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管为17世纪-20世纪中台湾与漳州地区流传广远的传统音乐,歌曲及戏剧表演。这里面,又影响台湾为最深。21世纪的台湾,北管音乐虽较少有完整性的表演,但是其音乐仍常见于迎神赛会,阵头,甚至传统或现代布袋戏表演上。
另外,仍借用中国北方音乐戏剧元素与官话的而命名的北管,与流传时间相差无几,音乐型态类似,却使用南方音乐因素的南管互为对应。
简介
北管相传为15世纪传入福建后,盛行于漳州地区,取代了本有的北管地区音乐。到了台湾。17世纪之后,由福建及广东等地传入台湾的非闽南或客家系统音乐声腔及戏曲,都被归入北管的范围﹔相对词为南方音乐的“南管”。
17-19世纪,北管音乐或借重音乐伴奏借重衍生的人声戏曲台湾大为流行。并延伸出“四平”和“乱弹”两种剧种,不过,因为前者接近失传,因此20世纪后之北管戏,于台湾皆称为乱弹戏。不只此,北管还大大影响台湾本有的歌仔戏与布袋戏地方戏剧。
老梆子腔、皮黄腔、吹拨腔之北管戏虽于20世纪中期后不复流行,不过21世纪的台湾仍会在迎春、迎神、庙会、新居落成、婚礼、寿庆、甚至丧礼时听到唢呐、椰胡、锣、鼓北管乐器吹奏的八音、醉扶登楼、醉八仙、游将令等北管曲牌。
有人说大戏是从福建传入的,也有人说它是从江苏传入的。最初在台南演出时,人们称它为“马仔戏”,或“子弟班”。因为它大多是临时搭台演出的,特点是简单而且有些“粗俗”,所以又被称为“乱弹”。乱弹最早用于祭祀神灵,多在祭神和祭祖时演出。后来在演出中,乱弹因使用的弦琴不同而分化为西皮和福禄两派,两派合称“北管”。北管节奏明快强烈,曲调高亢激越,是婚丧嫁娶、迎神祭典中最能渲染气氛、振奋人心的一种民俗音乐。它使用的乐器主要有七音锣、大小鼓、响盏、古琴、唢呐、大管弦、二弦、三弦、京胡(吊规仔)、椰胡、萧、筝、笛等,单从这些乐器便可以想像北管演奏时那种豪放、热闹的特点了。
由北管乐器伴奏演唱的戏剧叫“北管戏”。北管戏班多是由农村富家子弟组成的业余戏班,故称“子弟班”。北管戏的唱腔和道白使用的多是带闽南腔的“官话”即(“湖广话”),但为了达到逗笑的艺术效果,剧中的丑角一般使用台湾方言(职业北管戏班对白使用正统闽南语)。
北管戏后分为“福禄”、“西皮”两种。“福禄’属于旧派,以秦腔为主,椰胡做主奏乐器,音调低沉浑厚,供奉“西奉王爷”。关于西奉王爷众说纷法,有人说是唐玄宗,有人说是后唐庄宗。而两者恰好都是中国历史上最喜欢戏曲的皇帝。而“福禄’据说是因为椰胡的形状像葫芦,所以被台民称为“福禄”。
“西皮”属于新派,以皮簧系统为主,京胡是主奏乐器,音调较高亢激越,供奉“田都元帅”。传说田都元帅是唐朝乐工雷海青,他的母亲不孕而育,故视其为不吉之物,把他丢弃在水田里,幸亏有青蟹用泡沫喂养他,才使他存活下来。后来,田都元帅的神像,脸部都绘有一只小青蟹,西皮派的艺人也忌食青蟹,以报答当初它们救助田都元帅的大恩。至于“西皮”,据说是台民看到京胡的竹筒上裹着一层蛇皮,就称这种戏曲为“蛇皮”,流传久了,便讹为“西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