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新闻大陆 川台心手相牵-512汶川地震五周年网络爱心田园 分析评论
范正祥:汶川地震五周年 生命意识的觉醒
华夏经纬网   2013-05-17 15:35:25   
字号:

    5月12日,是记忆惨痛的512汶川8级强震五周年的纪念日,与此同时,21天前的芦山7.0级地震的悲痛还萦绕在国人记忆边缘。西南处,国有殇,旧愁未去,又添新伤。

    这个春天,暖风拂过脸颊,悲伤渗透心底,因为芦山地震196名遇难者和汶川地震69227名遇难者的每一个生命的重量还深深镌刻在每一个人的心里。

    地动山摇之间,生离死别之际,每个公民都切身感受到了手足同胞无法言说的痛楚,这个国家也真实铭记住了公民泯没的伤损。正如先民早在《左传》所言:“臣闻国之兴也,试民如伤,是其福也;其亡也,视民如土芥,是其祸也。”生命痛失的殇,无论之于亲朋还是之于国家,横亘时光,未曾改变。这或许就是“泪眼之间,良知复苏;废墟之上,人性挺立”的坚实佐证。

    从汶川到雅安,每次生命断裂的瞬间,都在考验着民族素质,检验着国家责任。幸运的是,每次地震之后,我们无法承受的逝者的生命之重都在提醒着每个公民和这个国家:活着真好,一切发展只有回到人本身才有意义。因此,我们欣慰的看到,每次灾难过后活跃在灾区的直升机、军车、救护车、挖掘机、帐篷和担架、食物和水、微博和收音机、不同口音不同穿着的志愿者、沙哑的呼喊、晃动的电筒光线……,这一切的一切都在提想着我们有关生命的重量。

    固然,从技术角度着眼,我们的救灾并非尽善尽美,网络舆论场的谣言、缺乏专业素质的志愿者、绑架式捐款、官方慈善组织善款利用情况不明等都在不断刺激着我们因悲痛而绷紧到略显脆弱的神经。但我们不能忘记,震后每一个焦急的表情、每一声忧虑的叹息、每一次寻人微博的转发、每一场致哀仪式都彰显了这个民族生命意识的觉醒,关注每个历史宏大叙事下的个体命运悲喜即是最鲜活、最真实的中国梦。

    但是,无论从哪个角度说,我们都不能仅仅止步于悲痛。若生命的逝去只在凭吊中才会被记起,那么这种伤逝究竟还有多大意义?无论国家还是个人,都应该认真思考每个无辜性命的背后那沉甸甸的责任。

    于个人,常怀感恩之心享受活着,常留悲悯之意对待生命。不能“忘了时间的残酷,忘了人生的短暂,忘了世上有永远无法报答的恩情,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击的脆弱”,以至于不能从容尽孝。时刻对自己“提醒幸福”,尽心尽力活好当下,便是对生命的尊敬。

    不管以什么样的方式,我们今天在这里向那些骤然逝去的生命致哀,也是在提醒我们生命的厚重,为经历磨难的人生、为饱受疮痍的民族积蓄力量。(范正祥)

 

来源:齐鲁网  2013-05-12 

 

 

 

责任编辑:虞鹰

共1页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网友: 密码:   
 
 
 
  已有( ) 条评论 剩余 字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汶川地震五周年成都特警救灾纪实
·汶川地震五周年:走过灾难 我们坚定前行
·汶川地震五周年特别报道:告别农耕的旅游谋生
·汶川地震五周年:无锡援建队托起新汉旺
·汶川地震五周年:映秀,那些温暖人心的故事
·汶川地震5周年:从悲壮走向豪迈
·汶川地震五周年祭:追思·感恩·新生
·托起梦想的翅膀--写在汶川特大地震五周年之际
·纪念汶川地震五周年 《大地安魂曲》再次奏响国家大剧院
·汶川地震五周年,我们用什么告慰逝者
·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在这里我们写下中国力量
·人民日报:汶川彰显“中国精神”
·汶川:生态环境和城镇建设显著改善
·汶川地震5周年香港政府飞服队回访民航飞行学院
文章排行
 
最新专题
 
-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
- 第八届云台会
- 第十一届海峡论坛
- 2018年博鳌亚洲论坛
- 2018全国两会
- 2018平昌冬季奥运会
- 文脉传承——江西古代书院文化行
- 第十五届海峡两岸媒体来湘采访活动
- 第三届两岸大学生新媒体研习营
- 2019“贵州的台湾故事”主题采风活动
- 台湾记者三晋行--两岸媒体看山西
- 2019两岸媒体多彩贵州行
- 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
- 关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
- 庆祝人民空军成立70周年
- 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
- 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大阅兵
- 庆祝解放军海军成立70周年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