文化认识的渴望、对经典文化接触的愿望还是很强烈,无论是制作者还是观众都是这样。制作者感受到这种需求的强大,所以这是一种市场的选择,我觉得要在市场的竞争中间优胜劣汰,不必将两三部都统一成一部。”本报记者 赵斌

  开门见山

  乐见“孔子扎堆”

  赵斌

  国学热从2007年到现在已经有两年左右时间了,当时于丹老师通过电视让大家都知道原来孔子离我们不那么远。事实上,也许孔子就是一座山,任何人都可以画他。无论画得好或丑,都不会影响这座山本身,只能反映画家的水平高低。犹如眼下影视中的“孔子扎堆”,假若能通过不同角度让大家知道:其实孔子并不是一出生就是圣人,他是通过许多磨砺才完善自己的性格的。这样其实是件好事,跟以往的帝王扎堆、大侠扎堆有本质的区别。

  对于主创来说,题材是否与对手“撞车”其实并不需要特别考虑,反倒是题材本身的难度值得认真考量。如何把孔子表现得更生动,让他与当代观众有一个内心的联系,这是难度比较大的。但其实也恰恰是观众们最想看、最爱看的。采访中,业内有人担心台词风格的问题,因为“论语中的语言很多可以直接用上”,但也许这个担心有些多余,一来“论语式”本来就是一种孔氏符号,任何一部拍摄孔子的作品都没有办法,也没有必要刻意规避,用得恰当就好。反倒最值得关注的是:孔子是一个非常风趣的人,关键是如何表现他有趣的一面。

  期待“孔子们”的一一登台……

来源:腾讯娱乐

 

责任编辑:王佳

共1页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网友: 密码:   
 
 
 
  已有( ) 条评论 剩余 字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文章排行
 
最新专题
 
-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
- 第八届云台会
- 第十一届海峡论坛
- 2018年博鳌亚洲论坛
- 2018全国两会
- 2018平昌冬季奥运会
- 文脉传承——江西古代书院文化行
- 第十五届海峡两岸媒体来湘采访活动
- 第三届两岸大学生新媒体研习营
- 2019“贵州的台湾故事”主题采风活动
- 台湾记者三晋行--两岸媒体看山西
- 2019两岸媒体多彩贵州行
- 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
- 关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
- 庆祝人民空军成立70周年
- 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
- 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大阅兵
- 庆祝解放军海军成立70周年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