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新闻大陆 川台心手相牵-512汶川地震五周年网络爱心田园 最新报道
哀伤还在希望更多 汶川伤逝过后现生机(图)
华夏经纬网   2013-05-17 14:44:16   
字号:

点击进入下一页

  汶川地震中汪小琼(右)失去了丈夫。为了女儿,2011年7月,她带着女儿与王俊杰(左)父子组成和睦新家庭。新华社发

  昨天14时28分,“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5周年纪念日。近2000名汶川各族群众聚集在映秀镇漩口中学遗址,哀悼罹难同胞。在5年前的大地震中,69227名同胞失去生命,17923人失踪。值得安慰的是,5年后,汶川已呈现盎然生机;而5年后的芦山地震,一系列的救援已然训练有素。因为“5·12”,这一天也成为中国的防灾减灾日。防灾减灾,让老百姓远离灾难,这样的进步,无疑是对“5·12”汶川地震最好的纪念。

  爱与哀伤

  公墓镌刻6000名字

  71岁的马福羊老人怀抱着刚满2周的小孙子马映川,站在山上的村口,与过往的乡邻答话,一幅天伦之景。就在村脚下的半山腰,“5·12汶川大地震遇难者公墓”已经修缮一新,6000余名遇难者的姓名镌刻在四块放倒的巨型墓碑上。马福羊的小孙女马红叶的名字,就在第二块碑上。

  老与幼,生与死,新与旧,乐与悲……在这个春回大地、重获新生的镇子交织轮回。

  “每一块碑前都有人哭”

  马福羊曾是这公墓的第一代守墓人之一。五年前,震后几天之内,遇难者便匆匆落葬;两个月后,稍稍安顿下来的亲人赶来,凭借遗体编号顺序推测着位置立碑,镌刻上“爱妻”、“贤夫”、“显考”、“显妣”,以及“爱子”、“爱女”字样。不规则排列的墓碑分为三列绵延百米,几乎没有两块形状和颜色是完全一样的,最密的地方简直伸不进一根手指,这是一种令人惊心动魄的错杂,偏偏又仿佛延绵到了天尽头。春节、清明、“5·12”、七月半、中秋节,这里的每一块碑前都有人哭;不,马福羊补充说,“连没有碑的,也有人来拜。”

  马福羊12岁的小孙女马红叶也葬在这公墓里,没有碑。那一个个灰色的名字,藕断丝连般时时牵动经年难消的旧伤。马老说孙女曾经给他托梦,告诉爷爷自己“就住在水洼边”。马福羊知道这山陡,唯有一处可能存水,第二天赶去一看,果然有一处小水坑。而就在上周,马福羊的儿子马道兵也梦到了小女儿,“她让我带她去外婆家耍,我没答应她。”说罢,马道兵也陷入良久的沉默。

  震后宝宝带来希望

  就在此时,马道兵怀里的小娃娃突然咯咯地笑起来。刚满两岁的马映川是“震后宝宝”,预产期惊人地巧合——“5·12”,只是心急的他早出来了几天。脐带绕颈加上高龄产妇大出血,他妈妈又经历了一次死里逃生。

  哄着孩子,马道兵情绪明显好转。如今他已经回到干了十年的阿坝铝厂上班,厂子离家十来分钟的路程,每月2700多元。加上爱人在公墓摆摊的将近2000块钱,一家人生活还算不错。

  马道兵的大儿子已经二十出头了,在宜宾建筑公司打工。小儿子映川白天交给同村住的父母看顾,“他长得结实,又顽皮,”言语间,马道兵显得心满意足,“有了小孩子,他妈妈现在也开朗多了。”

  汶川小伙 直面创伤

  汶川博物馆坐落在汶川新县城中央,一张张触目惊心的照片提醒每一位游客,五年前的这里曾受过怎样的伤。

  21岁的左万是博物馆的员工,他的家在汶川县映秀镇,5年前地震当天,正在读高一的他从漩口中学的废墟里爬出,侥幸逃生,而身边55名同学永远离去。“站在不远处的山头望着熟悉却已破碎的校园,楼塌了,墙倒了,感觉世界末日到了。”这是左万的记忆碎片,也是他永远无法忘却的瞬间。

  自己活了下来,外公遇难。和无数汶川人一样,悲痛在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笼罩着整个家庭。面对已经破碎的家园,左万内心深处一直在抗拒,试图“逃出”令他伤心的地方,高中毕业后,他到辽宁鞍山打工,这是从没出过四川的他第一次远离遥远的故乡。

  地点变了,周围人变了,但内心深处的伤痛似乎从未走远。也许逃避不是办法,在鞍山,左万并没找到人生的方向。一段时间后,他又回到家乡。

  此时,汶川博物馆拔地而起,县城第一座博物馆,承载的不光是当地浓郁的羌族文化,很大一部分篇幅自然要留给大地震,和大地震后家乡翻天覆地的变化。左万成了博物馆的一名员工,“勇敢面对现实,这些都不再是痛苦,而是希望。”如今,左万的父母也都搬来汶川县城,并且在县城购买了一套新房,抗震等级很高。对这个小伙子来说,新的生活刚刚开始。

  汶川县城 涅槃重生

  今日走进汶川,身边是整洁的道路,排排的新房和充满羌族特色的文化街,谁又料到这就是五年前那满目疮痍的大地?

  汶川县委介绍,大地震后全县17953户农房重建、4487户城镇居民住房重建,当年的受灾群众全部搬进新房。一批医院、学校、体育馆等基础设施接连拔地而起,福利院、社区服务中心、集贸市场相继落成。“如今走进汶川,最漂亮的是民居,最安全的是学校,最现代的是医院,最满意的是群众。”按照当地官方和民众的说法,灾后重建让这座小城至少提速了30年。

  素有“古羌王遗都,云朵上街市”美誉的汶川县萝卜寨在大地震中遭到严重损坏。这个世界上最大最古老的黄泥羌寨,五年后已恢复生机。

  灾后重建的萝卜寨,全村220多户村民不仅搬进新居,而且还通过旅游业、种植业等,让村民的钱袋子都鼓了起来。“游客来萝卜寨做客,让萝卜寨的特色农畜产品不出村就实现了销售,村民经营农家乐,一年人均增收6000多元。”村支书马前国对萝卜寨的前景充满信心。

  五年前,汶川受难;五年后,芦山再震。记者在汶川听到很多百姓对芦山的祝愿,“芦山挺住,相信有了全国人民的帮助,今天的汶川就是五年后的芦山。”

  汶川百姓 爱心反哺

  很多人用抗震救灾的反应速度来衡量这五年国人的成长。这其中,汶川人应该最有发言权。

  4月底,记者在汶川采访时,就切身感受到了在地震面前汶川人的敏感和速度。4月20日芦山发生7.0级强烈地震,地震发生仅仅3个小时后,一支120余名民兵和5名医疗人员组成的首批汶川救援队就带着急需医疗用品和生活物资出发,把汶川人的关爱带给芦山人。首批救援人员出发后,后续救援物资也在紧急调派。当晚8点,汶川县社会福利服务救助中心的物资储备仓库,500顶救灾帐篷很快被装上大卡车。

  汶川百姓也立刻行动起来,用实际行动为芦山贡献一份力。的哥任志和是代表之一。汶川大地震时,陈志和失去亲弟弟,来自全国人民的捐助和援建,他一直记挂在心里。芦山地震后,陈志和跟其他9位的哥当即加满油开赴芦山。而这10辆爱心出租车,占了汶川全城出租车的近三分之一。行至都江堰时,任志和等人每人购买了500多元的食品和水塞满后座和后备厢。绕行荥经县准备去芦山,但因道路被封,最终车队将爱心物资送往雅安民政部门。21日下午,爱心车队才返回汶川,行程近700公里。如再算上油钱和误工费,这些的哥大半个月的工资就没了。“钱可以以后再赚,但这份恩情一刻都不能耽误。”陈志和说。

  大地震留给汶川人的不仅是眼泪和创伤,还有更快的反应速度和更懂得感恩的心。

  晨报首席记者 姜葳 记者 岳亦雷

 

来源:北京晨报
 
 

 

责任编辑:虞鹰

共1页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网友: 密码:   
 
 
 
  已有( ) 条评论 剩余 字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汶川地震五周年:映秀,那些温暖人心的故事
·从汶川到芦山:灾难医学救援凸显五大优势
·汶川地震“敬礼娃娃”:长大想当解放军和科学家
·汶川地震可乐男孩忙创业 连开洗车店特产店(图)
·台胞援建广元市青川县中医院震后六大提升(图)
·成都台协妇委会资助元坝贫困学生9年如一日(图)
·组图:北川记忆与新生
·法鼓山关怀灾区孩子成长 打造园林式校园(组图)
·台湾慈济慈善基金会援建德阳 促灾区教育发展
·高金素梅5年助养20羌族少年 孩子们由衷感谢(图)
·高金素梅5年助养20羌族少年 孩子们由衷感谢
文章排行
 
最新专题
 
-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
- 第八届云台会
- 第十一届海峡论坛
- 2018年博鳌亚洲论坛
- 2018全国两会
- 2018平昌冬季奥运会
- 文脉传承——江西古代书院文化行
- 第十五届海峡两岸媒体来湘采访活动
- 第三届两岸大学生新媒体研习营
- 2019“贵州的台湾故事”主题采风活动
- 台湾记者三晋行--两岸媒体看山西
- 2019两岸媒体多彩贵州行
- 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
- 关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
- 庆祝人民空军成立70周年
- 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
- 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大阅兵
- 庆祝解放军海军成立70周年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