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2012台海风云录
辛旗:弘扬中华文化 促进民族统一
华夏经纬网   2012-12-24 15:44:48   
字号:

    作者: 辛 旗  中华文化发展促进会副会长

     第一个问题  中华民族价值观的传承与重塑

    一个民族的发展,除了经济基础,最重要的是她的精神价值和文化传承。从历史上看,不同的文明,不同的国家,经济立国、军事立国都不会长久,而文化立国是绵延不绝的。所以,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的觉醒;一个民族的自信,关键是文化的自信;一个民族的复兴,也离不开文化的复兴。20年前我出版了一部书,叫《诸神的争吵——国际冲突的宗教根源》,这本25万字的专论,比美国亨廷顿教授著名的《文明冲突》文章要早出版半年时间。我在书中讲到,冷战之后,文明、宗教、文化作用在国际格局变化中影响越来越大。很多冲突,虽然打着意识形态的旗号,并以军事形态的方式表现出来,但骨子里还是通过民族、宗教、文明来构筑自己的根基,来彰显自己在文化和文明发展中的作用。我们改革开放30多年,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或者说文化软实力,必须要面对一个崭新的过程。积累30年的经济发展成就,必须让五千年中华文明在世界有一席之地,扭转1840年之后中华文明的衰败过程。

    纵观中华民族文明传统,许多核心价值观念是根植于全体中国人心中的,并成为指导日常生活的准则、为人处事的规则以及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法则。这些我们共同拥有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得以绵延不绝、生机尚存的根本条件。主要体现在四方面:

    一是爱好和平的传统。“天下太平”是中国历代追求的政治理想。生活在2500年前、与苏格拉底和释迦牟尼同时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强调“仁者爱人”,强调人际关系和谐、宽恕与忍让,强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天人合一”。突出的一个共同观念就是“仁”,这个“仁”的观念在当今世界更突显出它的价值。虽然中国历史不乏战乱频仍,但中华民族在各个历史关头从没有放弃追求和平的努力,“相忍为国”,“以德报怨”,“以仁待人”,成为衡量道德情操和为人处事的准绳。

    二是维护统一的传统。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像中国那样经历诸多民族的融合,而始终没有割断文化传统,始终在政治上维持统一的主流。全球的几大文明,包括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古印度文明,都因为种族、族群和世界的动荡变化,基本上没有完整地以统一的族群及血缘共同体的方式保存下来。而是后来被其他民族传承、变异、更新。古希腊文明、罗马文明也是经历中世纪之后,经过欧洲16、17世纪文艺复兴,逐步成为一种新的西方文明。惟独中华传统文明,还生活在亚洲这个广阔的大地上,多民族融合一体,血缘、文化和地域能够传承下来。这一传统的主要特征是“中华民族统一体”,具体表现为民族意识、爱乡爱土意识和共御外辱的民族凝聚力。历史上为了疆土完整和统一,产生了多少至今还为人传颂的民族英雄。中华民族是多民族大家庭,生活地域幅员辽阔,地区文化千差万别,这并不妨碍民族文化的同一性,同样的文字、价值观、历史渊源成为连接民族感情的纽带。在历史上中国形成不同的地域文化,比如京城文化、齐鲁文化、台湾文化,等等。我们在座的有台湾人、广东人、四川人、香港人、河南人、河北人、温州人……但都不能回避一个更加包容、更加根本的概念——中国人。维护统一,首先要推心置腹地理解中国这一丰厚的历史、文化、血缘、民俗、宗教、政治多面向的观念,承认各地中国人在维系统一体和创造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取得的成就。

   三是求真务实的传统。中国最古老的哲学文献、2000多年前的《易经》,阐发了把握万物变化规则就能把握未来趋势的大道理,可谓“得其圜中,以应无穷”。过去在易学中讲的“三易”,“简易、变易、不易”,其中最重要的是“变易”,即“变通”观念,就是顺时应变,顺势应变,求真务实。历史上中国分分合合,屡遭变故,仍能革新鼎成,温故知新,重要的是社会发展中始终把握了“变通”发展的原理。历朝历代最伟大的政治家都是改革家或革命主义者。我们在文化上也变通了儒家、道家、佛教、伊斯兰教和其他外来文化,使其更适应我们民族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变通”发展才使中华文明历久弥新,充满生机活力。求真务实传统的另一方面是“持两用中”、“不偏不倚”的中庸思想。激进求变在社会变革时是主要动力,堪称“创业”或“革命”,而社会稳定和统一有赖于守成的稳健与中和。为贯穿这一精神,当前大陆在两岸政策主张上充分注意到台湾特殊历史遭际,了解台湾民众对两岸关系的特殊体验,不愿意将历史包袱再放在今天政治天平上。这符合两岸人民追求和平的期待、追求安定的理想和追求发展的心愿。

    四是自强不息的传统。先秦时代的圣哲们通过对世间万物生命变化过程的观察,“远取诸物,近取诸身”,发现了自然界普遍规律,把生命和存在看作是一个自己把握命运的过程,提出了“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厚德载物”的观点,成为激励变革创新、不断进取的精神力量。几千年来,人世代谢,但这一精神薪火相传、绵延不绝。近百年来,为摆脱沦为殖民地的历史境遇,孙中山先生首倡“振兴中华”,就是自强不息精神的时代体现。

    就现阶段而言,中华民族价值观的最大问题是文化断裂。这是中国近现代史的悲剧。文化断裂,撕裂的是历史传承,伤害的是文化涵养,影响的是民族复兴。从近现代史来看,中华文化出现重大断裂,主要受三个大的因素影响。

    第一个因素,强权殖民的侵入。主要是西方列强对中华文化的破坏。这种破坏运用的是船坚炮利、适者生存和弱肉强食的法则,是商业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对五千年中华文明的伤害。在中华文明和西方文明发生激烈冲突中,我们自发地采取了反抗措施。但由于中国当时受西方的奴役和半殖民化,我们的价值观重建带有非常复杂的色彩,也就说,当时面临着“双重救亡”和“双重启蒙”,这是我在25年前写过一篇文章提及的观点。所谓“双重救亡”,就是我们要内抗衰败和腐败,外抗边缘化和西方强权。“双重启蒙”,就是我们面临学习西方的科技和“器物文明”,同时对自己的价值观念和政治制度进行改良。在这种价值观重建过程中,历代先辈们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来推动进程。比如晚清的“洋务运动”,还有“中体西用”思想,“五四”新文化运动等等,也包括延续至今的“改革开放”。

    第二个因素,社会革命付出的文化代价。革命是中国现代化的特殊表现形式,也是中华民族价值观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必须遵循的历史逻辑。我们不可否认革命的重要历史意义,但在革命过程当中也出现了对文化、精神、文明价值观的破坏。辛亥革命胜利之后,北洋政府蔡元培教育总长,已经将中国文化根基“革到底”,教科书完全采用西方版本,青少年文化教育运用西方模式,而把中国古代价值观念只浓缩为中国文学,也就是唐诗、宋词、古汉语等。1927年后国民政府在蒋介石统治下,由于当时国共内战,在文化建设方面鲜有成就。后来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包括新中国成立后反右运动、“文化大革命”,这些都是在革命过程中因阶级关系的调整和文化体系的变革,对优秀传统文化不同程度地造成伤害,以至于在今天我们虽然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五千年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在重塑中国国家形象中,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这不能不说是中国近现代历史进程中付出的一笔沉重代价。

    第三个因素,现代化的社会成本。1949年新中国建立,强大全能的国家政权及迅速的工业化战略,为中国现代化准备了经济基础和社会动员能力,但也带来了巨大社会成本。如,在东西方冷战背景下,不得不采取一些自卑和抗拒世界的态度;在完成社会革命过程中,采取某些“毕其功于一役”式的急功近利的激进社会变革;在经济建设中出现好大喜功的盲目急躁心理;在社会管理和思想领域采取过于集权的“倒果为因”的思路。这些都是必须进行历史反思的遗产。从1979年中国重新开始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仍然是1860年代“自强运动”的继续。遗憾的是,我们一开始只注重经济发展,一窝蜂地追求经济发展指标,追赶西方物质发展水平。虽然在“器物文明”方面有了长足进步,但在“制度文明”以及在价值观重建上却出了问题,产生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社会腐败以及文化的缺失与浅薄。

     当代中华民族价值观的重塑,首先要从中华传统文化价值体系的精髓中找到与现实的契合点。其次是中华民族价值观的开放式全建,从世界文明和时代发展中汲取民主、法治、公平、和谐、文明以及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等概念。由此形成一系列新的价值观念,诸如自立意识、市场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治意识、科学意识、生态意识、公平正义意识以及改革开放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等。总之,民族价值观的重塑,途径不外乎对传统文化的再造和对外来文化的消化。我称之为“创造性转化”,即以“创造性转化”的精神来达成民族文化和价值观的现代化,创造出一种有别于西方现代文明的中华现代文明。也就是说,一方面要向古人学习,另一方面要向西方学习。

 

责任编辑:左秋子

共4页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网友: 密码:   
 
 
 
  已有( ) 条评论 剩余 字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文章排行
 
最新专题
 
-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
- 第八届云台会
- 第十一届海峡论坛
- 2018年博鳌亚洲论坛
- 2018全国两会
- 2018平昌冬季奥运会
- 文脉传承——江西古代书院文化行
- 第十五届海峡两岸媒体来湘采访活动
- 第三届两岸大学生新媒体研习营
- 2019“贵州的台湾故事”主题采风活动
- 台湾记者三晋行--两岸媒体看山西
- 2019两岸媒体多彩贵州行
- 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
- 关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
- 庆祝人民空军成立70周年
- 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
- 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大阅兵
- 庆祝解放军海军成立70周年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