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新闻大陆 川台心手相牵-512汶川地震五周年网络爱心田园 优秀征文 绵阳
爱在北川
华夏经纬网   2013-05-13 12:13:08   
字号:

    ——记“爱的使者”高金素梅

    作者:绵阳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郑勤

    当历史的车轮满载着五千年的希冀驶入2008年5月12号这一天的时候,确被突如其来的汶川大地震阻隔在了大禹的故乡——北川。顷刻间,山崩地裂、天昏地暗、房屋倒塌、道路中断,让灾区的人们瞬间陷入了失去亲人的痛苦,家园毁坏的绝境和梦想破灭的迷茫之中。里氏8.0级的大地震撕裂了大地、震动了四川,震撼了中国,也牵动了世界的目光!

    强震震不跨两岸同胞钢铁般的坚强意志,阻不了海峡两岸患难与共的兄弟情谊,割不断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骨肉深情。也就在这时,她——台湾少数民族民意代表高金素梅,在参加完奥运会开幕式场序表演之后来到绵阳,没有片刻的停留,立即前往北川县察看灾情,并毅然决定捐助20名羌族受灾贫困学生至大学毕业。5年来,高金素梅用爱温暖着这些渴望知识的孩子,用爱点亮他们放飞梦想的方向,用爱鼓励灾区群众自强不息重建家园,用爱传递出了海峡两岸共克时艰的手足之情。

    眼泪,掩饰不住她对灾区同胞的牵挂

    “北川羌族自治县是全省‘5.12’地震极重灾县之一,我们一定要进去看看。”2008年8月11日,高金素梅率其办公室顾问、慈济大学传播系老师潘朝成,团队地方干部史亚山,慈济大学传播系学生兼记者宋秉桦,助理林怡君等人在省、市台办陪同下,前往北川县城实地察看灾情。车在道路上疾驰,她侧头望着路边震损的房屋陷入了沉思。经过漫长的车程,翻过崎岖的山路,绕过挡道的巨石,车子在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三倒拐处缓缓停下。

    一下车,垮塌的山体、滚落的巨石、淹埋的高楼、垮塌的民居、断裂的公路、变形的吊桥……展现在眼前。看着眼前的一片凄凉,高金素梅震惊了,捂着嘴,焦虑地凝视着远方,久久缄默不语。

    长久的凝视中,无不透露着她对地震无情肆掠的恨。“我曾经历过‘9.21’地震,对‘5.12’地震,我们感同身受。地震发生后,我们时刻关注着震情,关注着灾区,关注着受灾的老百姓,若非亲眼看见,我无法想像此次地震竟会对北川造成如此重大的毁坏。”

    “看着眼前的情景,地震发生时的景象沥沥在目地重现在我的眼前。我能深深感受到地震发生时北川人民所经历的那种生离死别,我能感受到深受地震摧残的他们所经受的惨痛经历,我能感受到他们在险境之下所承受的巨大痛苦,也能感受到他们当时身处绝境的绝望与无助!”高金素梅哽咽着对自己说。

    在了解到北川县广大干部群众震后在痛失亲人、强忍悲痛,积极开展自救互救、实施抢险救援等举措,特别是得知北川全县的伤亡情况后,高金素梅再也无法掩饰内心的痛楚,哽咽不语,泪水夺眶而出……

    她的泪,饱含了广大台湾同胞对“5.12”地震遇难同胞的缅怀,对灾区干部群众在危难之际舍身忘我、积极组织救援的感动,是对北川人民坚强不屈的意志而感到骄傲,是对灾区群众的无限牵盼和对地震无情破坏的强烈哭诉。

    助学,点燃了孩子们重获知识的希望

    地震给灾区造成了毁灭性的创伤,不仅给灾区群众的身体带来了惨重的伤痛,而且还给他们的心理蒙上了难以摸去的阴影。很多山区的孩子也因此而面临着因震致贫、返贫、辍学的困境。在这个时候,高金素梅及时把她的爱送到了灾区,主动提出助养20名羌族受灾贫困学生,给了孩子们走进学堂、重获知识的希望。
“我的妈妈没了。”“我的爸爸在地震中受伤了。”“我的家在地震中垮塌了。”“我害怕,经常会在半夜从恶梦中惊醒,地动山摇的场面在我的脑海中始终挥之不去。”“我以后要当解放军,在最危急的时候冲锋在前,抢救生命,不再让我们的亲人和同胞遭受痛苦。”“我要……”

    这是2008年高金素梅第1次来到绵阳,为北川县20名羌族贫困学生发放助学金活动仪式上的真实情景,孩子们纷纷诉说着自己及家人在地震中的遭遇以及未来的梦想。高金素梅满含着热泪,默默地倾听着孩子们的哭诉,倾听着他们的心里话,倾听着他们对未来的憧憬。

    受助学生张玉感谢高金素梅危难之际给予他们的关心、支持和帮助,她说:“是您用温暖的手包裹着我们的心,让我们孤独的心不再害怕、不再颤抖……轻轻的拭去我们眼角的泪水,让我们心中充满了希望。”

    高金素梅将孩子们揽在怀里抱头痛哭,安慰着说:“孩子们,你们的亲人没了,我就是你们的妈妈。家没了,我们共同努力重建家园。我们要在灾难和困难面前学会坚强、敢于面对,要树立信心、满怀希望,要立志成才、回报社会。”

    高金素梅的爱给了孩子们安全感和面对生活的信心。正如其助养的孩子赵琪所说:“您如同暗云里投下的一束光,带给我们希望。拉着您的手,不再无助;感受您的爱,不再哭泣。血脉中相同的成份在沸腾,奔向前方的光,铸就更明、更亮的未来。谢谢您与我同在。”

    迄今为止,高金素梅已连续5年给她助养的20名羌族贫困学生发放助学金,累计已达34万元。每年高金素梅来到北川的时候,孩子们都早早赶到集合地,有序地在汽车停靠位置出口处心急等候,眼神中充满了对亲人的期待和渴望。每每捐助活动结束后,孩子们都痛哭着与高妈妈离别,不愿放开紧握的双手和温暖的怀抱,那是久别重逢期间的喜悦表露,那是短暂相处过后的不舍离别,那是孩子与妈妈心与心的无限牵盼,因为在孩子心中,高金素梅永远是他们心中最亲、最敬、最爱的妈妈。

    祈福,那是海峡两岸同胞共同的心愿

    2009年5月12日——地震一周年。北川灾区群众伤痛的疤痕还未愈合,心理的阴霭还未驱散。高金素梅组织的为灾区群众祈福的活动在这种特殊的情况下如期举行。

    “愿灾区群众重建家园,愿灾区人民重获新生,愿两岸同胞福泽天下,愿爱的光芒洒遍苍生。”卑南族群长老及族民为擂鼓镇群众代表带上草花,跳着、唱着、念着、祈求着,用台湾卑南族传统的风俗为灾区及受灾群众祈求福祉,并以此来寄托两岸同胞对灾区群众未来幸福和谐新生活的希望。

    “从那么远的地方专程过来,还真得感谢他们对我们的真心和诚意。”擂鼓镇一名旁观群众嘀咕着对旁边的人说。

    “按照中华民族传统,我们在‘周年祭’这个时候过来举行祈福活动,既是对地震遇难同胞的一种缅怀和悼念,也是为生者传递一种对未来生活的祝福,更是一种让我们坚定信心、齐心协力、用勤劳的双手重建我们美好新家园的一种鼓励。这次过来,沿途上看到如火如荼的重建场面,以及部分地方建成后的新家园和老百姓精神焕发的面貌,我非常感动,感受到一种坚强、无畏和自信的力量”高金素梅在交流中对我们说。

    2010年7月7日,高金素梅率领台湾莫拉克台风灾区的泰雅族、排湾族、邹族、鲁凯族、布农族等台湾少数民族族群基层民众代表参访团一行来到北川,与灾区基层民众一道开展“送平安珠、植平安树”活动,两地民众互赠羌红、平安珠,共植连心树,共同为两岸同胞祈求平安。

    “你上几年级啦?”“把坑挖大一点,深一点,这样树才容易存活。”“请让一下,我给树苗浇满水”……盛夏的火热远远比不上热火朝天的植树场景,来自两岸的同胞们边植树边交流,谈笑风生,没有隔阂、没有障碍,亲情和友谊弥漫羌山,久久回荡。

    绵阳市委副书记张锦明在与高金素梅一起为树苗培土时共同祈福:“树的绿,寓意着一种生机和活力;羌红的红寓意着老百姓未来的日子过得红红火。希望两地的民众平安、祥和、富足。”

    两岸之间虽隔着海峡,但永远隔不断彼此的深情;台湾虽远离北川,但遭受了“5.12”地震灾难的北川人民和遭受了莫拉克台风侵袭的台湾民众却打破了时空的界限,彼此的祝福在这里相融共生,因为祈求平安、重树信心、迎接希望是两岸同胞共同的心愿,共同的梦。

    2012年,由于北川县区域发展规划的制定,同植的平安树林面临着被征地的危险。“我们及时与县上有关部门进行了协调,对平安树进行移栽并加强了护理。平安树由两地同胞合力栽种,是两岸同胞共同为民众祈求福祉的见证。平安、和谐、发展、繁荣是两岸同胞的一致愿望,保护好平安树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我们要让两岸民众的心愿在北川生根发芽。”北川县现任台办主任杨明熙激动的说。

    感恩,孩子们的爱在不断传递和延续

    2009年8月,台湾遭受台风“莫拉克”重创,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灾情牵动着北川县受助孩子们的心,一有时间就坐在家里的电视机前看电视,或通过网络掌握高妈妈的信息。

    “一连几天的新闻我们都聚精会神地看着,那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我在电视里看到很多台湾同胞都在哭泣,我也哭了……,在银幕中看到了您,我特别激动,看到您那张熟悉的面孔我觉得您有点憔悴……”高金素梅助养的孩子张玉婷在给高金素梅的信中表达了她对高阿姨的担心和牵挂,并在精神和心理给高阿姨大力支持,她说:“我们北川人都行动起来了,四处筹款,献出一份微薄之力……。高金阿姨,无论怎样我们都会在背后支持你,我想说的是:工作重要,但身体更重要!您千万得注意身体啊!……高金阿姨,您还会再来北川吗?我很想您……”

    受助学生赵琪在得知莫拉克台风的消息后,说:“我似乎听见风啸的声音,似乎看见曾经美丽的海在莫拉克台风的侵袭下,掀起恶魔般的海浪。我从心里似乎能听见你在哭泣,看到你的脆弱。昔日充满欢笑的宝岛被乌云笼罩。台风冷冷的笑着,而你的泪却还在腮边流淌……”

    这只是孩子们对高妈妈表达关心之意的一点节选。平实的语言,毫无修饰,却表达了他们对高妈妈的一片赤子之情,一缕担心和牵挂,一份祝福和期盼。

    2011年6月21日,高金素梅第4次来到北川,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向高妈妈送上早已准备好的绘画、刺绣、手工制品等礼物,还送上了一年来学习的成绩单和获奖情况,回馈高妈妈对他们的无私捐助。

    看到孩子们勤奋学习、茁壮成长,高金素梅欣慰地说:“希望孩子们在新的环境中好好学习,不断成长,做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不管以后在哪读书,哪怕是到海外读书,我都会尽我个人能力竭力资助。”

    陈洁诗晓感激地对高妈妈说:“亲爱的高妈妈,是您真切关怀让我们感受到了人间的温暖和无私的大爱,我们一定不辜负您对我们的期望,加倍努力、好好学习,用优异的成绩单向您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高妈妈,你看我这样包行吗?”“高妈妈,你来一次不容易,我今天一要亲自为您包饺子,虽然包得不好,但我会用心包好……”这是中午时分高金素梅和她的孩子们一起包饺子的场景。这是一个快乐的中午,一个感恩的现场,一个“家庭”的温暖。

    时过境迁,2012年8月7日,高金素梅第5次来四川,并将她的孩子们接到了成都。当孩子们见到高妈妈的时候,一个个涌上前去与高妈妈深情拥抱,纷纷向高妈妈献上自己或家人亲手制作的羌绣、牛角梳、生日贺卡、围脖等礼物,表达对“高妈妈”的相思和浓情。孩子们还与高妈妈从台湾带过来的花莲县秀林乡佳民小学的少数民族学生一起打捧球、看熊猫、参观四川省科技馆。

    爱感动了我们,爱滋润了我们。正是因为有爱,才能在我们困难时伸出援手、在我们孤独时给予关怀、在我们迷茫时给予鼓励。现在这些孩子们都亲切地称高金素梅是“最亲、最敬、最爱的妈妈”。他们说:“只有继续将爱传递和延续下去,才能让爱的种子生根发芽,我们要让爱的彩虹连接海峡两岸,让爱的力量发扬光大!”

 

 

责任编辑:虞鹰

共1页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网友: 密码:   
 
 
 
  已有( ) 条评论 剩余 字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文章排行
 
最新专题
 
-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
- 第八届云台会
- 第十一届海峡论坛
- 2018年博鳌亚洲论坛
- 2018全国两会
- 2018平昌冬季奥运会
- 文脉传承——江西古代书院文化行
- 第十五届海峡两岸媒体来湘采访活动
- 第三届两岸大学生新媒体研习营
- 2019“贵州的台湾故事”主题采风活动
- 台湾记者三晋行--两岸媒体看山西
- 2019两岸媒体多彩贵州行
- 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
- 关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
- 庆祝人民空军成立70周年
- 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
- 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大阅兵
- 庆祝解放军海军成立70周年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