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提“正名”说
陈水扁5日再提“正名”说,并指出将先从官营事业“正名”着手,预计在2年内完成。由于“经济部”所属的官营事业包括“中国石油公司”、“中国造船公司”,“经济部长”何美玥6日表示,陈水扁既然已经做了政策指示,“经济部”会全力运作。
何美玥表示,虽然“中油”、“中船”都是老招牌,在商场上也有一定的商誉,既然陈水扁已经做了政策指示,就不能只光看成本,不过,需要给官营事业一些时间去规划考量,如果只是改名字,应该用不着两年的时间。
至于“中国钢铁公司”,虽然当局仍持有23%左右的公股,不过,何美玥表示,由于“中钢”已经是民营化的上市公司,要不要改名,需要股东会和董事会的决定。
民进党“党团”昨日上午特别举行记者会,声援陈水扁,凸显陈水扁的做法并未违反“四不一没有”原则,同时并以“中华电信”为例,说明若不“正名”,将使官营企业失去竞争力。
民进党“党团书记长”蔡煌琅指出,未来除了“外馆”及官营事业,民进党当局也将陆续推动大学“正名”,希望能在“中华民国”的最大公约数下,务实地推动“正名”运动。
岛内企业冒出“冷汗”
陈水扁抛出官营事业“正名为台湾”的议题后,岛内一些冠有“中国”、“中华”名称的企业却不由得冒出“冷汗”。
议题一出,岛内带有“中国”、“中华”名称的“国营事业”公司纷纷表态,改名后公司可能造成的成本及名誉损失,都必须审慎评估。
“中国石油公司”方面表示,身为百分之百当局持股的官营企业,公司名称自然由台当局决定,一旦有明确指令就会着手实施,但改名涉及合约问题,繁复的岛内外采购、供货合约都须改,成本难估算。
“中国钢铁公司”行政副总经理翁朝栋表示,“中钢”是上市公司,股东人数更高达40万人,有关公司名称的变动须依“公司法”办理,并经董事会与股东大会同意,“不是想改就能改的”,“中钢”内部并未讨论过更名。
“中国造船公司”代董事长范光男表示,根据内部评估,若“正名”,相关100多份文件与合约的书面成本约数百万元,更新需1年以上,再加上“中船”的招牌在国际造船界十分值钱,董事会曾决定,“非不得已,公司名称不宜轻易变更”。
“中华电信”董事长贺陈旦表示,还没得到讯息,等接到指示后会做检讨。但他也说,改名牵涉面很广,可能造成公司形象和商誉的损失,必须审慎评估。
“中华邮政”董事长许仁寿则称,对“正名”一事不了解;“华航”公关处长韩梁则直言不对此表示意见。
岛内“交通部”政务次长蔡堆称,“中华电信”公司化已快10年,“中华邮政”也有悠久的历史,“华航”则是股票上市公司,更名问题必须通盘研究。
据了解,负责研议“正名”的台“行政院政务委员”许志雄称,此次推动“官公营企业”、官方控股企业、官方捐助的基金会等全面“正名”,中、英文名称一起改。
他并称,现行“官营公营企业”凡中英文名称有“中国”、“中华”者,将全面正名为“台湾”,包括“中国钢铁”、“中国石油”、“中国造船”、“中国输出入银行”、“中国国际商业银行”、“中国农民银行”、“中华电信”、“中华邮政”、“中华航空”、“中华开发”、“中华电视”等,都是中文名称有“中国”、“中华”二字;另外“中央信托局”、“华侨银行”等,英文名称有“中国”,也都将“正名”为“台湾”。
此外,台当局捐助成立的许多基金会,如“中国童子军基金会”、“中华经济研究基金会”等,都包括在“正名”的范围内。(N海兰)
海峡都市报2004-12-07
责任编辑:
![]() |
|
共1页 |
![]() |
|
![]() |
![]() |
文章排行 |
![]() |
![]() |
最新专题 |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