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川台心手相牵-512汶川地震五周年网络爱心田园 最新报道
汶川地震五周年工程抗震设计与新技术研讨会举办
华夏经纬网   2013-05-08 14:53:47   
字号:

  日前,在汶川大地震5周年到来之际,由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共同主办的建筑结构高峰论坛暨汶川地震5周年工程抗震设计与新技术研讨会在成都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和业内同行500多人齐聚一堂,围绕抗震新技术应用进行研讨和交流,并达成广泛共识。

  5年前的5月12日,一场空前的大地震造成四川汶川及周边地区大范围的毁灭性灾难,大量房屋损坏倒塌,近9万同胞罹难或失踪。社会各界特别是结构工程师对防灾减灾工作给予了高度关注。5年过去了,在举国之力支援下,这片在人们记忆中曾经山河破碎、满目疮痍的悲伤之地,已在浴火中重生,展示了重建中跨越式发展的生动图景。

  5年来,土木工程界的抗震学者们通过对地震区各类建筑结构震害的分析、研究、总结,提出了改进抗震设防的设想,逐步完善了建筑抗震设计体系,及时对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及一系列设计规范进行了全面修订。与此同时,他们还进行了大量抗震新技术的研发,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并已应用于工程实践。这次研讨会对这些抗震设计新方法、新技术进行研讨与交流,这无疑会对我国土木工程防震减灾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为今后的防震减灾工作提供有益的借鉴。

  会上,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总规划师邱建就四川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规划设计情况作了专题发言,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丁浩民、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冯远、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教授戴国莹、同济大学教授吕西林等多位专家就超高层建筑抗震、公共建筑抗震、抗震新技术在灾后重建中的应用、建筑抗震设计等问题作了专题报告。与会代表认为,“5?12”汶川大地震以来,抗震新技术在高烈度区、高层建筑、既有建筑改造、学校建筑中的应用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我国在超高层建筑中的结构体系还需进一步研究和技术创新,使它的结构设计更加合理。

  会议期间,与会代表还参观了为纪念“5?12”汶川大地震建立的首个经过科学规划保护的北川地震遗址和建国以来惟一异地重建的总投资150多亿元的北川新县城。从擂鼓镇北川地震遗址进入已成废墟的北川老县城,县城已被夷为平地。全县基础设施遭受毁灭性破坏,运输公司、石油公司、北川大酒店、县医院等只能看见屋顶,会议代表感受到了北川经过“5?12”汶川大地震、“9?24”泥石流后带来的巨大灾难。在北川新县城,大家看到了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羌式建筑、纵横交错的道路、蜿蜒曲折的河流、疏密有致的绿化,向世人展示了一个浴火重生的美丽新北川。新县城不仅成为灾后重建的标志性工程,也代表着中国未来小城镇的发展方向,使大家感受到灾后北川人民的新生活和新气象。(作者:王玉华 陈序 钭海军)


来源:中国建设报  

 


 

 

责任编辑:虞鹰

共1页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网友: 密码:   
 
 
 
  已有( ) 条评论 剩余 字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汶川地震168小时》纪念汶川地震5周年(图)
·尔布村“搬”出幸福生活”——汶川地震五周年走进理县
·汶川5.12地震五周年特别节目:多难兴邦 四川坚强
·汶川地震五周年思考:抗震与设计如何完美结合
·汶川地震五周年特别策划:望川,感受生命的力量
·新华网:以谨慎科学态度护航志愿者精神
·油画《悲壮的山河》在渝展出 纪念汶川地震5周年(图)
·64名汶川地震幸存学生带来管乐表演(图)
·汶川震后5年辽宁563名医疗专家支援安县
·汶川地震五周年 林浩携爱心团队演绎《爱之链》
·6名汶川重伤员返穗复诊 克服伤痛重新站立
·汶川地震与一个人的火山(组图)
·作家李鸣生七入汶川地震灾区采访 多次躲过死神
·512地震幸存摄影师芦山"入伍":我要用镜头见证伟大
文章排行
 
最新专题
 
-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
- 第八届云台会
- 第十一届海峡论坛
- 2018年博鳌亚洲论坛
- 2018全国两会
- 2018平昌冬季奥运会
- 文脉传承——江西古代书院文化行
- 第十五届海峡两岸媒体来湘采访活动
- 第三届两岸大学生新媒体研习营
- 2019“贵州的台湾故事”主题采风活动
- 台湾记者三晋行--两岸媒体看山西
- 2019两岸媒体多彩贵州行
- 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
- 关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
- 庆祝人民空军成立70周年
- 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
- 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大阅兵
- 庆祝解放军海军成立70周年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