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2012台海风云录 视线对台交流十年
踏平坎坷成大道(印记·十年)
华夏经纬网   2012-12-06 15:52:20   
字号:

    在过去的几年里,香港、澳门“一国两制”实践不断丰富,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取得丰硕成果,在这中间,有许多重大事件值得我们铭记,有许多重要时刻值得我们追忆,有许多跨越值得我们欣喜……

  

  两会商谈

  8次会谈签署18项协议

  中断9年多之后,2008年6月12日,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和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重启协商。与9年前相比,不仅物是人非,首任海协会会长汪道涵与首任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都已抱憾西去;两岸关系更今非昔比,经贸交流、人员往来呈不可阻挡之势,通航、通邮、通商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因此,两位继任者——海协会会长陈云林、海基会董事长江丙坤的首次商谈得到一片掌声。

  这次两岸商谈被外界称为第一次“陈江会”。从此,仿佛为抢回9年无端浪费的时光,两会以每年两次的速度,8次商谈签订18项协议,从两岸直航到食品安全、金融合作,为两岸经贸交流、人员往来提供了诸多便利。2010年6月,两会在重庆签署《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使两岸经济合作进入制度化轨道,有利于两岸区域合作优势互补,“两岸联手赚世界的钱”——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描绘的美好前景也更加可期。

  当然,从2008年到2012年,两会商谈一路走来并非风平浪静:首次移师台湾遭遇非难,ECFA签署时阻力重重……无论如何,以“九二共识”为基础的两会商谈凭着坚持与信任,总能踏平坎坷,继续为两岸关系良性发展铺平道路,造福两岸人民。

  愿景

  一个词语的登“陆”传奇

  《现代汉语大词典》中,愿景指“所向往的前景”。曾经,“愿景”常用于港台地区,大陆地区很多人对这个词很陌生。

  2005年4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与时任中国国民党主席的连战会谈后发布公报。公报指出:“目前两岸关系正处在历史发展的关键点上,两岸不应陷入对抗的恶性循环,而应步入合作的良性循环,共同谋求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的机会,互信互助,再造和平双赢的新局面,为中华民族实现光明灿烂的愿景。”首次提到“愿景”。从此,“愿景”一词进入大陆民众的常用语境——2006年出版的《现代汉语大词典》第五版正式收录“愿景”;2006年,天津高考语文作文也以《愿景》为题。

  “愿景”类似目标或梦想,但比目标更丰富、比梦想更务实,“为中华民族实现光明灿烂的愿景”用得非常恰当。除此之外,在一场踏破60年坚冰、一笑泯恩仇的初相会上,共同发布的公报使用一个对方较为熟知、己方相对生僻的词语,足见善意与亲情。

  如今,愿景已被越来越多的人使用,正如两岸交流交往中,一些差异性词语不断为对方接受,成为两岸共同使用的词语一样。2012年7月,《两岸常用词典》分别在两岸出版,相信两岸词语差异将越来越小。

  一日生活圈

  空间不再是距离

  “早上在台北吃早餐,而后飞到上海处理公司业务并用午饭,下午开会,会后飞台北,正好回家吃晚饭……”2008年12月,两岸空运终于直航,一位台商这样形容直飞的便利。便利的交通,让海峡两岸很多城市变成“一日生活圈”。先是台北、高雄与北京、上海,而后扩大至台中及广州、重庆等地。2011年11月30日,高速客滚轮“海峡号”从福建平潭首航台中,两个半小时的航程,是目前大陆到台湾本岛的最短航线。值得注意的是,“海峡号”还可以搭载轿车。未来台湾汽车只需再挂一个福建牌照,即可在福建上路行驶。

  “一日生活圈”与其说借助交通便利,不如说回应了两地人民交流交往的诉求。香港与深圳、澳门与珠海,经贸交流人员往来日益紧密。珠海成了澳门后花园,澳门人周末到珠海消闲购物;深圳与香港公交对接,住在深圳,工作学习在香港屡见不鲜。不仅如此,港珠澳大桥一旦建成,粤港澳周边100多个城镇将纳入一个3小时车程辐射圈。一桥贯通三地,珠江三角洲将成为继长江三角洲后第二个“3小时经济圈”。

  拜便利的现代交通技术所赐,更借着大陆与台湾、内地与港澳日益紧密的交流交往之东风,空间距离再不是障碍。

  乡村座谈

  两岸农村渔区的相亲会

  曾在海上相遇,远远挥手却未曾相识,终于坐在一起互报姓名……2010年9月,江苏昆山,第二届两岸乡村座谈让大陆10个渔业乡镇与台湾10个渔区结成了对子。

  起始于2009年7月的“两岸乡村座谈”由海峡两岸农业交流协会与台湾省农会共同主办。首届座谈在上海开幕,近400名两岸农业生产者、专家学者、农业组织负责人进行座谈,最后达成多项共识。为了促进两岸基层民众交流,座谈会主办者还特别组织了“结对子”。座谈会上,两岸57个乡村结成“对子”,建立起长期合作关系。当然,这只是“相亲”成功,不见得都能“恋爱”圆满,但成功的“对子”为两岸农民带来了一段合作创双赢的好姻缘。

  第三届“两岸乡村座谈”移师台湾,大陆赴台的乡村代表分成4个小分队,深入台湾乡间地头,与台湾乡亲“面对面学习农业”。“产销班怎么运作”、“农业保险如何参保”……大陆代表提出的问题个个务实,简直让台胞应接不暇。今年9月,第四届“两岸乡村座谈”在湖南召开,经过沟通交流,两岸业者确定在当下最热的休闲农业签订合作协议,两岸农业合作又揭开新篇章。

  人民币离岸中心

  香港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人民币在全球贸易中的使用率、覆盖面不断扩大,香港、新加坡、伦敦都有意角逐人民币离岸市场。其中,香港得天独厚,除了地理位置、自身条件,香港还有成熟先进的金融制度、完善的监管体系、大批熟悉两地和国际市场的人才,更有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

  香港银行2004年获准试办个人人民币业务。2007年内地金融机构获准发行香港人民币债券,香港成为跨境贸易试点和投资人民币结算试点。2010年人民币货币清算协议的签订,香港在人民币离岸市场取得突破性发展,在香港的人民币存款余额从2010年年初的约600亿元快速上升到年底的约3000亿元,在香港发行的人民币债券也从年初的18个快速增长到60多个。

  2011年3月,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支持香港发展成为离岸人民币业务中心和国际资产管理中心……增强金融中心的全球影响力。”香港成为人民币离岸中心,有助人民币“走出去”,更有助于香港重振金融业,获得更大发展。诚如一位香港金管会高级顾问所说,人民币离岸中心可以帮助再造一个香港。

  先行先试

  利两岸  合大势  惠民生

  “先行先试”与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相伴而生。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是中央战略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时期加快福建发展的重大举措。在海西经济区四个战略定位中,第一个就是两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先试区域,即在其他地方难以展开的事项,海西可以先走一步,搞试点,搞试验,快步向前。如在平潭综合实验区的开发建设,就提出两岸“策划、投资、建设、管理、享有”5个“共同”。

  3年来,福建充分发挥对台独特优势,重在“先”,勇于“试”,两岸交流合作不断迈出新步伐。他们不断推动闽台产业合作,以期为两岸关系发展奠定更坚实的物质基础;加快推进平潭开放开发,积极建设两岸同胞的共同家园;以最大诚意为台湾同胞办实事、做好事,不断谋求两岸民众的共同福祉。

  3年来,70多个国家部委、中央企业或出台政策文件,或给以资源,或签署合作协议、会议纪要,或建立部、省联席会议制度,支持海西“先行先试”和福建发展壮大,此外,福建周边省份主动融入对接,台港澳侨相与倾注活力。假以时日,海峡西岸经济区将建设成为科学发展之区、改革开放之区、文明祥和之区、生态优美之区。

  货币“直航”

  两岸金融合作重要进展

  货币“直航”,简而言之,就是两种货币可“直接汇兑”。两岸双边贸易总额每年高达1600亿美元,台湾对大陆有近800亿美元顺差,但两岸贸易却不能直接结算,而是转道第三地,以美元或港币结算。之所以存在这种状况,是因两岸长时间内一直未建立货币清算机制,所以台湾岛内一直有呼声,要求早日实现货币“直航”。

  今年8月31日,两岸货币管理机构签署了《海峡两岸货币清算合作备忘录》,双方同意建立两岸货币清算机制,两岸货币“直航”终于有谱了。根据备忘录达成的共识,双方同意各选择一家货币清算机构,为对方开展本方货币业务提供结算及清算服务,货币清算机构可依照两岸相关监管法规办理两岸货币的现钞调运。

  两岸货币清算机制的建立,为实现两岸贸易和投资使用本币结算扫除了障碍,有助于降低两岸民众和企业在汇款、贸易和投资等方面的交易和结算成本,减少汇率风险。台湾人民币业务的开放与发展也将为台湾金融业带来新的业务增长点,拓宽台湾民众和企业的投资领域。台湾商业总会理事长张平沼说,依照大陆占台湾出口额四成以上计算,两岸货币不用通过美元结算,一年可以省下新台币上百亿元汇损。

  个人游

  用脚步拉近心的距离

  个人游,俗称“自由行”,2003年7月28日,广东省4个城市居民以个人旅游的方式前往香港和澳门观光是其滥觞。截至目前,内地共49个城市的居民可以“个人游”身份到港澳旅游。

  据统计,在内地居民赴港个人游的政策推动下,内地赴香港人数由2003年的846万人次增长至2011年的2810万人次,年均增长16.2%。内地居民赴港澳个人游,有力地促进了港澳经济发展,也密切了港澳同胞与内地民众的情感。

  2011年6月28日,北京、上海、厦门三地赴台个人游正式实施,之后又逐渐扩大,截至今天,已有13个大陆城市居民可赴台个人游。此外,还陆续开放福建、浙江、广东、江西4个省20个城市居民赴金马澎地区“小三通”个人游。据大陆方面统计,今年1至8月,大陆居民赴台旅游达132.39万人次,已超过去年全年赴台旅游总数。“台湾个人游作为两岸观光交流的重要窗口,除了促进经济互惠,最重要就是大大增进了两岸民众感情的交流。”台旅会北京办事处主任杨瑞宗感慨地说,“透过两岸的观光交流,两岸的老百姓更加了解对方,相互了解就会减少隔阂,感情交融让两岸关系更加美好。”

  珍珠计划

  行走两岸的慈善使者

  “捡回珍珠计划”是一项专门资助品学兼优寒门之子的助学计划,喻指失学的他们如遗落的“珍珠”。发起人是浙江新华爱心教育基金会创办人、台湾知名人士王建煊,退休台商张君达2008年接任基金会理事长,成为该计划最勤勉的实践者。2007年至2012年,基金会陆续与全国 111 所高中合作,设立463个珍珠班——学校为“珍珠生”免学费、住宿费,基金会为每人每年提供2500元生活费。目前,已资助23800多名学生。

  这项计划最初的主要捐助来自台湾同胞、北美华侨,近年,越来越多大陆爱心人士加入进来。张君达每年大部分时间都在走访全国各地“珍珠班”的路上,比经营自己的企业还细致用心,因为“再也没有比把这些珍珠捡回来更令人兴奋与安慰的事了”。

  如王建煊、张君达一样,常年在大陆做公益的台湾同胞很多。在四川大凉山麻风村助教10余年的张平宜成为2011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山东台商刘竹承也获得“感动中国”提名。他们为大陆公益事业带来了新气息,如“珍珠计划”对爱心的诠释:提供帮助不是同情、施舍,而是珍惜、责任。我们有责任帮助这些国家的宝贝。

  侨爱工程

  牵动侨心  奉献爱心

  “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后,四川省侨办针对汶川地震先后实施“侨爱赈灾行动”、“灾区儿童心理抚慰计划”等“侨爱工程”项目310多个,资助3000多户受灾农户兴建永久性住房,目前所有项目已全部竣工投入使用。由陕西省侨办组织的2012年首批“侨爱工程—送温暖医疗队”日前赴该省汉中市洋县、留坝县义诊,邀请了8位医学专家,活动内容包括义诊、健康咨询、侨法宣传和侨务政策法规咨询等。“侨爱工程”是国务院侨办为广大海外侨胞、港澳同胞、归侨侨眷关注民生、扶危济困、回馈社会、奉献爱心,以及参与、支持国内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服务搭建的平台和桥梁。

  目前“侨爱工程”已经开展了抗雪救灾温暖行动、万侨助万村、抗震救灾温暖行动、送温暖医疗队和侨爱助学计划等一系列活动,受到社会的广泛赞誉。比如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实施“侨爱工程——万侨助万村活动”以来,取得了较好成效。截至目前,华侨华人、港澳台同胞捐资扩建的中小学15所,幼儿园8所,旅游区和镇、村公园6个,区属和镇(街)敬老院6个,文化中心或侨胞之家6个。本报记者  孙立极  吴亚明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黄杨

共1页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网友: 密码:   
 
 
 
  已有( ) 条评论 剩余 字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文章排行
 
最新专题
 
-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
- 第八届云台会
- 第十一届海峡论坛
- 2018年博鳌亚洲论坛
- 2018全国两会
- 2018平昌冬季奥运会
- 文脉传承——江西古代书院文化行
- 第十五届海峡两岸媒体来湘采访活动
- 第三届两岸大学生新媒体研习营
- 2019“贵州的台湾故事”主题采风活动
- 台湾记者三晋行--两岸媒体看山西
- 2019两岸媒体多彩贵州行
- 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
- 关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
- 庆祝人民空军成立70周年
- 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
- 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大阅兵
- 庆祝解放军海军成立70周年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