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2008年度全国考古十大新发现
临潭齐家文化墓地
华夏经纬网   2009-04-20 09:59:42   
字号:


规模最大的齐家古墓葬群(图片由毛瑞林、谢焱提供)

   2008年7至11月,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西北大学文化遗产与考古学研究中心开展合作,对九甸峡水库淹没区内的甘肃省临潭县陈旗磨沟遗址进行发掘。该遗址地处洮河南岸的马蹄形山间台地,区域内发现有仰韶中晚期、马家窑、齐家和寺洼文化的遗存。其中,齐家文化墓葬区位于磨沟村北约100米、靠近洮河的台地上,面积近8000平方米,是此次发掘的主要对象。意想不到地发掘出目前规模最大的齐家古墓葬群。

    本次发掘面积达1700余平方米,共清理齐家文化墓葬346座。以土葬墓为主,也有少量火葬墓。墓葬呈东北至西南向排列,共计16排,墓向朝西北。可分竖穴土坑墓和竖穴偏室墓两类,以竖穴偏室墓居多。竖穴土坑墓通常较浅,多为单人一次葬,个别为左右并列或上下叠置的二人合葬;随葬器物相对较少,多为2至3件。

    竖穴偏室墓以单偏室居多,其中又以左偏室居多,也有部分为右偏室。双偏室墓相对较少,还有少量上下偏室、内外偏室者,有些墓葬还以侧龛埋葬死者。在竖穴墓道两端靠近偏室的一侧,多发现与封门相关的竖槽。部分竖穴墓道设有头龛等,内置随葬陶器。部分偏室墓发现有木板封门痕迹。

    竖穴偏室墓多为合葬,也有少量单人葬。合葬者少则2至3人,多则10余人,成人、儿童皆有,内侧人骨大都被扰动,靠近墓道者则多为未经扰动的一次葬。部分墓道中也有埋葬死者的现象,人数1至4人不等,但头向多与位于偏室者相反,且多俯身或屈肢。

    随葬品多为陶器,工具相对较少,人体部位往往还有骨、石、铜质装饰品等。随葬陶器明显可以分为两大组,一组是以泥质红陶双大耳罐、腹耳罐、侈口细颈罐、夹砂罐等为代表,另一组以泥质灰陶双耳鼓腹罐、夹砂褐陶双耳罐等为代表,有些墓葬的双耳罐已出现马鞍口的趋势。两组器物有时共存于同一墓葬中。(来源:兰州新闻网—兰州日报)

    意义与价值

  2009年1月14日,尚未结束的发掘被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论坛评为2008年中国考古新发现,获此殊荣的发掘项目全国仅有六个。

    甘肃临潭,这块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的交汇之地,一时间吸引了中国考古学界的目光。

出土的青铜颈饰 

出土的骨质匕首

  齐家文化类型形成于距今4000年前后,根据碳测年代,齐家文化出现的年代在距今4200年-4100年到3800年-3700年间。这是新石器晚期文化类型,处在新石器时代向青铜时代过渡时期。1924年瑞典科学家安特生首次在广河齐家坪首次发现而得名。1996年,齐家坪遗址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从发现至今,齐家文化的聚落遗址发掘地比较多,但墓地还未进行过较为完整的大面积考古发掘,考古学界对充分地认识这个文化还存在很多空白。

   消失之谜

  齐家人从何而来,向何而去,一直是个谜团。现在,一般认为,齐家人是因为气候发生变化,从鄂尔多斯高原一带来到甘肃的,但他们是如何消失的呢?却是众说纷纭。

  “4000年前后,一个神秘的骑马部族带着他们精湛的玉石加工技艺出现在甘肃的大地上。于是,齐家文化和齐家古玉如春笋般猛然出现在历史舞台,三四百年后又倏然消失,只留下了一件件精美的玉器诉说着昔日的故事。”有人曾经这样写道。

  临潭陈旗磨沟齐家墓地的发掘,或许会为寻找齐家人消失方向提供重要线索,甚至有可能成为解开齐家文化谜团的钥匙。

  发掘结果显示,齐家文化与寺洼文化的关系极为密切,寺洼文化的基本要素可能在齐家文化晚期即已孕育发生。

  “此次考古发掘中还出土了两座寺洼文化类型的墓葬。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两座墓葬和齐家文化墓葬之间有着内在联系。”毛瑞林介绍说。

  专家们发现,齐家文化墓葬和寺洼文化墓葬之间有着很强的内在联系。初步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神秘消失的齐家人,并没有彻底消失,他们在甘肃这块土地上生活了三五百年后,最终都流向了四面八方,其中有一部分人在陈旗这块地方,逐渐向寺洼文化类型过渡。

  悬念

  2008年的发掘有一个令人惊奇的现象,在发掘的346座墓葬中,竟然只出土了一件玉凿。 采访中,谢焱伸出中指说:“那个玉凿仅仅比拇指略宽一点。”

  众所周知,齐家古玉被文博界列为中国三大古玉之一,其知名度和良渚、红山古玉不相上下。这些年,在武威黄娘娘台等地的齐家文化类型遗址中出土了近百件玉器。为何临潭陈旗磨沟遗址的346座墓葬中仅仅出土了一件玉器呢? 是发掘到的墓葬标准不高呢?还是这个部族本身就不擅长制作玉器呢?究竟是什么原因?

  有些墓葬中出现了两种器物群共存于同一墓葬中的现象,并不混放,这是需要解释的一个重要现象。 “这是齐家文化的新迹象,是外来文化的融入,还是后来者的借墓现象?”有专家提出了这样的疑问。 所有这些对探索齐家文化渊源是非常重要的,并进而为探讨甘青地区在中国文明起源过程提供材料。

  整个齐家墓地的面积大约8000平方米,2008年已经发掘了1700多平方米,2009年继续进行发掘的面积近6000平方米,如此大的面积内究竟有多少墓葬,能出现哪些令人惊奇的东西,无疑是非常值得人们期待的。

  相信2009年的发掘将会有更多的惊喜等待着我们! (来源:兰州晨报 王文元)

 

责任编辑:王佳

共1页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网友: 密码:   
 
 
 
  已有( ) 条评论 剩余 字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文章排行
 
最新专题
 
-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
- 第八届云台会
- 第十一届海峡论坛
- 2018年博鳌亚洲论坛
- 2018全国两会
- 2018平昌冬季奥运会
- 文脉传承——江西古代书院文化行
- 第十五届海峡两岸媒体来湘采访活动
- 第三届两岸大学生新媒体研习营
- 2019“贵州的台湾故事”主题采风活动
- 台湾记者三晋行--两岸媒体看山西
- 2019两岸媒体多彩贵州行
- 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
- 关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
- 庆祝人民空军成立70周年
- 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
- 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大阅兵
- 庆祝解放军海军成立70周年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