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2012台海风云录 视线对台交流十年
两岸十年之政治互信:对台务实,关系和缓
华夏经纬网   2012-12-19 13:21:16   
字号:

    2012年3月5日,温家宝在第11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5次会议闭幕后召开记者会,这是他任期内第十次,也是最后一次在全国人大召开记者会。他照例谈到两岸关系,他说,“我已经连续10年在这个场合谈台湾问题了,每一次心情都很不平静。”

   虽然大陆对台关系由身兼中共中央对台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的中共总书记胡锦涛主管,但温家宝每年中外记者会都会对台湾温情喊话。

   胡温十年来,对台工作成效到底如何?中外各媒体基本都对胡温对台政策给予了正面评价。新加坡《联合早报》评论称:“胡温政府修正对台策略,采取温和务实方式,‘软的更软,硬的更硬’,从两方面来看都达到一定成效,让两岸关系和缓。”

   转变:开启交流大门

   历史证明,一味的对台强硬往往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陈水扁时期的冲突和碰撞,加上李登辉执政的12年,这20年两岸关系的主题是独与反独的斗争。大陆对台湾李登辉、陈水扁政权采取强硬的对抗政策,但这一政策不仅造就了民进党力量的一度冒升,还使得李登辉、陈水扁走到大陆的对立面。

   胡温主政之后,这一对台政策逐渐被改变。

   2005年4月,时任中国国民党主席的连战访问北京,与胡锦涛会谈,国共发表新闻公报,提出5项愿景,堪称1949年以来两岸关系最重大突破。

   两年之后,中共十七大报告在总结前五年对台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又提出新的主张和论述:两岸达成和平协议,以结束敌对状态,为“构建两岸和平发展框架,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13亿大陆同胞和2300万台湾同胞是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把两岸对话的基础定位在“只要承认两岸同属一个中国”。

   对于胡温的对台政策的转变,不少台湾学者认为,胡温政府对台工作更为细腻务实,甚至做到“入岛入户”,从这方面来看,是大陆官方的很大进展。

   曾任台湾“行政院大陆委员会”副主委、现任“国立政治大学国家发展研究所”教授童振源表示,胡温改变对台工作策略,不再高喊“统一”、不再透过威胁方式,而是高举“和平发展”旗帜,来达成政策目标。

   2008年,马英九赢得选战,国民党重新掌权,主张维持“九二共识,一中各表”。在两岸达成共识后,利好两岸交流的新措施不断推出。农产品免关税进入大陆;大陆民众赴台观光;赠送大熊猫;大陆高校就读的台湾学生同等收费;宣布台湾民航客机可过境大陆;为台商提供300亿人民币贷款,加上15项新措施,处处表现善意,直至2008年12月15日两岸正式实现“大三通”(航空、海运、邮政)。2010年6月两岸两会签署了《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简称框架协议),是继两岸实现直接、双向“三通”之后,两岸关系发展进程中又一新的里程碑,标志着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在经济领域取得重大进展。

   在台湾,不论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几乎每一件事都与大陆脱不了关系,大陆成为台湾最为重要的利益关系者,两岸关系发展几乎影响到了台湾的每一个层面。

   美国著名的中国问题专家、加州大学全球冲突与合作中心主任谢淑丽(SusanShirk)教授曾经在1971年作为美国学生代表团的成员受到时任中国总理周恩来的接见。这位负责东亚与太平洋事务的前副助理国务卿就表示,“台湾问题是胡锦涛最大的政绩。”

   她说,胡锦涛试图以不同的方式来处理台湾问题,特别是在马英九当选总统后力图争取台湾人的民心,以和平的方式将台湾融入到大陆的经济体系中来,通过这种方式试图防止台湾走向独立,并最终实现统一。

   胡温的对台政策转变改变了一直以来解决台湾问题的闷局。可以说,胡温十年是两岸关系发展最好的时期,没有之一。正如马英九所说:“本来是火药库的台湾海峡,现在已经大幅降低其危险性,台湾海峡区域已经感觉到比过去更安全。”

    问题:微妙的军事互信

   如果有什么问题能够阻挠两岸、美国和岛内政治三方面的积极影响,那一定是军事安全问题。尽管在经济、文化等领域两岸关系已取得长足发展,但是军事领域却鲜有进展。关于军事信心建立的措施,现在只是“光说不做”。

   2005年,大陆通过《反国家分裂法》,并继续部署导弹瞄准台湾。根据五角大楼最近两次在2008年3月和2010年对中国军事力量的报告,中国的短距和中距导弹(以台湾为目标)的数量从995~1070枚增加到了1050~1150枚。

   也因此,尽管大陆的对台政策以及台湾对大陆的新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军事冲突的可能性,但是很多人都对此表示怀疑。美国太平洋司令部司令基廷上将(AdmiralTimothyKeating)等一些观察家就表示,大陆在威胁台湾的军事部署方面迄今仍没有大的变化。

   台湾“国防部副部长”杨念祖2011年曾在美国著名智库“布鲁金斯研究所”网站上发表文章指出,虽然两岸关系和缓,但大陆有些军事现代化项目就是针对台湾,解放军目前已有能力封锁台湾海空航道,阻绝外国军力进入第一岛链以西海域。他说,一旦解放军部署航空母舰战斗群后,封锁台湾的能力将更增加。两军之间现在依旧缺乏信任。

   很长一段时间里,台湾的命运总是由中美两大国决定。几十年来,美国的支持一直是台湾生存不可或缺的因素。美国基于本身的亚太战略,一方面希望两岸不要战争,所以反对“台独”,但是另一方面又希望两岸不要走得太近,所以并不鼓励两岸进行政治性的安排。“离而不独、和而不合”可以说是美国对两岸关系的最高战略指导原则。

   在这样的战略构想下,美国要协助台湾拥有一些象征的防御性武器,一则可以让两岸持续存在着军事上的对峙,再则又可以为美国军火商带来庞大商业利益。台湾方面也把武器采购视为得到美国愿意保护的意愿象征。

   美国参与两岸关系的结果就是,尽管在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两岸关系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马英九四年执政期间,对美军购数额超过了民进党时期。2008年~2012年台美官方公布的军购金额总计为近200亿美元。

     前景:难以解开的主权死结

   主权问题最易引起两岸纠纷。在过去的十年中,大陆以务实策略修正对台工作,以两岸和平发展而言,大陆对台政策是成功的,但若想“以经促统”,却暂时看不到前景。

   尽管在马英九任期内使用“九二共识”作为重启半官方联系的基础;在限制九年后,重新在多个层面上和多个领域中开始半官方对话;在贸易、交通、旅游、金融投资和犯罪控制等领域签署了九项合约;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主席陈云林史无前例地造访台湾,等等,但是这些成果只是易办之事,而棘手问题还是主权问题。

   首先,马英九大陆政策本身存在着两面性、摇摆性、不确定性。马英九明确说,他不会和大陆谈统一;他甚至还说,在他有生之年不可能看到两岸统一。

   其次,台湾岛内统独趋向并没有向大陆期望的方向发展。马英九当政后的民调数据显示,岛内支持两岸统一的民意没有增长,反而降低了,支持独立的民意反而升高了。根据远见民调中心调查,台湾人统一指数由2006年的“-25.8%”,恶化到2011年的“-53.9%”。这显示台湾民众期望两岸和平,但未必期待两岸统一。

   也就是说,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并不必然导致台湾统独民意朝着统一的方向发展。而在两岸关系和缓的这几年,似乎大陆人民比台湾人有更加热切的希望。最近《全球视野》的两岸投票发现了一个真实的“同床异梦”案例。大陆民众喜欢马英九远远超过台湾人喜欢胡锦涛(72%比30%)。台湾人主要把大陆人视为商业伙伴(54%),而大陆的人视台湾人为“家人亲戚”(52%)。60%的台湾人认为台湾的最终命运是维持现状,而64%的大陆人认为结果会是统一。

 

来源:财经文摘 

 

责任编辑:黄杨

共1页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网友: 密码:   
 
 
 
  已有( ) 条评论 剩余 字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文章排行
 
最新专题
 
-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
- 第八届云台会
- 第十一届海峡论坛
- 2018年博鳌亚洲论坛
- 2018全国两会
- 2018平昌冬季奥运会
- 文脉传承——江西古代书院文化行
- 第十五届海峡两岸媒体来湘采访活动
- 第三届两岸大学生新媒体研习营
- 2019“贵州的台湾故事”主题采风活动
- 台湾记者三晋行--两岸媒体看山西
- 2019两岸媒体多彩贵州行
- 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
- 关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
- 庆祝人民空军成立70周年
- 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
- 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大阅兵
- 庆祝解放军海军成立70周年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