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2008年度全国考古十大新发现
南京大报恩寺遗址
华夏经纬网   2009-04-20 15:57:47   
字号:

阿育王塔

    从2007年初至今,南京市博物馆考古部对南京大报恩寺遗址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考古发掘,先后发现并清理出属于明代大报恩寺的大殿、观音殿、法堂,以及始建于北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的长干寺真身塔地宫等重要遗迹,出土了以七宝阿育王塔、铁函为代表的一大批珍贵文物,获得了极为重要的考古收获。

    一、大报恩寺遗址概况与历史沿革

    大报恩寺遗址位于南京城南中华门外古长干里,遗址得名于明代兴建的皇家寺院——大报恩寺。该遗址所在地佛教文化起源很早。三国孙吴时期,这里就建有佛教精舍和阿育王塔,毁于吴末。有专家认为,它就是江南第一座佛教寺院——建初寺的所在地,因此实为江南佛教的发祥地。东晋初在此续建了著名的长干寺,并陆续建起两座阿育王塔。东晋孝武帝司马曜当政时期(373-396),著名僧人刘萨诃(慧达)在长干寺内发现了佛祖真身舍利,以及发、爪等物,轰动一时。佛教信众据此认为,长干寺舍利就是从印度传入中国的十九份佛祖真身舍利之一。梁武帝时期曾对长干寺进行过大规模扩建,并对舍利进行了重新瘗藏,分别藏入两座阿育王塔地宫之内。

    隋唐时期,长干寺逐渐破败。唐长庆四年(公元824年),时任润州刺史的李德裕将荒废已久的长干寺阿育王塔地宫打开,从中发现了21枚舍利。李德裕将其中的11枚迁往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在北固山甘露寺建塔供奉。这些舍利以后一直留在镇江。上世纪50年代,甘露寺地宫经过发掘,这批来自南京长干寺的真身舍利重见天日。而另外的10枚则被留在了原地。南唐时期,长干寺原址一度废为军营。

    宋元时期长干寺迎来了又一个发展高峰。北宋大中祥符年间,长干寺住持演化大师可政向宋真宗赵恒奏报,埋藏在长干里地下的佛祖舍利经常显灵。真宗派人调查后认为属实,下诏重修长干寺,并兴建佛塔。这座新建的佛塔八面9层,高二百尺,初名“真身塔”,建成后由宋真宗赐名为“圣感舍利塔”。天禧二年(1018),真宗又根据他的新年号,将长干寺改称为天禧寺。天禧寺在元代称为“天禧慈恩旌忠教寺”,同样十分兴盛。元文宗时期,曾从自己的内库中拨款对圣感塔进行维修。元末该寺被毁,唯塔残存。明洪武年间大加修葺,寺、塔皆焕然一新。但是永乐六年该寺毁于火灾。四年之后的永乐十年,明成祖敕工部依照皇宫大内的建筑规制重建寺院,赐额为大报恩寺。此次重建工程历时17年,至宣德三年建成。大报恩寺是明代最重要的皇家寺院,占地约400亩。该寺的建筑布局总体上分为南、北两大部分。最重要的宗教性建筑皆分布于北区;而附属建筑皆位于南区,两者之间以院墙相隔。大报恩寺北区的建筑排列极为有序。沿着中轴线依次设置金刚殿—香水河桥—天王殿—正殿(碽妃殿)—琉璃塔—观音殿—法堂;在中轴线两侧还根据需要设置了御碑亭、钟楼、油库、祖师殿、伽兰殿等。大报恩寺南区则有藏经殿、三藏殿、旃檀林、方丈等多组大型建筑。整个寺院的建筑总量近千间。大报恩寺中最著名的建筑是九级琉璃塔。该塔高达78米,不仅是当时全国最高的建筑,而且该塔通体装饰五彩琉璃,堪称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杰作。清咸丰六年(1856)大报恩寺、塔毁于太平天国兵火,寺院变成废墟,仅存永乐和宣德所立的两座御碑,以及香水河桥等遗迹。后来在寺院的遗址上逐渐建起金陵机器制造局厂房和大量的民房,并留下了北山门、南山门、宝塔山、宝塔根、宝塔顶等与寺院和宝塔相关的地名。

    二、考古发掘的基本经过

    2007年初,南京市政府决定复建琉璃塔,并兴建“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公园”。为配合这一重大文化项目的规划与建设,受南京市文物局委托,南京市博物馆分三期向国家文物局申报了考古发掘执照,对大报恩寺遗址进行正式发掘。

    考古发掘已完成两期工作,目前正在进行第三阶段的发掘工作。

    一期发掘工作自2007年2月26日开始,至2007年6月30日结束。第一阶段的发掘区位于原宝塔顶10号大院内,这里一直被推测为琉璃塔塔基的所在地。共布10米×10米探方10个,后经局部扩方,发掘面积达1100平方米。共发掘出西汉至南唐时期墓葬30座,六朝至明代建筑基址3处,宋代路面1道,明代柱坑17个,水井2口,出土汉、六朝、唐、五代、宋、元、明等各个时期的遗物600余件。

    此阶段的主要收获有:第一,证实了琉璃塔原址并不在宝塔顶10号院范围内;第二,从发现的大量西汉至六朝早期的墓葬表明,此地在六朝早期以前主要为墓葬区;第三,从发掘出的南朝时期的大型房址,带有“天禧”铭文的宋代瓷片、明代柱坑等遗迹、遗物分析,自南朝时期开始,这里已经转变为重要的人类生活区,结合相关文献的记载,可能与南朝长干寺,宋、元天禧寺等寺院有密切的联系。

    第二期考古发掘工作从2007年9月持续至2008年8月底结束。该阶段发掘区位于第一阶段发掘区北部,发掘面积为1200平方米。该阶段取得的主要收获是:发掘确认了大报恩寺大殿遗迹,发现并发掘了北宋长干寺真身塔塔基与地宫。

    大殿位于北区正中心的位置。底部设置大型夯土台基,残存的高度约为5.2米。发掘表明,台基夯筑的方法是一层土,一层碎砖瓦片,分层夯筑,这种作法与南京明故宫遗址内宫殿地基的夯筑方法完全相同。此次清理了大殿北半部分(大殿南半部因现代建筑叠压未能发掘)。大殿底部以未上釉的琉璃瓦碎片垫基,并经夯打。外围围绕一周宽度约为1.2米的基槽。殿内目前共发现两排6个大型石柱础。据文献记载,该殿“高七丈一尺五寸、深十一丈四尺三寸、长十六丈七尺五寸”,按照现代尺寸换算就是高22.67米、深36.23米、长53.1米。其长宽数据与我们此次发掘的实际状况基本吻合。

    塔基位于大殿之后,与大殿皆位于大报恩寺遗址北区的中轴线上,距离大殿东侧基槽12米。塔基开口于现代表土层下,平面呈正八边形,最大对径约为25米。从外至内分为五层结构,除中心部的地宫外,外围四层结构的平面形状皆为八边形:最外层是一圈基槽,由于历代的破坏,目前仅有北、西、东三边的局部得以保留,每边长约11.2米,宽约1.1米,仅残存底部。基槽边壁和底部皆用白石灰浆涂抹,从残存的痕迹看,原先基槽内应用砖石砌筑。第二层结构为原始的山体土层。第三层结构的下部为经过夯打的原始山体土,上部为夹石填土层,即把原来土层挖开,以大小相近的圆形石块夹杂在填土中分层夯筑而成,夹石夯筑的深度为1.5米。从该环在塔基中所处的位置以及构造方法上推断,该环的功能是承重,塔身应该建造在该层之上。第四层结构又为原始山体土。第五层即塔基中心,为圆形的地宫开口,直径2.2米。地宫表面及上部被多个现代沟、灰坑和防空洞打破,最深处将地宫上部破坏约1.6米,但未发现晚期遗迹直通至底的现象。故而地宫未遭盗掘,保存较好。

    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第三阶段考古发掘目前正在进行。至11月底,考古队沿着大报恩寺遗址北区的中轴线,在塔基之后,又发现了两座明代大型建筑基址,经研究后基本确认为明代大报恩寺内观音殿和法堂的遗存。

    三、地宫的发掘

    此次发现的地宫为圆形竖井式,从原始山体中垂直下挖而成。地宫之内,从上至下以一层石块,一层夯土的方式有规律的填充、夯筑,共39层。在第26层之下距离地表开口4.2米深度处,发现一块边长约0.9米、厚约0.25米的方形覆石,位于地宫中心。与覆石同深度、紧贴地宫壁,用单层青砖围砌一道,呈箍状,青砖下为圆形的生土二层台,表明由此进入该地宫的核心区。

    从7月16日起,按照详细制定、多方论证的发掘方案,考古队发掘地宫的核心区:首先将方形覆石安全吊运出地宫。覆石提取后,其下露出了方柱状的石函。通过发掘得知,石函高度达1.5米,边长0.72米,由上部盖板、底部垫板和四周四块壁板拼合而成。其中北壁石板镌刻长篇铭文,题为“金陵长干寺真身塔藏舍利石函记”。题铭介绍了大中祥符四年,金陵长干寺住持演化大师可政和守滑州助教王文等人,得到宋真宗的允许,修建九层宝塔之事,塔高“二百尺”,而塔内地宫中藏有“感应舍利十颗,并佛顶真骨,洎诸圣舍利,内用金棺,周以银槨,并七宝造成阿育王塔,以铁囗囗函安置”。根据这篇题铭,可以确认这座地宫建于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即公元1011年,地宫中瘗埋了自东晋长干寺流传而来的10颗佛祖真身舍利,另外有佛顶真骨和其它诸圣舍利,以金棺、银槨和七宝阿育王塔和铁函珍藏。

    与碑文的记载完全一致,在石函内发现有一座铁函,高1.3米、宽0.5米。这是国内目前发现的最大的宋代铁函。铁函顶部放置大量的铜钱,以及水晶球、玛瑙珠、串珠、鎏金银凤等供养器物。8月27日,在完成保护和加固之后,铁函被正式请出地宫。次日凌晨,在武警及公安的护卫下,顺利运抵南京市博物馆,入专用库房中保护、进行室内清理。铁函请出后,考古队对地宫继续开展发掘工作,在原石函底板下,发现了一座类似于腰坑的小型埋藏坑,其内出土白瓷、青瓷碗各1件,青瓷壶1件。壶口朝西,壶内放置1枚水晶球。至此,整个地宫完全发掘至生土。地宫从现存地表开口至埋藏坑底部共深达6.74米。这是迄今为止国内发现的最深的佛塔地宫。

    目前,地宫已经得到初步的加固处理,正在研究制定原址保护的方案。它将成为未来大报恩寺遗址公园的核心组成部分。

    长干寺真身塔塔基和地宫发现之后,该遗址的中轴线上是否另有一座明代琉璃塔的塔基,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为了进一步明确该地宫的性质,考古队继续沿着大报恩寺遗址北区中轴线开展发掘工作。经过3个多月的进一步发掘,目前在塔基之后,又发现了明代大报恩寺观音殿和法堂的遗存,而未发现另有塔基遗迹存在。从现有的情况分析,明代大报恩寺琉璃塔很可能沿用了长干寺真身塔原有的塔基与地宫,而未另选新址。

    四、阿育王塔的请出

    本次考古发掘得到了国家文物局和中央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李长春同志亲笔批示:“可喜可贺”。8月下旬,国家文物局童明康副局长、单霁翔局长先后到南京市博物馆检查指导大报恩寺遗址发掘,以及铁函与阿育王塔的保护工作。两位领导对遗址的田野发掘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同时要求:下一步将阿育王塔请出铁函的工作,不能操之过急,必须遵循安全、无损的原则,必须确保铁函、七宝阿育王塔和函内其它文物得到全面、可靠的保护。在请塔之前,应先做好基础性检测工作,根据检测结果确定提取方案。根据国家文物局的指示,南京市博物馆和中国航天南京晨光集团合作,经过多次论证和试验于10月下旬完成了基础性检测工作,检测内容包括铁函与阿育王塔结构尺寸测量、塔在铁函中相对位置、塔与铁函的称重计算、塔上构件的能谱分析,以及铁函金相分析等。同时,在工业内窥镜和X光机的帮助下,考古队和晨光集团工作人员完成了铁函和阿育王塔缝隙之间的文物清理,为后期请塔赢得了宝贵的操作空间。国家科技部专家和省、市文物局领导、专家对基础性检测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建议尽快完成阿育王塔的请出工作,为下一阶段的保护提供更好的条件。

    11月上旬,南京市博物馆与晨光集团根据基础性检测结果,制定出详细的请塔方案。该方案的核心是用12条直径0.5厘米的机械手从塔、函之间的缝隙伸入,再转向伸入塔底的缝隙,在机械装置严密控制下,将塔轻微抬起,然后将锦纶布带和软绸织物伸入塔底。请出时,完全依靠柔软的布带承重,并以软绸保护。该方案经多位专家论证,认为稳妥、可行。在准备充分的基础上,考古队于11月22日顺利完成了请塔工作。阿育王塔在此过程中未发生丝毫损伤。同时,铁函、函内其它珍贵文物皆得到妥善的保护。阿育王塔请出后,被立即移进特制的玻璃塔罩,在控湿、控氧的环境中开展下一步的保护工作。

    经初步观测,七宝阿育王塔高度近1.2米,内部为木质胎体,外部用银皮蒙覆,表面鎏金,并大量镶嵌水晶、玛瑙、琉璃等多种宝石。该塔由相轮、山花蕉叶和须弥座三大部分组合而成。塔刹有5重相轮,顶部为球形宝珠。四只山花蕉叶分别位于须弥座顶部四角,其内侧分别浮雕了两座佛立像和两座佛坐像。外侧则浮雕了一组佛祖诞生、苦修、说法、涅槃,以及降魔显圣等佛传故事。塔刹与四座山花蕉叶之间皆以长链相连,链上悬铃。塔的主体是位于底部的须弥座。须弥座平面为方形。上、下两端的出涩部分皆浮雕一组佛像,姿势各异。塔身四面中心部分,分别浮雕了 “萨埵太子饲虎”、“大光明王施首”、“尸毗王救鸽命”和“须大拿王”四幅大型佛祖本生变相。塔座四面的顶部分别刻有“皇帝万岁”、“重臣千秋”、“天下民安”和“风调雨顺”四字吉语。塔座四隅站立大鹏金翅鸟(即天龙八部之中的迦楼罗)。每面的上部和下部分别錾刻铭文,主要记述捐赠施主的身份、姓名,捐赠的数量,以及变相的名称等。另外在塔刹根部,山花蕉叶内侧、以及塔座顶部平面之上皆有铭文,提供了十分丰富、重要的文字记载。从整体上看,该塔造型高大雄浑,装饰精美,寓意深刻,代表了宋代佛教器物制作的最高水平。

    由于金皮木胎的独特结构,并长期浸泡在函内积水之中,该塔局部出现了开裂、起翘、宝石脱落等损坏情况,需要进行修复。目前,在国家科技部、国家文物局的关心和支持下,下一阶段的保护方案正在积极制定之中。

    在铁函之中,还出土了许多其它供奉的物品,包括琉璃瓶、银鎏金莲花如意形法器、铜镜、以及多达数千枚的各式铜钱——从汉代的五铢,直至北宋前期的至道元宝、咸平元宝等,其中还有一些特殊制作的鎏金龙凤纹花钱。在一枚 “景德元宝”的背面、磨光后刻划了一幅佛手拈花图,刻划细微,精美异常。在塔顶空隙处塞有大量丝织物包裹。经过对这些包裹的初步清理,出土了20余幅珍贵的宋代丝织品,有巾、帕、上衣等种类,大都保存完好。这些织物使用了提花、刺绣、印染、描金等多种织造和装饰工艺。在多幅丝织品上还有施主墨书题写的题记,内容丰富、墨色如新。在一个丝织小包中还出土了数百枚形如米粒的舍利子,颜色以白色为主,少量为红色和黑色,推测为碑文中所称的“诸圣舍利”之一。

    四、本次发掘的重要价值

    本次发掘的重要价值可以初步总结为以下几点:

    本次发掘较全面地揭示出明代大报恩寺北区主要建筑的准确位置、分布格局和规模大小,真实地反映出这座皇家寺院的原貌;

    本次发掘的北宋长干寺真身舍利塔地宫,是迄今国内发现的深度最深的佛塔地宫,是竖井式地宫的代表作,与法门寺发现的唐代横穴式地宫堪称南北“双绝”;

    本次发现的铁函是目前国内地宫中发现的体量最大的宋代铁函,是研究宋代铸铁工艺的珍贵实物;

    本次发现的七宝阿育王塔是目前国内发现的体量最大、制作最精、工艺最为复杂的阿育王塔;

    本次出土的宋代丝织品,是建国以来北宋丝织品的一次集中出土,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以及墨书题记所反映的史料价值,在国内其它考古发掘中都难得一见。

    七宝阿育王塔中珍藏的佛祖真身舍利史料记载丰富、传承有序,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宗教圣物。(祁海宁 华国荣 龚巨平 周保华)

来源:中国文物信息网

 

责任编辑:王佳

共1页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网友: 密码:   
 
 
 
  已有( ) 条评论 剩余 字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文章排行
 
最新专题
 
-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
- 第八届云台会
- 第十一届海峡论坛
- 2018年博鳌亚洲论坛
- 2018全国两会
- 2018平昌冬季奥运会
- 文脉传承——江西古代书院文化行
- 第十五届海峡两岸媒体来湘采访活动
- 第三届两岸大学生新媒体研习营
- 2019“贵州的台湾故事”主题采风活动
- 台湾记者三晋行--两岸媒体看山西
- 2019两岸媒体多彩贵州行
- 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
- 关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
- 庆祝人民空军成立70周年
- 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
- 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大阅兵
- 庆祝解放军海军成立70周年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