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千年古乐南音终于“修成正果”,成功入选“世遗”。昨晚,南音庆典活动在中山公园西门的南音阁举行,南音界弦友欢聚一堂,庆祝南音被列入世界人类非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南音亦称“南曲”、“弦管”、“南管”、“南乐”,为我国四大古老乐种之一,是两汉、晋、唐、两宋等朝代中原移民把音乐文化带入闽南地区,并与当地民间、戏曲音乐融合,同时吸收宋词、南戏、元杂剧的元素,形成具有中原古乐遗韵的文化表现形式。至今,南音的曲牌仍留有唐代大曲的痕迹。
明末清初,厦门南音由泉州地区传入,由于厦门是对外通商口岸,文化较发达,受到现代音乐的影响也比较大,这对厦门“南曲”的发展无疑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比如在唱词文字的整理订正方面,对音准、强弱、快慢对比的应用,以及演唱者对乐曲感情的理解、分析、 处理等,较之传统的平铺直叙的格调更细腻、更动听,逐渐形成了厦门独特的风格。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厦门南音在市委市政府的重视下,传承和保护工作进行顺利,以厦门市南乐团为东道主演出主体的国际性南音活动,已先后举办了13届厦门南乐唱腔比赛。
据了解,厦门市南乐团是厦门惟一的专业表演团体,但厦门地区的业余南音社团却有20多家,他们经常进社区、进学校,参加各种公益性演出活动,办得有声有色。龚冉
来源:厦门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