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川台心手相牵-512汶川地震五周年网络爱心田园 分析评论
新华网:以谨慎科学态度护航志愿者精神
华夏经纬网   2013-05-08 14:35:39   
字号:

  芦山“4 20”7.0级强烈地震发生以后,全国各地志愿者第一时间赶到地震现场,协助实施救援工作。几天过后,陆续进入芦山县城的志愿者数量达到了一个高度,尤其是非业志愿者已经超过当地需求。贵州籍女志愿者汪策在向灾区运送药品时不幸遇难后,更是引发舆论热议,志愿者专业技能和志愿者领袖组织能力遭到质疑,“不顾危险来灾区做点事”的志愿者被理解为“帮倒忙”。 

  我们还记得,2008年汶川地震时爆发出来的志愿者精神,这一年,因为中国志愿者的集体亮相,也有人称之为“中国志愿者元年”,也让我们集体顿悟到文化软实力的无形进步。

  曾有人怀疑“80后”能否担当起祖国的未来,我们看到在汶川地震现场,“80后”志愿者用自己诚挚的大爱和无私奉献,在应急救援、群众安置、清理现场、心理援助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五年后的今天,在“4 20”芦山地震现场,我们看到了很多“90后”志愿者的身影,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80后”“90后”是志愿者中坚分子和骨干力量,他们的志愿行为和志愿精神所具有的文明传承的价值已经超过事情本身。

  志愿精神彰显的是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是“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民心凝聚。从抗震救灾来看,志愿者组织从最初的捐钱捐物、义务献血、抢险救人、维持秩序,逐步发展到提供运输车辆、提供无线电联系、提供医疗帮助、提供心理援助等专业性强的救助项目。在这个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更应该注重志愿者的道德情感与民族感情以及对生命的关爱的公民意识和大众精神。并且相信随着法律法规的完善、非政府组织的强大和成熟、志愿文化的深入人心,中国的志愿者事业一定能够有大的飞跃,也必将有更多的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之手托起志愿精神的光芒。

  每个志愿者都是一枚闪亮的“徽章”,社会各界不要轻易评判志愿精神,而应以谨慎、科学的态度去细心呵护它,去共同维护志愿者精神的纯粹性和崇高性。正如汶川地震时一个志愿者所写的:“一个看似巨大的灾难,除以十三亿就变得很小;十三亿人民每人献出一点爱心,就会汇成一片爱的海洋。”

  (王术静)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虞鹰

共1页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网友: 密码:   
 
 
 
  已有( ) 条评论 剩余 字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油画《悲壮的山河》在渝展出 纪念汶川地震5周年(图)
·64名汶川地震幸存学生带来管乐表演(图)
·汶川震后5年辽宁563名医疗专家支援安县
·汶川地震五周年 林浩携爱心团队演绎《爱之链》
·6名汶川重伤员返穗复诊 克服伤痛重新站立
·汶川地震与一个人的火山(组图)
·作家李鸣生七入汶川地震灾区采访 多次躲过死神
·512地震幸存摄影师芦山"入伍":我要用镜头见证伟大
·汶川地震5周年:汶川水磨镇五一迎来旅游高峰(图)
·四川汶川地震5周年:映秀五一迎来旅游高峰
·四川住建厅:重建房无一全部倒塌 经受住了考验
·四川汶川4.5级地震多地有震感 暂无人员伤亡报告
·汶川地震获救婴儿赶赴武汉谢恩
·汶川地震募捐箱遭弃置事件调查尚无结果
文章排行
 
最新专题
 
-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
- 第八届云台会
- 第十一届海峡论坛
- 2018年博鳌亚洲论坛
- 2018全国两会
- 2018平昌冬季奥运会
- 文脉传承——江西古代书院文化行
- 第十五届海峡两岸媒体来湘采访活动
- 第三届两岸大学生新媒体研习营
- 2019“贵州的台湾故事”主题采风活动
- 台湾记者三晋行--两岸媒体看山西
- 2019两岸媒体多彩贵州行
- 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
- 关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
- 庆祝人民空军成立70周年
- 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
- 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大阅兵
- 庆祝解放军海军成立70周年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