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民间传统艺术源远流长。为推动海峡两岸文化交流与合作,共同保护、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示民间艺术之美,经文化部批准,于10月17日至21日在厦门市举办“金桥·2008海峡两岸民间艺术节暨歌仔戏展演”。
艺术节由文化部和国台办作为指导单位,由中华文化联谊会、福建省文化厅、厦门市人民政府主办,厦门市中华文化联谊会、福建省闽台文化交流中心、厦门市两岸交流协会、厦门卫视承办,福建中烟工业公司、厦门烟草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协办。
艺术节主要安排了歌仔戏交响音乐会、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展、两岸艺术展演、海峡两岸地方文化行政交流座谈会、歌仔戏学术交流论坛、两岸合作歌仔戏《蝴蝶之恋》签约仪式等活动内容。参加此次活动的两岸文化艺术团体、专家学者等共约1000人。其中,台湾来宾约200人,包括专家学者和文化行政交流访问团、台北市一心歌仔戏剧团、台南市十鼓击乐团和东方艺术团、台中县声五洲掌中剧团,以及台湾著名歌仔戏演员唐美云、许亚芬等。
海峡两岸民间艺术节自2004年开始,每年举办一届。2004年在厦门举办了“海峡两岸歌仔戏艺术节”、2005年在厦门举办了“海峡两岸南音展演暨闽南民间艺术节”、2006年在台湾举办了“2006华人歌仔戏艺术节”、2007年在厦门举办了“海峡两岸民间艺术节”。经过五年的精心打造,此项活动已成为两岸人民交流艺术、畅叙友情的一个重要平台,在两岸文化交流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一活动也是文化部、国台办和厦门市对台文化交流的重点项目。
与往届相比,本届艺术节规模更大,表演团队更多,内容形式也更为丰富,并实现了两岸歌仔戏合作的新突破。
回溯闽台民间艺术渊源
同一民族产生相同的文化,同一文化产生相同的艺术。海峡两岸同根共源,民间文化艺术一脉相承,成为两岸共同的生命源泉与集体记忆。在10月17日晚开幕式上,中华文化联谊会副会长、文化部港澳台司司长李冬文在讲话中提到:“两岸文化一脉相承,虽然经历了不同的发展轨迹,但都面临捉保护与传承的课题”。厦门市副市长叶重耕在致辞中表示,举办每年一次的“海峡两岸民间艺术节”,就是为了深入挖掘两岸民间艺术内涵,不断开拓两岸人民交流合作的新渠道、新方式,不断弘扬广大两岸这个共同的中华优秀传统民族文化艺术,不断增进两岸同胞情谊。台湾中华民俗艺术基金会名誉董事长曾永义说:“闽南文化传到了台湾,丰富了台湾原有文化;艺术节将使我们看到两岸同根同源同祖的艺术的光辉。”
300多年前,闽南人从闽南沿海起航,唱着闽南民歌《渡台悲歌》,从海峡的这一头移民到海峡的那一头,福建的风土民俗、生命礼仪、宗教信仰、音乐戏曲与美术工艺等,也随之在台湾深深扎根。在香火缭绕的宫庙前,在歌舞欢娱的节庆中,在辛苦劳作的闲暇时,人们喜欢扯开嗓子念歌仔,舞动双手戏车鼓,轻拨慢捻弄丝弦。而生活中随处可见的陶瓷、雕刻、编扎、绘画等闽南民间工艺,则融入在闽台两地人民的日常生活中,成为闽台人民生命中不可替代的文化“图谱”。经历300多年的岁月沧桑、历史更迭,丰富多彩、源远流长的闽南民间艺术,尤如一股川流向前奔涌,成为海峡两岸人民共同的文化、艺术与生命源泉。多彩多姿的民间艺术,呈现出闽台两地相同的生活样式,体现了共同的生活价值与精神追求。无处不在的民间艺术,诉说着历史记忆、区域风貌,融汇着民众心理、审美情趣与民族精神。
今天,当海峡两岸民间艺术家带着共同的历史记忆,汇集于厦门,民间艺术为共同的心理体验提供了一个统一的依据,让我们再一次体会到相同的生命源泉。从此次前来参加海峡两岸民间艺术节的台湾表演项目民俗艺阵、醒狮锣鼓、祭孔佾舞、掌中戏、歌仔戏……我们再次感受到了两岸民间艺术的血脉相连。
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锣鼓。醒狮锣鼓、跳跃鼓舞等以丰富多变的抛棰及入棰技巧融合武术梅花五手的基本动作,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锣鼓之活力与魅力。而连环阵则以闽台民间宋江阵的鼓乐为素材,配合水浒传宋江大破连环马的故事加以改编。
始于周朝祭孔的乐舞“佾舞”,后来也用以祭拜皇帝、祖先,有文舞、武舞及文武合一。乐舞之行列叫佾,六佾舞由六行六列组成,共三十六人,用来祭拜诸侯;八佾舞则有八行八列,共六十四名佾生,用来祭拜皇帝、祖先。舞时左手执钥,右手执羽,依大成乐章之字韵,每字一动,八音齐奏。目前台北孔庙每年都举行规模盛大、结构严谨、庄严肃穆的祭孔仪式。
歌仔戏是我国360多个戏曲剧种中唯一根源于大陆诞生于台湾的剧种,是两岸人民共同创造并拥有的珍贵艺术。它的前身是闽南歌仔说唱,于清末形成了剧种。两岸人民共同创造的“七字调”和“杂碎调”成为了歌仔戏两个最主要的唱腔。一部歌仔戏史见证和书写了海峡两岸文化交流与交融的历史。
与歌仔戏同样受台湾民众欢迎的“布袋戏”(亦称“掌中戏”),起源于福建泉州,在明末传入台湾后,由于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很快流行各地。台湾的布袋戏分成南管、北管、潮调三种不同流派。布袋戏的剧目比较广泛,许多历史故事、民间传奇、神话传说,都可作为表演内容。演出时,被称为“头手”的手艺高超的演员躲在幕后,一面用手操纵木偶,表演各种细腻逼真的动作,一面模仿各种人物的声调,绘声绘色地叙述剧情。台词中有引人入胜的道白,有典雅婉转的清唱,有幽默风趣的俚语。狭小的舞台,道尽人间悲欢离合、善恶美丑,难怪该戏在世界各地都能受到欢迎。
展示闽台共同文化记忆
梨园竞秀、南音流芳、妈祖传奇、寿山石韵……作为“海峡两岸民间艺术节暨歌仔戏展演”的重要活动之一,“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展”在厦门文化艺术中心美术馆展出。展览通过精致的实物、图片、文字、音像及现场展演等形式,全面展示了福建省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福建地处东南沿海,与台湾隔海相望,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闽越文化和南渐的中原文化相互融合,衍生出丰富多彩的闽文化。纵览福建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态,可以折映出中原文化的精要,也可感受到海洋文化的博大。
此次展览,是贯彻实施福建海峡两岸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加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凝聚力的有力举措,是两岸文化交流的有效平台。希望通过展览,展示八闽山海文化风情,传达两岸同宗同根的情缘,进一步推进海峡两岸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与发展。
自上世纪80年代后期,福建就着手组织编撰总字数达1600万字的福建14部文艺集成志书。2005年1月,福建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福建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成为全国第三个省级立法保护的省份。2007年6月9日,全国首个“国家级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设立,福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入整体性的全面保护阶段。目前,福建省拥有84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55名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200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232名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已跻身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大省的行列。
本次展览由福建省文化厅主办,福建省艺术馆、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承办,厦门市文化馆、厦门市非物质文化保护中心协办。中华文化联谊会会长助理、文化部港澳台司司长助理汪志刚,台湾中华民俗艺术基金会名誉董事长曾永义,福建省文化厅副厅长陈朱等参加了开幕式。
此外,“永远的家园——厦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也同期在美术馆亮相。2007年,厦门市成立全国首个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歌仔戏、高甲戏、南音、答嘴鼓、蔡氏漆线雕、中秋博饼、闽南童谣、讲古、保生大帝信俗等为代表的九个项目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该展以实物、图片、文字、音像等资料对厦门市国家级、省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的传承区域、发展脉络、表现形态和文化价值进行了简要的概述和介绍。
厦门自古就有“厦庇五洲客,门纳万顷涛”的美誉。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被迫开放为通商口岸,厦门成为农耕文化与海洋文化、本土文化与西洋文化的汇聚地,形成了具有浓厚闽南文化传统与丰富现代文化内涵的厦门文化。因此,厦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它们蕴涵了厦门人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闽南人重要的“文化基因”。厦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代表作的绝大部分体现了闽台两地共同的文化记忆,印证了两岸民间艺术的血脉相承。无论是高甲戏、歌仔戏、南音等地方剧种,还是保生大帝、池王爷、风狮爷等信仰,以及民间说唱、手工技艺等,都一再述说着厦门与台湾一脉相承的血缘、神缘、文缘。
呈现两岸民间艺术多彩风姿
今年举办的海峡两岸民间艺术节的展示表演,以歌仔戏演出为主要内容,同时还有掌中戏、锣鼓、杂技等。海峡两岸丰富而精彩的表演吸引了众多观众,产生了强烈反响。
一场别开生面的歌仔戏交响音乐会在厦门艺术剧院拉开了艺术节的序幕,这是大型歌仔戏演出首次采用交响乐形式。以钢琴伴奏歌仔戏、大广弦协奏曲、歌仔戏弦乐四重奏等形式演绎了《山伯英台·喜相逢》《诵唐诗》《遇皇后》《大广弦与海》等精彩唱段。台湾著名歌仔戏演员唐美云、许亚芬与厦门歌仔戏剧团的知名演员同台献艺;由海峡两岸歌仔戏艺术家与厦门歌舞剧院、厦门市歌仔戏剧团、泉州市都市弦乐重奏组一起献演。中国国粹京剧用交响乐伴奏早已不新鲜,此次厦门乐团尝试将富有闽台特色的剧种音乐以交响乐的形式来体现,目的是以交响手法让歌仔戏的旋律更丰富,更容易被年轻观众接受。
在海峡两岸颇具生命力的歌仔戏呈现出传统和创新的多元风姿。台湾第一个受邀至大陆福建漳州、泉州演出的传统艺术团体——台北一心歌仔戏剧团呈现的《鬼驸马》融入了现代元素,舞台性强,受到全场观众的喝彩,体现了台湾歌仔戏与时代同步的创新。有50多年历史的“芗剧第一团”——漳州市芗剧团演出的《保婴记》,实现了剧情、音乐、舞台美术等多方面的和谐统一,突出了歌仔戏民间传统之美,达到了雅俗共赏的舞台演出效果。同样有50多年历史的厦门市歌仔戏剧团以实验小剧场为观众近距离展现的《荷塘梦》,引入意识流等特别的方式,剖析和折射沉重压抑、多疑扭曲的心灵世界,赋予了歌仔戏全新的发展元素。而厦门艺术学校与同安歌仔戏剧团演出的《九龙与水仙》用强大的阵容、扎实的文武基本功,演绎了闽南流传很广的民间传说,体现了歌仔戏的通俗性。
值得一提的是民间职业剧团的演出。同安吕实力芗剧演出团、漳州芳苑芗剧团、海沧辉艺歌仔戏团、龙海市少全艺术歌仔戏剧团、漳浦金凤芗剧团、漳州新世纪歌仔戏团、漳州市顺兴芗剧团剧团、龙海市正兴芗剧团、漳州市鸿霞芗剧团等9个闽南民间职业歌仔戏剧团,进入海沧青礁慈济宫(东宫)、高殿村东山岩、金尚社区广场演出。每场演出吸引的观众都达到了几千人之多,其中年轻观众占了一半以上,充分显示了歌仔戏的民间活力及旺盛生命力。
台湾中部地区超人气团队、有40多年历史的声五洲掌中剧团开发布袋戏演出的无限可能,呈现的《江山代有英雄出》展示了布袋戏的精致技艺,使观众领略到偶戏的动静之美。台湾代表团中规模最大的一支团队——台南市十鼓击乐团及东方艺术团,表演的舞蹈、民俗艺阵搭配上激昂的音乐节奏,保留了东方传统精髓,创造了欢乐喜庆的节日气氛,令人印象深刻。创建于1956年、出访过40多个国家或地区的福建省杂技团,专场表演了获得国际金奖的《小蹬人》《行为艺术—度》《绳技》等10多个节目。
台湾歌仔戏明星唐美云与许亚芬在厦门广电集团演播厅与祖国大陆戏迷见面会,吸引了众多年轻戏迷,场面热烈。
追求歌仔戏多种发展形式
自1987年台湾开放民众赴大陆探亲以来,歌仔戏作为两岸交流的热点,在两岸同仁的共同努力下,搭建起了一座互相交流、学习、相互促进的桥梁。虽然海峡两岸历经各种纷扰,但两岸共同倡议的每两年流轮举办一次“海峡两岸歌仔戏学术研讨会”,自1995年开始后就不间断地持续了下来。2004年,由中华文化联谊会和厦门市政府共同主办的首届“海峡两岸歌仔戏艺术节”,在以往交流的基础上,由理论学术研讨扩展到实践的探索,扩大了交流的规模,开启了海峡两岸歌仔戏交流与合作的新里程。2006年移师台湾,由台湾主办了“歌仔戏创作艺术节”,以城市对望为焦点,共同探讨传统艺术的现代继承与创新,以激发歌仔戏的新活力。今年又轮到在厦门举办艺术节,除了展示海峡两岸“当代歌仔戏的多种追求”,探讨“传统歌仔戏现代实践的多种可能性”之外,并讨论“两岸合作”的议题。
艺术节还邀集了兼具理论与实务的台湾学者专家代表,与祖国大陆学者专家一起展开了四场论坛,从多个层面阐发、分享、探讨当代歌仔戏的多种追求与两岸合作途径。台湾一心戏剧团、漳州市芗剧团、厦门市歌仔戏剧团的创作者介绍了各自的创作观念、美学追求、制作手段或剧团的运作情况,让两岸的学者专家相互分享彼此的创作经验,同时透过各自的阐述,了解双方不同的美学追求和不同城市的文化发展状况。厦门市台湾艺术研究所所长黄永碤说:多个剧场的演出体现了厦门戏剧的多种追求,推动了歌仔戏的发展。
比较两岸歌仔戏,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戏剧戏曲学教授陈世雄说:台湾的从题材到表现形式都比大陆多,台湾歌仔戏曲牌有300多个,题材的选择上也更多元;与京剧、越剧比较,大陆歌仔戏是小剧种,常从反映邻里关系入手,表现能力有限,而台湾则没有限制。美国西北大学表演研究所博士谢筱玫说:大陆受戏改政策的影响,从60年代开始,演出走剧本固定的路线,与以前的即兴演出很不同;台湾大体上走目表戏,近20年来走文本戏,有多元发展形式和空间。这是美学认同的问题。台湾歌仔戏从1995年《李娃传》以后,吸收了大陆的音乐等多种元素;而大陆有自己一套根深蒂固的套路,改变很小。
关于歌仔戏的发展,台湾政治大学中文系教授蔡欣欣说,戏剧的流派唱腔已经被音乐取代了,有必要思考歌仔戏的传统中有哪些活水?可不可以回到从前?回归庙口演出?可以创造环境剧场,将历史人文与自然环境相结合,发展出创意产业。台湾财团法人文化艺术基金会奖助组总监李文姗介绍说:基金会正在做的专案,目标是协助中小型团队,结合庙宇、地方政府、民间剧团的力量,借助部落格等手段,开拓观众群,回归庙宇演出,活络艺术演出生态。
台湾明华园戏剧总团当家丑角陈胜在,介绍了台湾最富影响力的民间歌仔戏剧团明华园发展历程,就是做到“心中有观众”,农业、工业、商业、科技,不同的时代观众的喜好不同,明华园也随之求新求变,汲取现代化。十多年前,发现年轻观众不见了,于是在大学校园巡回演出《济公传》,并走进社区、医院、中小学校园寻找观众,同时实现台上演员的年轻化,现在年轻观众又占到60%以上,台上台下都年轻化了。
厦门市闽南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陈耕说:大陆目前存在两种不同体系的歌仔戏:官办与民间两大块,之间有体制、经费来源、演出背景、地点、剧本、观众、功能等12个方面的不同点。宫廷艺术是国家投入大量经费创制的,是从民间提取的,是给知识分子看的。多样性文化生而平等,没有高低之分,既然他们是完全不同的系统,就不能用统一的标准来规划,否则对广大的戏剧观众是不公平的。
总之,就像曾永义教授表达的:“本届艺术节将对两岸在歌仔戏的管理、创作、行销会有更大的帮助。”
期待实现两岸更深入合作
作为海峡两岸文化艺术交流的重要基地,厦门不仅成为了海峡两岸歌仔戏艺术探索、创新的先锋,也成为了海峡两岸歌仔戏理论研究、实践合作的基地。令两岸致力于戏剧艺术交流的同仁欣喜的是,两岸歌仔戏艺术在历经13年不断深入的交流之后,在此次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实现了两岸歌仔戏交流合作形式的突破。
歌仔戏作为两岸人民共同创造和培育的地方戏曲剧种,其孕育、形成和传播成为两岸文化交流与发展的一个缩影。在此次艺术节上,台湾唐美云歌仔戏团与厦门市歌仔戏剧团举行了合作排演歌仔戏《蝴蝶之恋》的签约仪式,这是两岸首次全面合作排演大型歌仔戏剧目,也是十多年来海峡两岸歌仔戏艺术交流水到渠成的必然选择,标志着两岸戏剧艺术交流正朝着更深层次的方向发展,被两岸歌仔戏界一致称为“歌仔戏艺术发展的里程碑”。
唐美云是台湾著名歌仔戏演员,在闽台两地有较高知名度。由她组团的“唐美云歌仔戏团”,每年都有一台新创剧目呈现给观众,在台湾影响较大。厦门市歌仔戏剧团是大陆优秀的艺术表演团体,近几年艺术成就硕果丰盛,歌仔戏《邵江海》囊括“文华大奖”等国家级的各种奖项。唐美云歌仔戏剧团的艺术追求与厦门的创作思路殊途同归,都比较重视传统艺术的现代继承与创新,重视剧本文学的内涵、现代剧场技术的发挥及创造新活力。《蝴蝶之恋》的剧本由厦门市台湾艺术研究所、《邵江海》的编剧曾学文创作。作为厦门舞台艺术发展的实践与研究机构,厦门市台湾艺术研究所二十年来积极推动海峡两岸的艺术交流与合作,推动厦门都市戏剧的发展,《蝴蝶之恋》应该说是他们对台艺术研究和交流的新成果。
关于两岸交流:蔡欣欣说,台湾艺术基金会正在做专案,让民间剧团汲取更多营养,扶植其成长起来;最近几年的交流以官方公办剧团之间的交流为主,可不可以尝试两岸民间剧团的对话?柯铭峰建议:补助个别人来厦门做专案,在两个月时间实际参与对方的工作,有更多的实践。台北社教馆长邱建发说:两岸尝试合作制作、演出歌仔戏。厦门市歌仔戏剧团团长朱伟捷运用实例说明,合作要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成本。
厦门市一级编剧曾学文说:20年间两岸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两岸戏剧合作没有跟上形势,仍然处在个体与零星的阶段,没有形成真正有影响的合作。主要是两岸剧团的机制问题,合作要达到双赢,包括演员、团队的合作。
厦门艺术学校校长兼曾若虹说:歌仔戏呼唤大市场,艺术教育需要人才,愿意为台湾培养更多的艺术专业人才。政府、民间、学者共同促进两岸艺术交流。
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戏剧戏曲学专业教授陈世雄说:中华民俗艺术基金会董事长曾永义教授从1999年开始就派了三四个博士生来大陆,厦门大学前几年已经在找台湾学生读博士,期待他们能在歌仔戏研究领域有新突破,带来新面貌。
值得一提的是,艺术节同时举办了“海峡两岸地方文化行政交流座谈会”,两岸不仅交换了各自在文化领域的工作心得,而且就进一步加强两岸文化交流出谋献策。中华文化联谊会会长助理汪志刚表示:在文化领域,大陆和台湾同样面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扶持与走向市场的关系,政府如何在促进文化艺术事业发展中更好地发挥作用;两岸如何携手在世界上弘扬中华文化。台南市文化观光处许耿修处长表达了“掌握城市轴心价值经营城市文化工作”的观点,并设法“让文化变成城市的全民运动”。厦门市文化局长罗才福则交流了厦门开展对台文化交流的体会,及对今后两岸文化交流的建议。台中县文化局长陈志声建议:“尽快出台有关法令,促进两岸文化交流的全面展开”,并希望两岸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化简交流中的工作程序。座谈会开创了两岸文化交流的先河,加强了两岸地方文化行政管理人员的沟通,将使两岸地方文化行政的交流管道更加畅通,备受两岸文化界关注。
通过展示、探讨、交流,海峡两岸民间艺术界相互借鉴,同心携手,共同将两岸优秀民间传统艺术发扬光大。
厦门市台湾艺术研究所 2008年10月30日
来源:厦门市文化局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