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香港,台商“中转站” 相关评论
香港资深评论:香港回归十载,台湾渐行渐远?
华夏经纬网   2007-06-29 08:37:01   
字号:

  迄今为止,台湾社会依然认为香港“一国两制”模式不适合台湾;台湾朝野的两岸政策也忽略了香港和澳门的存在。这在一个竞相表现本土认同的政治环境里,似乎是可以理解的。无论对马英九,还是对谢长廷而言,情况大约都是如此。

  但在香港回归十年之际,预测国际趋势的大师约翰·奈思比对两岸四地的互动却有自己的观察和结论。他认为,从香港回归之后和大陆经济的进一步结合,以及从“中国元素”对香港的影响中,可以预见到,虽然两岸整合不会那么快,但迟早都要发生,至少经济领域的整合是不可逆转的。

    曾是两岸之间的重要桥梁

  在过去很长一段历史时期,香港在两岸关系中扮演着不可替代、不可或缺的桥梁和中介角色。无论是政治信息的传递,还是经贸及人员之间的往来,这个桥梁功能都不能被第三方取代,无论是在1979年之后,还是1987年以来,都是如此。

  九七之后,两岸在各主要领域的交流出现了有目共睹的历史性突破,但在直接三通之前,香港的功能性作用依然无法被完全取代。即使直接三通实现了,香港成熟的营商环境、完备的法律制度、稳健的金融服务业,都将在很长一个时期里继续被两岸所倚重。这是可以确认的一个趋势和方向。

  历史发展中呈现的交集和错位,往往让政治观察家们慨叹不已。1984年中英两国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发表前后,台湾经济正处于重大转型的前夜。1985年之后,香港、台湾的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迅速向大陆转移,前者呈现了日益明显的空洞化、泡沫化,后者则成功地实现了传统产业向高新科技产业的转型。紧接着,香港进入了长达14年的过渡期,台湾则在1987年出现了最为重大的政治变迁:解除戒严、开放党禁、启动民主化进程。

  1997年之后,香港进入“一国两制”实践的新纪元,大陆持续进行改革开放,台湾继续进行民主转型,这三个地区构成了中国当代史上多棱角、多元化,而且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的画卷。

    港台之间 此消彼长

  香港回归之初,台湾对港台关系有期待,在不同程度上作了尝试和努力。但在政治层面,两地关系乏善可陈。特区政府谨慎地采取无为而治的消极策略,使得台港关系长期处于相对静止的状态,香港的桥梁功能明显减弱。

  在回归后前五年,香港经济处于前所未有的逆境,特区政府无心,北京涉台当局无力,香港中联办难有积极作为,主观预期中的香港模式的示范作用,似乎从人们的视野中淡出。对香港“一国两制”所承担的更大使命,北京不再频繁提及,台北则依然嗤之以鼻。

  在经受了诸多政治、经济和社会的重大考验之后,香港今天依然保持着相对繁荣稳定的发展态势,不仅使国际社会有严重偏见的人不得不自我反省,而且也让台湾舆论自我感到当初误判了形势,错失了很多机会。

  台湾《联合报》社论认为,在过去十年间,先是李登辉的戒急用忍政策导致台湾的亚太营运中心目标束之高阁,接着就是民进党执政七年多的政治封闭,经济锁“国”,自外于大中华经济圈。

  而正是这十年,大陆在“六四事件”以及苏东剧变之后站住了脚跟,经济崛起举世瞩目,香港并没有像国际社会所悲观预测的那样,或者沉沦,或者死亡,其优势地位虽有所减弱,但并没有动摇。相比之下,台湾的经济以及曾经拥有的骄人地位却江河日下。

  对这种此消彼长,该社论用了两个比喻,认为台湾过去的二十年呈现的是“漏斗型”特色,越走越窄,大陆以及香港却宛如“喇叭型”,越走越宽。其中的酸甜苦辣,自可以从这两种比喻中获得更多的感悟。

    台湾能否自外于大中华经济圈?

  孤悬于中国大陆之外的台湾,以及主权虽然回归但仍然以特殊地位存在于母体之外的香港,构成了两岸三地政治互动的基本框架。台湾民主化进程,在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港澳“一国两制”的实践,亦是前无古人。

  在告别威权、实现政党轮替、人民当家作主,并尝试以崭新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意志等方面,台湾的一切得失成败都可以作为两岸三地的借鉴。

  香港依然能够维持资本主义原色、资本主义的营商制度、法律制度、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等等,依然可以在渐进式的民主化过程中表达自己的意愿,依然享受言论自由、新闻自由等基本的公民权利,香港生活的原生态没有发生明显的异化和病变。

  与此同时,人们普遍看到,为了履行自己的承诺,保持自己的政治诚信,北京抑制和克服了来自内部的各种干扰和冲动,同时也对香港经济采取了诸多政策输血措施。尽管在民主普选以及23条立法问题上,北京的认知与香港社会还有距离,但驻港部队十年来获得的普遍认同,使人们看到了了大陆同样可以做到依法守法,从而展现了外部世界所不太了解的重要层面。也就是说,一个革命性的政党以及这个政党亲自统领的武装力量,居然能够在资本主义的香港局部实现了现代化意义上的转型。

  台湾朝野以及社会各界对香港、澳门的“一国两制”,也许依然采取不认同的态度。但是,在台独主张无法实施、两岸经济和社会日益融合、两岸政治僵局迟早要解冻的趋势下,台湾难道还要继续在两岸三地的整合中缺席吗?还要渐行渐远吗?

  从大陆近三十年来的改革开放、台湾二十年来的民主转型、香港近十年来的“一国两制”实践中,人们应该能够梳理出一个整体的思考方向。特别是眼下香港回归十周年,大家不妨试着做一次认真的省思。

  ·陈子帛 作者是香港资深时事评论员

  来源:联合早报

 

责任编辑:

共1页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网友: 密码:   
 
 
 
  已有( ) 条评论 剩余 字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文章排行
 
最新专题
 
-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
- 第八届云台会
- 第十一届海峡论坛
- 2018年博鳌亚洲论坛
- 2018全国两会
- 2018平昌冬季奥运会
- 文脉传承——江西古代书院文化行
- 第十五届海峡两岸媒体来湘采访活动
- 第三届两岸大学生新媒体研习营
- 2019“贵州的台湾故事”主题采风活动
- 台湾记者三晋行--两岸媒体看山西
- 2019两岸媒体多彩贵州行
- 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
- 关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
- 庆祝人民空军成立70周年
- 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
- 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大阅兵
- 庆祝解放军海军成立70周年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