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2009中国“文化遗产日” 图说遗产日
白沙一笔儒天下 "白沙茅龙笔"申报世界非遗
华夏经纬网   2009-06-10 16:01:46   
字号:

    另一个说法是,陈白沙独出心裁、敢于创造的性格,促使他寻找一种新的书写工具,以适应自己拙中带巧、刚中带柔的书法风格。据说一个傍晚,白沙先生坐在圭峰山玉台寺前边的一块大石头上看书,信手折断一株白茅,露出一束柔软而富有弹力的白毛,竟与写字的毛笔十分相似。他心中大喜,立即摘了一把白茅回家,第二天拿出来晒干,用木棰轻轻砸烂,又放在蚬灰水里浸了几个时辰,去囊后再晒干做成笔。他用茅笔蘸上墨水,吸墨饱满;写一个“笔”字,笔画硬朗,飞白生动,还带有刚阳之气。他难掩惊喜地赋诗抒怀:“茅君稍用事,入手称神工。”诗中的“茅君”就是他对茅龙笔的昵称和敬称。

    自此之后,“茅君”陪伴他近20年,陈白沙的书法艺术也以雄健之气而独树一帜。他有几句通俗易懂的谈论书法的话,恰好可以说明以茅龙笔书写的特点:“动上有静,放而不放,留而不留……拙而愈巧,刚而能柔,形立而势奔……”传统的书法观念在岭南大儒这里转向,一种率真、自然的情感支配着他手中之笔,洒脱、自然、错落、超妙的意趣通过茅龙笔的律动,跃然纸上。这种苍劲峭拔的书法,一扫当时朝野已趋于程式的妖媚萎靡的书风,著名书法家麦华三在《岭南书法丛谭》说,“白沙先生以茅龙之笔,写苍劲之字,以生涩医甜熟,以枯峭医软弱,世人耳目,为之一新”,是以“震动中原”。

    去世的前一年,陈白沙写出最经典的茅龙笔书法作品《慈元庙碑》。这时他已年逾七旬,一般书法家到了这个年纪正是“人书俱老”的时候。但他神往气随,心与笔应,一气呵成,给后世留下了这件茅龙笔书的巨作。1958年,身着白色短袖衬衫的周恩来总理在视察崖山史迹时,曾细心观看《慈元庙碑》,浓眉微舒,嘴角微抿。

    如今碑还在,而白沙先生的制笔技术却已失传。我们现在看到的白沙茅龙笔,以及陈白沙发明茅龙笔的传说,都是后人根据陈白沙的茅龙笔概念和作品特色,反推回去,一步步琢磨出来的。反推尚且如此困难,可见原创者天才的想象力和观察力了。

    因为陈氏茅龙书法盛名在外,清朝康熙年间就出现了专门制作茅龙笔的店铺,比较有名的是“捷元斋笔庄”生产的“先贤白沙茅龙笔”。清末笔市兴旺,新会区今惠民路开始被称为“做笔街”或“笔街”,著名的茅龙笔店有蓬江区的登元阁、会元阁,新会的文香阁。抗日战争时期,制笔业凋零,茅龙笔的生产几乎全部停顿。不过,茅龙笔及茅龙书法在日本、东南亚、澳大利亚等地却得到广泛的推崇。

    1978年日本代表团来中国访问时,特别提到对“白沙茅龙笔”的喜爱,打算买一批回国。但在当时的中国,这种笔几乎已经绝迹。省、市政府拨了5万元,让新会美术工艺厂深入民间寻访传人,成立茅龙笔试制小组,进行茅龙笔的生产。第二年,17岁的高中毕业生张瑞亨,凭借深厚的绘画功底考进了工艺厂,正好接触到茅龙笔的制作。然而好景不长,工艺厂因为效益不好而改做服装。茅龙笔再一次失去了规模生产的机会。多年之后,张瑞亨成了书画家,他不仅坚持用茅龙笔写字作画,更成立了一个制作茅龙笔的手工作坊。他甚至在自家的天台上打理着一块小小的茅龙草地。现在这样的手工作坊在本地有好几家,每一家都有自己的特色和秘方。最大的不同是泡制茅草的药水配方,而药水决定了茅草的硬度和韧性。他们的茅龙笔,一支大概在100元到600元之间,没有专门的销售点,熟客直接到作坊或者一些文具店拿货,也可以网购。

 

责任编辑:王佳

共4页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网友: 密码:   
 
 
 
  已有( ) 条评论 剩余 字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文章排行
 
最新专题
 
-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
- 第八届云台会
- 第十一届海峡论坛
- 2018年博鳌亚洲论坛
- 2018全国两会
- 2018平昌冬季奥运会
- 文脉传承——江西古代书院文化行
- 第十五届海峡两岸媒体来湘采访活动
- 第三届两岸大学生新媒体研习营
- 2019“贵州的台湾故事”主题采风活动
- 台湾记者三晋行--两岸媒体看山西
- 2019两岸媒体多彩贵州行
- 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
- 关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
- 庆祝人民空军成立70周年
- 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
- 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大阅兵
- 庆祝解放军海军成立70周年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