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川台心手相牵-512汶川地震五周年网络爱心田园 援建情况
成都市灾后重建总体情况
华夏经纬网   2013-05-08 15:08:52   
字号:

    成都是“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区唯一的特大中心城市,全市特别是毗邻震中的都江堰、彭州等远郊市县遭受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共有4307人遇难,282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984亿元。三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在社会各界大力支持和援建省市无私援助下,成都市不仅胜利完成了抢险救灾和发挥全省抗震救灾基地、通道、窗口作用的繁重任务,而且按照“三年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要求,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和办法,以科学规划为基础,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群众满意为根本,全面推进灾后重建各项工作,努力实现科学重建、科学发展。

    一是城乡住房重建方面。 “5.12”地震中,成都市共有67万户城乡住房毁损。三年来,成都市把城乡住房重建作为灾后重建首要任务,按照产业发展性、建筑风貌和形态多样性、环境相融性、基础设施共享性“四性”原则和新农村规划建设技术导则,充分尊重受灾群众意愿,采取原址重建、统规统建、统规自建、自愿搬迁异地安置等多种重建方式,高质量推进城乡住房重建。农村和城镇所有受损房屋2008年和2009年分别全面完成维修加固,所有被毁房屋今年已全面重建完工并顺利分配到户,全市灾区共完成城乡住房重建4.3万套和13.7万套,入住率分别达90.3%、97.1%。重建后的230个农民集中居住区既安全美观又配套完善、既体现特色又富有现代气息,灾区群众居住条件实现了根本性提升。

    二是公共设施重建方面。 “5.12”地震中,成都市1086所学校、451个医疗卫生机构受损。三年来,成都市把公共设施重建摆在灾后重建优先位置,统筹规划设施布局,优先安排重建资金,规范建设标准,严格质量监管,同步推进公共服务能力建设。2009年9月1日前,所有受损学校全部完成维修加固,所有被毁中小学校共169所全部完成重建,18万灾区中小学生全部搬进永久性校舍,每年生均公用经费还增加了250元,建成后的学校成为灾区最坚固、最漂亮的建筑。截至3月底,232个卫生重建项目、85个乡镇综合文化站、94个派出所顺利竣工。现在的灾区,镇镇都有标准化的学校、公立医院、敬老院、污水处理厂、派出所、文化站等公共设施,公共服务水平全面上档升级,综合保障能力明显提升。 

    三是基础设施重建方面。 “5.12”地震中,成都市共有3312公里公路、135座桥梁损毁。三年来,成都市把基础设施重建作为灾后重建的重要内容,坚持恢复功能与发展提高相结合,高标准规划,大手笔投入,集中力量攻坚,加快恢复灾区交通、水利、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截至3月底,灾区水利、电力和通讯设施重建基本完成,280公里国省干线及重要经济干线、1833公里农村公路全部建成通车,所有受损道路和损毁桥梁全面修复,投资130亿元的灾后重建第一个重大交通重建项目成灌快铁于2010年5月建成投运,投资30亿元的成彭快铁将于今年投入使用,灾区基础设施显著改善。 

    四是产业恢复重建方面。 “5.12”地震中,成都市灾区三次产业均遭受重大损失,仅旅游业损失就达300亿元以上。三年来,成都市把产业重建作为增强灾区自我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将产业恢复发展与产业结构优化有机结合,大力发展旅游休闲、现代农业、生态环保、特色制造业等特色优势产业,积极推进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截至3月底,397个工业重建项目竣工投产,完成投资110亿元;14个旅游重建项目完工,完成投资25.7亿元;79个农业重建项目完工,完成投资34亿元。随着产业恢复发展,灾区就业水平明显提高,群众只要有意愿48小时就能实现就业。目前,成都市县经济全面恢复并远超震前水平,实现再生性跨越,灾区正成为生态农业、绿色经济聚集区和示范区。   

    五是生态恢复重建方面。 “5.12”地震中,成都市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作为生态屏障的龙门山带森林大片损毁。三年来,成都市把生态重建作为灾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工作,结合地质灾害治理,综合运用人工修复、自然修复、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大力实施大熊猫栖息地生态植被修复工程等项目。截至3月底,18个生态恢复项目完成投资9.1亿元,完成林草植被恢复15.2万亩、大熊猫栖息地39.1万亩,灾区生态系统、野生生物栖息地、自然景观等加快恢复,曾经满目疮痍的灾区重现青山绿水、田园风光。   

    六是精神家园重建方面。 “5.12”地震中,成都市灾区群众遭受不同程度心理创伤。三年来,成都市把精神家园重建作为凝聚人心、鼓舞斗志、建设美好新家园重要工作,充分调动各方力量,结合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深入开展“新家园、新生活、新风尚”文明活动,帮助灾区群众重建幸福家园。截至3月底,累计开展心理抚慰27.2万人次,组织“重建家园?文化相伴”活动300余场,灾区城乡环境风貌焕然一新,群众生活方式发生历史性变迁,展示出奋发有为、开放进取的精神风貌。在繁重的灾后重建中,成都成功创建为全国文明城市,连续三年名列全国省会和副省级城市测评前三位。截至今年3月底,全市3148个灾后重建项目完工2956个,完成投资831.8亿元,灾区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发展,灾后重建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三年来,成都克服了特大地震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双重不利因素影响,实现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2010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551.3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26.9亿元,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均排名第5,分别比三年前提升1位和2位;实际利用外资和进出口总额继续保持中西部城市第一位,并成功引进德国大众、德州仪器、戴尔、联想、富士康、仁宝、纬创等一批世界知名企业,落户成都的世界500强企业增至189家。2010年10月,被《福布斯》评为未来10年全球发展最快城市的第一名。


 

 

 

责任编辑:虞鹰

共1页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网友: 密码:   
 
 
 
  已有( ) 条评论 剩余 字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汶川地震五周年工程抗震设计与新技术研讨会举办
·《汶川地震168小时》纪念汶川地震5周年(图)
·尔布村“搬”出幸福生活”——汶川地震五周年走进理县
·汶川5.12地震五周年特别节目:多难兴邦 四川坚强
·汶川地震五周年思考:抗震与设计如何完美结合
·汶川地震五周年特别策划:望川,感受生命的力量
·新华网:以谨慎科学态度护航志愿者精神
·油画《悲壮的山河》在渝展出 纪念汶川地震5周年(图)
·64名汶川地震幸存学生带来管乐表演(图)
·汶川震后5年辽宁563名医疗专家支援安县
·汶川地震五周年 林浩携爱心团队演绎《爱之链》
·6名汶川重伤员返穗复诊 克服伤痛重新站立
·汶川地震与一个人的火山(组图)
·作家李鸣生七入汶川地震灾区采访 多次躲过死神
文章排行
 
最新专题
 
-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
- 第八届云台会
- 第十一届海峡论坛
- 2018年博鳌亚洲论坛
- 2018全国两会
- 2018平昌冬季奥运会
- 文脉传承——江西古代书院文化行
- 第十五届海峡两岸媒体来湘采访活动
- 第三届两岸大学生新媒体研习营
- 2019“贵州的台湾故事”主题采风活动
- 台湾记者三晋行--两岸媒体看山西
- 2019两岸媒体多彩贵州行
- 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
- 关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
- 庆祝人民空军成立70周年
- 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
- 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大阅兵
- 庆祝解放军海军成立70周年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