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2009文化报告
文物流失触目惊心,谁是罪魁祸首?
华夏经纬网   2009-12-21 14:55:35   
字号:

    盛世收藏热。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民间收藏不断升温,电视台“鉴宝”等栏目受到热捧。在利益驱动下,文物流失现象日趋严重。究竟谁是罪魁祸首?

    民间收藏应放开还是严管

    “主要是利益驱动,也有媒体的误导,现在过于强调文物的经济价值,‘要致富,就挖墓,一夜挖个万元户’,收藏变成发财致富之路,这是绝对错误的导向。”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著名文物专家谢辰生说。

    谢辰生曾主持起草1982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他第一次明确提出文物的定义。他认为,民间收藏是应该鼓励,但不是为了经济利益,而是看重它的艺术文化价值,是鉴赏,而不应该是投资。“过去的收藏家都是学问家,是真正为了鉴赏和爱国。而现在是‘利之所在,趋之若鹜’,应该严格限制文物流通,改变舆论导向。”

    谢辰生认为,民间收藏是可以的,但是要讲究来源正当合法。出土的文物必须归国有,这一点是明确的,文物买卖必须规范,绝不能放开。

    中国文物学会的成大林告诉记者,我国曾经放开过文物流通,在来源上不太追究,结果后果非常严重。由于国内的价格低,国外的价格高,导致每年有大量文物流失海外。

    但中国收藏家协会副秘书长王邦华认为,收藏热是国家昌盛富强的一个象征,“大家有钱了才来玩收藏,盗墓从古至今都有,不能简单地归咎于收藏热。”

    他认为,国家现在应该鼓励民间收藏。“民间收藏实际上是国家收藏的补充。一个好的东西,如果国家收藏不了,民间再不收藏的话,它就只能走一条路,就是流失到国外。把国宝留在国内,留在民间,这样就不会出现毁坏或者流失到国外的现象。”

 

责任编辑:王佳

共3页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网友: 密码:   
 
 
 
  已有( ) 条评论 剩余 字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文章排行
 
最新专题
 
-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
- 第八届云台会
- 第十一届海峡论坛
- 2018年博鳌亚洲论坛
- 2018全国两会
- 2018平昌冬季奥运会
- 文脉传承——江西古代书院文化行
- 第十五届海峡两岸媒体来湘采访活动
- 第三届两岸大学生新媒体研习营
- 2019“贵州的台湾故事”主题采风活动
- 台湾记者三晋行--两岸媒体看山西
- 2019两岸媒体多彩贵州行
- 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
- 关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
- 庆祝人民空军成立70周年
- 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
- 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大阅兵
- 庆祝解放军海军成立70周年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