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2008年度全国考古十大新发现
挖出的是历史待解的是谜团
华夏经纬网   2009-04-21 13:47:05   
字号:

    1月13日,在北京举行的“2008年中国考古新发现”论坛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公布了“2008年中国六大考古新发现”。这六大考古新发现是根据其学术价值及所蕴涵的历史和文化信息,以及运用考古发掘的新方法和新理念等标准,从2008年上百项考古发现中遴选出来的。包括:陕西高陵县杨官寨新石器时代遗址、甘肃临潭县陈旗磨沟齐家文化墓地、云南剑川县海门口史前遗址、河南安阳市殷墟刘家庄北地遗址、安徽蚌埠市双墩一号春秋墓葬和内蒙古巴林左旗辽代祖陵陵园遗址。这六大考古新发现“新”在哪?有哪些重大学术价值?当时的人们是怎么活动和生活的?带着这些疑问,本报记者专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请他就此进行权威分析和点评,揭开“2008年中国六大考古新发现”的神秘面纱。

河南安阳市殷墟刘家庄北地遗址商代道路和祭祀遗存。

图片说明:(从上至下)

  ●安徽蚌埠市双墩一号春秋墓葬墓底埋葬布局。

  ●陕西高陵县杨官寨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涂朱砂人面残陶器。

  ●内蒙古巴林左旗辽代祖陵陵园遗址一号陪葬墓。

  ●陕西高陵县杨官寨新石器时代遗址环壕西门址。

可能是一座庙底沟文化的城址

  陕西高陵县杨官寨新石器时代遗址

  可能是一座庙底沟文化的城址

  ● 遗址位于陕西省高陵县姬家乡杨官寨村,地处泾河左岸的一级阶地上,现存面积约80余万平方米。发掘的南区发现各类房址23座,以及仰韶时期的灰坑496座、陶窑10座、瓮棺葬8座等,出土陶器5273件、石器353件、骨器303件、蚌器16件。文化堆积主要属庙底沟文化遗存和半坡四期文化遗存。北区共发掘仰韶时期的各类房址26座、灰坑334座、陶窑16座、瓮棺葬24座等。文化堆积主要属庙底沟文化遗存。

    点评:该遗址距今6000年左右,最重要的收获之一是在发掘区南端发现了成排分布的半坡四期文化的房址和陶窑。尤其重要的收获是在遗址北区发现的庙底沟文化遗存,这也是第一次发现的6000年前关中庙底沟文化的中心聚落和聚落环壕,为探讨庙底沟文化的聚落布局与社会结构等提供了极为重要的资料。

     这一遗址面积超过24万平方米,不仅面积大,而且周围有很宽的呈梯形的、基本上为南北布局的壕沟围绕,作为防卫设施。壕沟宽6到9米,最宽处达约13米、深2至3米。这么巨大的规模,这样的壕沟围绕的布局都是空前的。此次杨官寨村遗址的发掘,以确凿的事实证明,很可能环壕是仰韶文化中期大中型聚落的典型特征,为深入了解以晋陕豫交界地区为中心的庙底沟类型仰韶中期文化的聚落形态、社会结构等提供了契机。

    最重要的是遗址规模巨大,这样大型的村落、壕沟,需要动用、组织相当多的人力才能修建,这仅靠一个小村落的人力是不可能实现的,这表明当时这样一个集团,组织比较多的区域的人集中进行这样大型的工程,为后来国家的起源,中华文明的起源打下了基础。中华文明的起源,大致是从6000年前左右开始出现明显迹象,人口增加,大型村落出现,文化发达。该遗址表明,尤其是以庙底沟为代表的中原地区集团,第一次形成相当区域内的一个力量,分布范围在河南、陕西等关中地区,并向周围强势扩张,它很可能是一座庙底沟文化的城址,也有人认为这是最早的中国的雏形。

    首次发现多人多次多批合葬

    甘肃临潭县陈旗磨沟齐家文化墓地

    首次发现多人多次多批合葬

    ● 该遗址地处洮河南岸的马蹄形山间台地,区域内发现有仰韶中晚期、马家窑、齐家和寺洼文化的遗存。本次发掘面积达1700余平方米,共清理齐家文化墓葬346座。

    点评:该遗址大致为黄河上游的一处距今三千五六百年前后的齐家文化墓地,这个年代大致相当于中原地区夏王朝的后代,但当时甘肃地带还没进入夏王朝的版图。在此处遗址最重要的发现,是发现了从没见过的埋葬习俗——多人多次多批合葬。

    众所周知,齐家文化是西部地区很重要的一种考古学文化,是中国古代文明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齐家文化已有许多重要的发现,主要是一些墓地的资料,比如皇娘娘台、秦魏家及喇家墓地等,但所了解的墓葬为竖穴土坑,很简单,墓穴小,随葬品不多。而陈旗磨沟齐家文化墓地则不同。该遗址内墓地合葬墓是多人多次埋葬的结果。因为合葬墓内有成人男女,也有儿童,我们分析认为这可能是一种家庭墓葬,习俗独特,我们发掘时都非常难以置信,这样的埋葬风俗是在中国甚至世界范围内迄今为止发现的。这对于了解当时家族结构提供非常新的材料,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该墓地出土的铜刀等铜的工具,这对探讨中国青铜文化的来源——是受外来文化的影响,还是单独形成的,提供了重要线索。

    另外,齐家文化之后出现了寺洼文化,寺洼文化时期与中原地区商和西周相同时,因为齐家文化与寺洼文化之间有几百年的间隔,对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寺洼文化的源头、齐家文化的去向迄今为止还没确认。此墓地的齐家文化时期比人们以前看到的齐家文化时期相对要晚些,一些文化的特征表现出寺洼文化的特点,为了解齐家文化的去向,探索寺洼文化的渊源与发展过程提供了重要线索。

    史前“干栏式”建筑为考古史上罕见

    云南剑川县海门口史前遗址

    史前“干栏式”建筑为考古史上罕见

    ● 该遗址位于云南剑川县甸南镇海门口村,揭露面积达1395平方米。三次挖掘共出土各类遗物约3000余件,包括陶器、石器、骨角牙器、木器、铜器、铁器、动物骨骼和农作物遗骸等。

    点评:简单来说,这是位于沼泽地区的一个村落遗址,是距今3500年-2500年的史前村落,是滇西北地区最重要的史前遗址。通过对该遗址文化内涵的研究,确立了剑湖周边地区考古学文化的年代序列。该遗址的史前时期遗存是连续发展的,大致可分为三期。第一期不出铜器,属新石器时代晚期,年代大致为距今4000年-3500年。第二期和第三期伴出铜器,分别属铜器时代的早期和中期,第二期的年代大致为距今3400年-3100年,第三期的年代大致为距今3000年-2500年。该遗址的青铜时代遗存与大理银棱岛遗址的时代基本同时,建立了滇西苍洱地区史前文化的编年,将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后这一序列基本建立起来。这在高原的滇西地区还是第一次,为该地区文化谱系的建立奠定了很重要的基础。但文化面貌两地却有很大差异,说明滇西地区的青铜文化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这对认识青藏高原东部地区史前的文化交流和族群迁徙具有重要价值。

    特别是在这一遗址,我们发现了大量的木桩,可以判断是建在沼泽地区的“干栏式”建筑。这种建筑以前也发现过,如浙江余姚的河姆渡遗址,是发现的最早的“干栏式”建筑,但此处发现的史前时期水滨木构“干栏式”建筑有两万平方米,保存之好,规模之大,在目前国内的考古发现中是罕见的,这是它最突出的特点。

    该遗址还出土了大量的人骨和动物骨骼,其中人骨为研究人的来源提供了线索,它很有可能与古羌族系统有关。这些资料的系统整理和研究,将为考古学、人类学、民族学等方面提供更多的信息。

    首次发现主干道路和灰沟类遗存

    河南安阳市殷墟刘家庄北地遗址

    首次发现主干道路和灰沟类遗存

    ●遗址区域位于安钢大道南,向北正对小屯宫殿宗庙区,揭露面积近5000平方米。共发现带车辙的商代道路3条,商代房基近百座、灰坑千余座、灰沟27条、窖穴40余座、水井20余眼、铜器窖藏坑1座、祭祀遗存多处,以及历代墓葬950余座,大部分属商代晚期。出土各类遗物数千件。

    点评:2008年是殷墟发掘80周年,是中国学术机构首次进行的独立的科学发掘,是中国考古学的开端。殷墟也是中国考古学的发祥地,而刘家庄北地遗址的发掘是目前内地学者对殷墟发掘与研究的代表。但是,殷墟发掘80周年,我们对殷墟的布局还不很清楚。

    这次最重要的发现是,在商代晚期的都城殷墟,首次发现了主干道路,包括南北向的主干道2条、东西向道路1条。城市布局是都城研究的重要内容,而主干道的研究是主要的突破口,此次发掘对殷墟道路网能更加系统的认识,特别是为全面研究殷墟都邑布局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同时主干道中,在一条道路的两侧发现了大量的祭祀遗迹,如马牛羊猪等动物的骨骼、人骨等,人骨有的是完整的,有的被肢解了。我们对于在主干道两侧有这样多的祭祀遗迹感到非常吃惊,这说明这条道路有其独特的作用。分布道路两侧的祭祀遗存,多数呈坑状,坑内填灰土和大量完整或被肢解的人和动物,也有埋藏大量的占卜用的龟甲。每一坑内所埋藏的牺牲应属于一次祭祀,牺牲种类和数量应反映一次祭祀的用牲组合。

    发现的水井、灰坑、灰沟和窖穴多分布在夯土房基周围,其中水井的发现,为研究商代洹水流域的地下水文和古气候提供了重要资料。灰沟类遗存有些位于道路两侧,可能属于排水设施;有的沟口较宽,绵延数百米甚至更远,可能是商代的人工渠,也不排除可能是不同族邑间的区域界限,并具有一定的防御功能。无论是什么,这都是首次发现。

    圆形墓坑为研究古代墓葬提供了新材料

    安徽蚌埠市双墩一号春秋墓葬

    圆形墓坑为研究古代墓葬提供了新材料

    ●2006年12月-2008年8月,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蚌埠市博物馆组成考古队,对位于安徽蚌埠市区淮河以北3公里处的双墩村一号春秋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

    点评:这是一处奇怪的墓葬。首先墓的结构非常特殊,墓葬封呈馒头状,特别是墓葬堆筑封土和填埋墓坑均使用五色混合土。而且在墓口之下0.7米深的填土中,发现深浅不同的五色填土构成的“放射线型”迹象,共有20条,角度有一定规律,有意区分不同颜色的土,这是原来没有发现过的。五色土是一种神圣的象征,用五色土埋葬是与当时的宗教信仰有关的表现。

    其次,在0.7米-1.4米深的填土中,沿墓坑一周还构筑有18个呈馒头状的“土丘”,这层填土中还放置有1000多个未经火烧的,尖顶圆体或方体的泥质“土偶”。更奇怪的是,它的墓形是一圆形墓,有别于一般长方形的墓坑,其结构也非常特殊,埋葬布局呈十字形,以主椁室为中心,东、西、北侧各殉葬三个人,南侧殉葬一个人,南面还有一个两箱大椁室。这也是原来没有发现过的。

    此次出土的遗物也非常丰富,包括青铜编钟,鼎、盘、豆、兵器、车马器等青铜器,彩绘陶器和几何硬纹陶器,大量残朽的漆木器,以及一级龙首石磬和各类精美玉器。这说明墓主身份极高,但这墓主是谁呢?我们在部分铜器上发现“童丽君柏”铭文,这表明墓葬主人应是“钟离(国)君柏”。“钟离”是淮河中游地区的古国,文献中有零星记载。根据随葬器物的形制推断,墓葬的时代大致属于春秋中晚期。

    这座墓葬为圆形墓坑,发现了迄今为止从没发现过的,许多独特而复杂的埋葬遗迹现象。它的发掘,进一步证明距今两千五六百年前,淮河中游地区钟离古国存在的历史事实,为研究钟离国的历史和王室世系,及目前几乎一无所知的淮夷文化的地域特征等,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此墓揭示了钟离国墓葬独特而神秘的文化现象,其内涵丰富,寓意深刻,为研究古代墓葬形制及埋葬制度、埋葬习俗等提供了全新的材料。

    明确了辽代早期陵园布局的模式

    内蒙古巴林左旗辽代祖陵陵园遗址

    明确了辽代早期陵园布局的模式

    ●祖陵是辽代第一个皇帝耶律阿保机及其皇后的陵寝之地,建于天显二年(公元927年),位于内蒙古巴林左旗查干哈达苏木石房子嘎查西北的山谷中,东南约2.5公里处为其奉陵邑祖州城。

    点评:通过调查和发掘,我们对祖陵的陵寝制度获得了一些阶段性的新认识。陵园的东南部设有奉陵邑祖州城。陵园黑龙门外东、西、南侧,有“太祖纪功碑楼”等诸多祭祀建筑;陵园周围山谷内还有一些陪葬墓。祖陵大体可以分内、外陵区,北部为太祖阿保机帝陵的内陵区,南部为分布一号陪葬墓等遗存的外陵区。东西向的“南岭”石墙与岭上建筑基址相连,再衔接东部“甲组建筑基址”,形成一道东西向屏障,构成了南北两个陵域的分界线。太祖陵地宫凿山为藏,大体位于内陵区的中央,附近置有石像生。祖陵陵园布局承袭汉唐陵寝制度的精髓,在风水观念上也接受了汉唐的影响,同时也具有自身的特色,代表了辽代早期陵园布局的模式。

    祖陵考古调查和发掘成果,是辽代考古的重要发现之一,这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文献记载的不足,填补了辽代早期陵寝制度研究的空白,推进了中国古代陵寝制度,以及辽代考古学与历史学的研究。同时,也为制定遗址的相关保护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

来源:深圳特区报

 

责任编辑:王佳

共1页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网友: 密码:   
 
 
 
  已有( ) 条评论 剩余 字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文章排行
 
最新专题
 
-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
- 第八届云台会
- 第十一届海峡论坛
- 2018年博鳌亚洲论坛
- 2018全国两会
- 2018平昌冬季奥运会
- 文脉传承——江西古代书院文化行
- 第十五届海峡两岸媒体来湘采访活动
- 第三届两岸大学生新媒体研习营
- 2019“贵州的台湾故事”主题采风活动
- 台湾记者三晋行--两岸媒体看山西
- 2019两岸媒体多彩贵州行
- 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
- 关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
- 庆祝人民空军成立70周年
- 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
- 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大阅兵
- 庆祝解放军海军成立70周年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