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台海评论 纪念两岸交流开三十周年 两岸聚焦
30年两岸经贸关系发展十大巨变
华夏经纬网   2017-12-01 16:05:04   
字号:

              

 

    纪念两岸交流三十周年系列评论(二)  华夏经纬特稿 

    作者 王建民

   1987年是两岸关系发展一个重要转折点,台湾同胞开始正式赴大陆探亲,揭开了两岸关系发展的新一页。此后30年来,两岸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其中,作为推进两岸关系发展的重要动力两岸经贸关系也发生了重大历史性变化,可概括为十大巨变。

    一是海峡两岸实现了直接“三通”,极大便利了两岸人民往来与物品的直接往来。两岸近在咫尺,却曾远似天涯,不能直接往来,不通直接通邮、通商与通航。在大陆强烈呼吁与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下,在强大的市场压力下,台湾当局不得不采取小步与变相的开放措施,率先实现了福建沿海地区与台湾离岛的直接通航,后又有两岸之间的“台商春节包机”、“台胞春节包机”、两岸海上“试点直航”,再到马英九上台执政后两岸签署通航、通邮等协议,实现了海峡两岸全面直接“三通”,造福两岸民众。

    二是海峡两岸贸易方式、贸易规模、贸易产品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两岸经贸往来最初始于两岸经香港的转口贸易,并长期维持一种不能直接通航与通商的间接贸易,同时在大陆东南沿海出现与台湾渔民的海上小额贸易,形成一种特殊的小规模直接贸易。这两种特殊贸易形式构成早期两岸贸易的基本格局与特色。在大陆政策鼓励、两岸经济发展需求与市场作用下,两岸贸易格局逐步发生变化,上世纪90年代初,两岸间接贸易逐步转变为直接贸易。新世纪以来尤其是近年来,两岸跨境电子商务贸易出现,成为两岸一种新的贸易。

    三是30年两岸贸易总量增长了120多倍。两岸贸易规模在两岸经济发展与市场开放中持续扩大,1987年时只有15亿美元(当时还是经香港的转口贸易),2013年达到1980亿美元的历史高峰(依海关统计),成长了132倍。随后受国际经济环境影响,两岸贸易出现负增长或低增长,2016年为1796亿美元(大陆海关统计),2017年出现新的增长态势,1-7月达到1037亿美元,全年有望再次接近2000亿美元。就近30年观察,两岸贸易规模增加了120多倍,这是前所未有的大发展。

    四是两岸市场相互依存度持续上升,形成日益紧密的经贸发展格局。两岸贸易的持续发展与规模的扩大,在海峡两岸贸易市场中的地位稳步上升,台湾与大陆已互为重要贸易伙伴。1990年,大陆是台湾第9大贸易伙伴,第5大出口市场,第20大进口市场;到90年代末,大陆已上升为台湾第3大贸易伙伴,第2大出口市场,第6大进口市场;到2001年,大陆是台湾第3大贸易伙伴,第2大出口市场,第4大进口市场与最大贸易顺差来源地;台湾是大陆第4大贸易伙伴,第2大进口市场;2008年,台湾是大陆第7大贸易伙伴,第9大出口市场,第5大进口来源地;大陆则是台湾第1大贸易伙伴,第1大出口市场,第2大进口市场,最大的贸易顺差来源地;目前大陆则是台湾第1大贸易伙伴、第1大出口市场、第1大进口市场、第1大陆贸易顺差来源地。

    五是台商大陆投资格局发生历史必经从小到大、从少到多,从点到面,从沿海向内地、由南向北,从试探性投资到长期经营等一系列重大发展变化,创造了“台商奇迹”。30年前,台商对大陆投资刚刚起步,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投资不多,规模小,到1987年投资金额估计只有2亿美元左右。此后30年来,台商不畏岛内一次次政策阻挠与政治恐吓,前仆后继前往大陆投资发展,形成一波又一波的投资热潮,其中1992年台湾当局正式开放台商对大陆投资。依商务部统计,到2016年,台商对大陆投资项目累计达到98815家,预计2017年将突破10万家;实际投资金额累计为646.5亿美元,预计加上经第三地等不同方式对大陆投资金额应在2000亿美元左右,成为大陆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资本—台资,形成一个庞大的新兴群体—台商,建立了庞大的台商组织—全国台资企业协会以及100多个台资企业协会地方分会。特别是台商在大陆又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经济奇迹,曾诸多经无名的小企业如康师傅、旺旺、富士康(鸿海)等一举成为海峡两岸闻名的大企业、大集团,它们从台湾走向大陆、又从大陆走向世界。

    六是大陆为台商投资发展先后创立了许多不同性质与规模的经贸园区或示范区。过去30年来,尽管市场力量在两岸经贸关系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大陆方面的政策鼓励也发挥了至关重要的激励作用,不断进行制度创新,通过不同经贸园区的设立,形成台商相对集中发展与群聚效应,促进了台商投资与两岸经济合作。国务院不仅批准设立了针对台湾或台商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平潭综合试验区等国家级大型综合园区,而且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先后建立了6个国家级台商投资区、9个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29个台湾农民创业园、国台办授牌的海峡两岸青年创业基地41个及海峡两岸青年实习就业创业示范点12个以及省市自行设立的大量不同形式的两岸经贸园区,形成相对集中的台商投资集中区,促进了台商在大陆的发展。

    七是从单纯的台商对大陆投资转变为两岸双向投资,大陆企业对台投资有了初步发展。台湾当局长期实行“出宽进严”的两岸经贸与投资政策,对大陆企业赴台投资严格禁止与管制,即两岸先后入世后,台湾当局也没有对大陆开放投资市场,直到2008年马英九上台执政后,才于2009年6月底正式开放大陆企业赴台投资,与大陆开放台胞赴大陆投资晚了20多年,而且政策管制与限制颇多,没有彻底开放,导致大陆企业对台投资进展缓慢,到2016年投资金额累计只有17亿美元,预计2017年不会超过20亿美元。这与台商对大陆投资形成显著反差与对照,两岸投资的政策不对称性与投资规模不对称性依旧。

    八是海峡两岸实现了双向旅游,大陆成为台湾最重要的旅客来源泉市场。台湾当局于1987年开放台湾同胞赴大陆探亲之后,台湾民众开始了赴大陆的探亲访友与观光旅游历程,而且持续发展,目前每年到大陆经商、探亲访友与观光旅游人数在500万人次上下,是30年前的数百倍;大陆同胞赴台探亲、参访、旅游与经商,则相对较晚,规模相对较小,其中大陆民众赴台观光旅游始于陈水扁执政时期,但限制严格,进展有限,直到马英九执政后才实现了大陆普通民众的赴台观光旅游,而且旅游人数一度出现爆发式增长,2015年达到418万人次(台湾统计)。一年间两岸相互旅游人数规模900万人次(2015年为985万人次)。蔡英文上台,大陆民众赴台旅游出现萎缩,但仍高居境外入岛人数的第一位。

    九是两岸建立了不同性质与层级的经济合作机制化与平台。30年来,在两岸经贸关系发展进程中,两岸民间机构与企业在两岸法律法规下建立了不同的合作平台、合作机制与合作模式,甚至不同程度的沟通协商机制。特别是在马英九任内,两岸两会恢复协商之后,建立了多个经济合作机制与平台,两岸先后签署了包括通航、通邮、金融等23个协议,其中大部分是经贸协议,尤其以2010年6月签署的“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最具影响力。然而,2016年,民进党上台执政后,两岸关系形势逆转,具公权力性质的两岸经济合作机制与平台运行受到重大影响,两岸经贸关系重回民间互动与市场主导时期,也再次证明两岸经贸关系发展一直受到岛内政治因素干扰与影响。

    十是两岸经贸交流合作政策持续博弈,大陆的助力、推力与台湾的阻力构成一条主线。过去30年来,大陆持续出台推进两岸经贸关系发展的政策措施,国务院率先于1988年出台鼓励台湾同胞赴大陆投资的规定即“22条”,成为推进台商赴大陆投资的重要政策动力。此后,大陆制订与出台了许多鼓励与推进两岸经贸关系发展的政策措施与法律,其中1994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及1999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实施细则》,极大地促进了台商对大陆投资与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不过,台湾当局即使开放台湾同胞赴大陆探亲之后,两岸经贸政策也一直是保守与消极的,开放的是被迫的,是缓慢的,管制是严格的。李登辉于1996年提出了以限制台商对大陆投资为主的“戒急用忍”政策,陈水扁上台后又先后抛出了“积极管理、有效开放”与“有效开放、积极管理”的两岸经贸政策。马英九上台执政后,尽管采取了积极、务实与开放的两岸经贸政策,但在绿营牵制下仍强调“台湾优先,对人民有利”的两岸经贸原则,政策限制依然众多。蔡英文上台执政后,则采取了更为消极与反动的“脱中”与“远中”的两岸经贸政策,未出台任何有助于促进两岸经贸关系发展的政策,反而全力推动以“告别大陆”为核心的“新南向政策”,必然影响到两岸经贸关系的正常发展与有效合作。 (作者 王建民 闽南师范大学两岸一家亲研究院名誉院长 ) 

   华夏经纬网专稿 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

 

责任编辑:黄杨

共1页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网友: 密码:   
 
 
 
  已有( ) 条评论 剩余 字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文章排行
 
最新专题
 
-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
- 第八届云台会
- 第十一届海峡论坛
- 2018年博鳌亚洲论坛
- 2018全国两会
- 2018平昌冬季奥运会
- 文脉传承——江西古代书院文化行
- 第十五届海峡两岸媒体来湘采访活动
- 第三届两岸大学生新媒体研习营
- 2019“贵州的台湾故事”主题采风活动
- 台湾记者三晋行--两岸媒体看山西
- 2019两岸媒体多彩贵州行
- 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
- 关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
- 庆祝人民空军成立70周年
- 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
- 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大阅兵
- 庆祝解放军海军成立70周年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