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台海评论 2013台海风云录
2013年两岸关系年终评点
华夏经纬网   2013-12-24 14:22:42   
字号:

 

   作者 张顺

   2013年是两岸关系稳中有进、全面发展的一年,两岸当局共同努力,促使两岸各个领域交流合作不断扩大和深化,巩固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基础。尤其是大陆新一届领导人勇于开拓创新,推动两岸关系发展的一些关键议题取得重大进展。

   两岸三党的两岸政策调整

   中共、国民党、民进党3党两岸政策的角力,直接影响甚至决定两岸关系某一阶段的走向、进程。2013年,两岸执政党继续巩固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的共同政治基础,牢牢把握“和平发展”的时代脉搏,确保两岸关系不断向前迈进。

    首先,大陆继续贯彻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重要思想,着力推动两岸关系“由浅入深、由经入政”。

    自2005年国共两党发表“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大陆一直将“和平发展”作为对两岸同胞的郑重承诺而始终贯彻。2008年国民党上台后,两岸关系正式进入和平发展新时代,并经过5年时间的繁荣发展,逐渐步入“深入区”,迈向巩固深化的新阶段。在这个重要时期,适逢大陆新、旧两届领导人交替,中共十八大报告首次将“全面贯彻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重要思想”写入党的纲领性文件,习近平总书记与李克强总理在今年初的全国人大会议上重申将“支持、维护、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履行上届政府所做承诺”,向外界宣示大陆新一届领导人继续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坚定决心。今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习连会”、“习吴会”、“习萧会”等两岸高层会面的重大场合,不断强调要“全面贯彻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思想,巩固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基础”,表明大陆始终坚持推动两岸和平发展的对台政策。

    与此同时,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的“探讨国家尚未统一特殊情况下的两岸政治关系,做出合情合理安排”,成为大陆新一届领导人下阶段发展两岸关系的宏大愿景。不久前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让各界惊叹于大陆新一届领导人的改革决心和开创精神,而这种精神和决心也在两岸政策上得到充分体现。一是以更具包容性的“一中框架”来诠释两岸关系。“一中框架”是对“九二共识”的发展,是更加开放、更具弹性的概念。“一中框架”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求“一中”之同、存“各表”之异,在内涵上将两岸之间历史、文化、血缘、地理等等方面的“一中”联结囊括在内,为两岸解决政治问题打开广阔空间。一年来,大陆多次在重要场合提出“增进共同维护‘一个中国框架’的共同认知”,推动“一中框架”成为两岸关系发展新的基础。二是呼吁两岸尽早开启政治对话。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两岸长期存在的政治分歧问题终归要逐步解决,总不能将这些问题一代一代传下去”,国台办也多次强调“两岸‘只经不政’无法延续”,不断敦促台湾积极面对两岸政治对话。并且,继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在年初的对台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鼓励两岸学术界从民间角度就解决两岸政治问题开展对话”后,大陆逐渐形成“民间先行”的重要思路。

    其次,国民党当局继续推进务实的两岸政策,但在两岸政治议题上稍显保守。

    其一,坚持“九二共识”的政治基础,并正面呼应“一中框架”以及“政治对话民间先行”。马英九多次宣示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的基本立场,声明两岸“非国与国关系”、“非国际关系”,并强调要“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打造两岸关系可长可久的架构”。今年6月份的“习吴会”上,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还受马英九授权提出“两岸各自的法律、体制都主张一个中国原则,都用‘一个中国架构’来定位两岸关系”,响应了“一中框架”的呼吁。对于“两岸政治对话民间先行”,马英九也表示,“民间早就在谈,从未限制,叫它二轨、三轨,或是一点五轨,我们都没有意见”。

    其二,以各种理由回避两岸政治对话。马英九宣称,两岸政治对话要有优先性,目前两岸政治对话的条件尚未满足,应当优先推动两岸货品贸易协议、两岸互设办事机构等议题。至于何时才能进行政治对话,马英九强调要等“议题不那么敏感且民众有共识”。对于大陆呼吁两岸不能“只经不政”,马英九则以“两岸互设办事机构就是政治性议题”加以否认。

   其三,追求两岸“互相承认治权”。两岸“互不承认主权、互不否认治权”是马当局的一贯主张。而今年,马当局这一主张比以往更加强烈,甚至有向主张“主权”方向发展的趋势,其主要动作包括:对岛内民众关注的“两岸领导人会面”回应称,“两岸领导人会晤必须在彰显中华民国总统身份的前提下进行”,强调所谓“不损害国家尊严的立场”;要求“以经济体领袖身份参加APEC”,意图突显其“国家领导人”身份;要求两岸两会互设办事处赋予台当局极富“主权”意义的“人道探视权”。

    最后,民进党正式“检讨”两岸政策,但仍是两岸关系向前发展的最大阻力。

    一方面,党内要求调整两岸政策的氛围持续升温,民进党中央也做出积极调整的姿态。民进党前主席谢长廷、许信良等党内有识之士不断呼吁,民进党只有检讨两岸政策,放弃“台独”党纲,才能重拾民众信心、重返执政。在5月25日的民进党“全代会”上,中生代党代表及全体党籍“立委”还连署提案党内举办两岸政策辩论。一年来,高雄市长陈菊、台南市长赖清德等民进党执政县市首长频频访陆、访港,绿营智库、学者、卸任“立委”等纷纷参与两岸学术研讨、经济文化交流等活动。民进党“另一个太阳”、前主席蔡英文甚至首次公开宣布,“2016年如果民进党重返执政,会与对方一起努力,维持和平发展的两岸关系”。在各方压力之下,民进党今年5月正式启动“中国事务委员会”,并宣称通过4次会议、9次“扩大会议”(华山会议)研拟“对中政策”。

    另一方面,民进党转型之路困难重重,两岸政策最终仍是抱残守缺。民进党内“极独”势力尾大不掉,持续绑架民进党,使其陷入“台独”泥沼无法自拔。特别是民进党主席苏贞昌与前主席蔡英文忙于权斗,不敢得罪“深绿”派系,致使每一场“中国事务委员会”几乎都沦为“台独大会”。而党内“新潮流系”、谢系等其他派系出于选举利益考虑,也不敢公开和“深绿”翻脸,甚至还要讨好绿营选民。同时,民进党部分人心存侥幸,认为国民党施政满意度坠底,不用调整两岸政策也能打赢2016,导致转型动力不足。受各方面因素干扰,民进党今年以来,民进党仍以“恐中”、“反中”心态看待两岸交流,不断以“木马屠城”等谬论危言耸听,并极力在“立法院”阻挠相关议案通过,致使服贸协议、两会互设办事处等议题久久不能落实。11月,“中国事务委员会”发布 “对中政策总结报告初稿”,结果不改“维护台湾主权基本立场与核心价值”的主基调。

 

责任编辑:黄杨

共2页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网友: 密码:   
 
 
 
  已有( ) 条评论 剩余 字 验证码:    
 
相关文章
   
·张华:美国对两岸政治对话的态度是什么?
·期盼两岸新闻交流正常化与制度化
·国台办:两岸定期往返航班总班次增加为828个
·国台办:若台湾方面有接电需求 可研究两岸接电
·国台办谈两岸媒体互设机构:望台方倾听媒体呼声
·石之瑜:东海议题可为两岸谈判的起点
·2013两岸流行语大不同 你有“土豪”我有“鲁蛇”
·视中国为祖国 还原台湾文学的“国族认同”
·两岸合作侦破网络赌博案 签赌金初估达上亿台币
·两岸交流有“度”“量” 互释更多正能量受期待
·两岸警方合作侦破网络赌博案
·江西全年引进台资企业98家 进资7.58亿美元
·年终盘点:2013年两岸经贸的“加、减、乘、除”
·蓝营吁绿营勿扭曲阻扰服贸协议 促"立法院"速审
文章排行
 
最新专题
 
-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
- 第八届云台会
- 第十一届海峡论坛
- 2018年博鳌亚洲论坛
- 2018全国两会
- 2018平昌冬季奥运会
- 文脉传承——江西古代书院文化行
- 第十五届海峡两岸媒体来湘采访活动
- 第三届两岸大学生新媒体研习营
- 2019“贵州的台湾故事”主题采风活动
- 台湾记者三晋行--两岸媒体看山西
- 2019两岸媒体多彩贵州行
- 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
- 关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
- 庆祝人民空军成立70周年
- 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
- 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大阅兵
- 庆祝解放军海军成立70周年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