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新闻大陆 川台心手相牵-512汶川地震五周年网络爱心田园 最新报道
汶川地震五周年:映秀,那些温暖人心的故事
华夏经纬网   2013-05-17 15:27:24   
字号:

  究竟需要多久才能在灾难中真正地“新生”?人们是如何从生离死别的灾难中走到今天、走向明天?汶川地震五周年之际,记者又一次走进震中映秀,寻找答案。

  在这个四面环山、两河汇流的一平方公里场镇上,川西民居、藏寨风情、羌式建筑、现代场馆融汇交错,五年前的满目废墟变成了俏丽新城。

  映秀镇在重建完成之后,坚定地开始向旅游小镇转变。客栈、饭馆、茶舍、纪念品商店陆续开业,期待着外面更多的游客到来。

  “地震前上万人的小镇如今只剩下三四千人,映秀需要更多人气。”居民张蓉说。她与共患难的姐妹合伙开了一家客栈,起名“故事驿站”。

  位于映秀镇公墓区下方的这座两层高羌式小碉楼,已经成为她现在的精神家园。客厅的一面墙上,挂满了记录“灾难与重生、疮痍与温情”的照片,正中、最大的一张照片定格了重伤的她躺在直升机边等待救援的瞬间。

  那是五年前记者在映秀镇拍摄的新闻照片。康复之后,张蓉从网上将这张照片下载、打印出来,一直珍藏。

  “一根钢筋从腹部洞穿。”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张蓉在“故事驿站”告诉记者,“在映秀等了两天,都以为没戏了,结果直升机来了。”

  直升机把张蓉送到成都医院救治的那天,为了能运送更多的伤者,一直在身边照顾她的家人没能登机。“一个重伤者就这样被直升机拉走了,然后就康复了,现在想起来觉得有点不可思议。”张蓉说,客栈所在的这条路叫“爱汇南路”,因为这里就是在祖国大爱汇聚的地方。

  “开这家‘故事驿站’,既是要为那些曾经在灾难中帮助过我们的人留一个落脚地方,也是让更多人了解在这片灾难的土地上发生了更多温暖人心的故事。”张蓉说。

  距张蓉“故事驿站”不远的山坡上,有震中博物馆和映秀镇公墓区,73岁的“守墓老人”胡建国如今不再守墓了,但他每天早晨还是会站在这里看着山脚下这座熟悉而又陌生、临近而又遥远的小镇。

  “这五年恍如隔世。”胡建国说,“刚地震时想有顶帐篷就满足了,有了帐篷之后想有间板房就好了,有了板房之后又想活着时还能不能住进新房……就是没敢想映秀镇能像今天这样好看。”

  震后和胡建国一同守墓的马福洋老人,一见面就责备记者不该在四年前借宿他家的那个夜晚悄悄留下100元钱。记者惊诧于他的记忆,他眯起眼睛笑着说:“那些帮助我们的很多人,我永远都不会忘记。”

  两位老人的爱孙都长眠于公墓中。站在这片山坡上,他们总会向孙子曾经就读的新秀小学旧址张望。如今那里已经建起一个公园,草坪、树木取代了五年前的悲怆,但学校的那根旗杆依然矗立,国旗飘扬在空中。(记者侯大伟、郝方甲)

 


来源: 新华网 

 

 

 

责任编辑:虞鹰

共1页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网友: 密码:   
 
 
 
  已有( ) 条评论 剩余 字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汶川地震五周年祭:追思·感恩·新生
·托起梦想的翅膀--写在汶川特大地震五周年之际
·纪念汶川地震五周年 《大地安魂曲》再次奏响国家大剧院
·汶川地震五周年,我们用什么告慰逝者
·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在这里我们写下中国力量
·人民日报:汶川彰显“中国精神”
·汶川:生态环境和城镇建设显著改善
·汶川地震5周年香港政府飞服队回访民航飞行学院
·汶川地震5周年:醉美绵竹 美丽依然(组图)
·汶川地震五周年 石棉民族中学:跨越海峡两岸的牵挂
·澳门红十字会援建汶川重建摄影展开幕(图)
·汶川五周年地震:“藏彝走廊”上的小洋楼人家
·汶川震后五年 震损水利基础设施如期恢复
·汶川地震五周年:地震重组家庭的五味人生
文章排行
 
最新专题
 
-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
- 第八届云台会
- 第十一届海峡论坛
- 2018年博鳌亚洲论坛
- 2018全国两会
- 2018平昌冬季奥运会
- 文脉传承——江西古代书院文化行
- 第十五届海峡两岸媒体来湘采访活动
- 第三届两岸大学生新媒体研习营
- 2019“贵州的台湾故事”主题采风活动
- 台湾记者三晋行--两岸媒体看山西
- 2019两岸媒体多彩贵州行
- 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
- 关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
- 庆祝人民空军成立70周年
- 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
- 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大阅兵
- 庆祝解放军海军成立70周年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