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2010两岸迈进大交流时代 2010:印象
文教交流 开创新篇
华夏经纬网   2010-12-29 09:28:16   
字号:

   综合报道,现阶段两岸文化交流范围遍及文学、美术、音乐、戏剧、舞蹈、文物、民俗、博物馆等各个领域。两岸学生夏令营、闽南文化交流、妈祖文化交流等活动,增进了两岸民众对文化价值的认同,未来官方、商人与学术文化机构的交流必然更趋于热络,而海峡两岸交流层面除了文化的相互激荡与融合之外,必也会因文化交流形成的诸如创意产业、影视产业而带来庞大商机。

文化交流的层级与领域不断扩展。

92-8日,文化部长蔡武以中华文化联谊会名誉会长身份在台展开文化之旅,创下两岸恢复交流23年来大陆文化界人士访台最高层级纪录。双方就尽快商签两岸文化协议等方面达成八大共识,为构建两岸文化领域的发展框架迈出重要一步。同时,在大陆合理安排下,台湾全面参与上海世博会,这是台湾时隔40年后再度参与世博会,增进了两岸民众的了解与感情。

此外,各类专业性文化交流不断增强,如两岸共同成立客家文化研究院、民间法律办公室、共同举办国学论坛、智库论坛、简体图书交流等,进一步拓宽两岸文化交流领域。纵观,文化交流,台北上海文博会、京台文化节、两岸当代艺术大展、两岸文创产业论坛、屈原文化论坛等;艺术交流,大陆浙江小百花艺术团越剧献演、两岸 "海峡爱乐乐团"音乐会、两岸戏曲界合创《蝴蝶之恋》、苏州芭蕾舞剧团演出"罗密欧与朱丽叶"、河南省曲剧团赴台演出、海峡两岸合唱节等;闽南妈祖文化交流,首届海峡两岸闽南文化节、妈祖故里海祭妈祖、第十二届湄洲妈祖文化旅游节、两岸妈祖旅游工艺品创作大赛等;博物馆交流,两岸故宫联展、陕西法门寺一级文物登台展出、内蒙古博物院大辽文物展等;两岸学生夏令营,2010港澳台侨青少年中国寻根之旅夏令营、第七届齐鲁风·两岸情中学生夏令营等。

教育交流实现多方面突破。

大陆首度开放台湾顶标级学生入学,为台湾学生就读大陆一流高校开启了大门。而台湾在经过国民两党激烈争论后,台立法院819日正式通过陆生三法修正案,标志着台湾将正式承认大陆学历,并开放大陆学生赴台湾大专院校就学,开启了两岸教育交流的新纪元。同时,台湾还开放陆生以短训生方式赴台就读,双联学位制度亦在积极研讨中,有望于2011初实现。两岸校际间互动持续热络,高校辩论赛、夏令营活动等频繁开展。这都推动了两岸深化教育双向交流。

中华文化优秀传统不断得到继承和弘扬。

灿烂的中华文化,是全国各族人民,包括台湾人民共同创造的。台湾同胞与大陆同胞,都是炎黄子孙,两岸民族文化是同根同源,毫无二致,具有独特的民族性和优越性,在海峡两岸人民长期分离的历史长河中,一直起着维系中华民族感情、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作用。 

胡锦涛总书记、贾庆林主席均多次指出,加强两岸文化交流,关键是促进两岸同胞共同汲取中华文化的精髓,弘扬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马英九亦认为要将台湾文化建构为有台湾特色的中华文化  

    文化产业化合作进一步深化。

台湾在文化产品创新化、产业化方面具有较强优势,其与大陆的文化产业发展具有较大互补,因此两岸在文创产业方面实现了诸多方面的联合市场开发、技术合作及品牌开创等,为两岸文化交流注入新的内涵与活力。除了电影之外,台湾出版业、媒体业、广告业等都未能进入大陆市场,亟待建构全面、双向的文化交流。两岸签订ECFA之后,树立了两岸经贸交流的新里程碑,但经贸交流日趋多元化、制度化之际,文化交流如未能跟上经贸交流的脚步,坐使台湾文化创意产业登陆无门,肇致经贸文化交流出现跛脚现象,岂是若有憾焉所能道尽?

    联系文教交流情感纽带

两岸文教交流合作将对扩大和深化两岸关系、增进两岸民众的思想情感等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两岸以中华文化为主轴的文教交流,能够拉近两岸人民的生活方式,形塑两岸共同的价值认同。

加强两岸文教交流的意义还在于,中华文化是两岸的共同财富,是联系两岸珍贵的情感纽带。台湾中国文化大学的蔡玮教授颇有感情地说,两岸同文同种,本来拥有很多共同的历史文化记忆。可是,在李登辉、陈水扁20年的文化台独的影响下,岛内青少年对大陆的情感多少有些陌生甚至疏离,中华文化的凝聚力有些受到冲击。其实,两岸文教交流的神奇作用就体现在这儿。拿两岸的文物互展来讲,当两岸的青少年清楚地看到《富春山居图》隔海相望,乾隆书房的三希堂法帖分藏两岸,共同的民族文化记忆就会被自然唤起。文化台独怎么还会有市场?

深化两岸文教合作

面对激烈的全球文化产业和创意经济竞争,两岸如何优势互补、共同打造文化产业链,成为未来两岸文教交流合作的重点之一。

两岸同胞是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但由于历史的原因,两岸敌对状态犹存、民众之间的敌意与误会尚未完全消除。终结两岸敌对历史,抚平历史创伤,增强休戚与共的民族认同,是两岸双方、国共领导和两岸中国人的共同责任,需要在实现文教交流机制化、缩小近代史观差异、加强青年一代交流等方面早求突破、多做实事。

而台湾当局也应善用“执政”优势,在增强台湾同胞的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上坚持正确道路,为所当为。如此,国民党在岛内的政治基础将更加稳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趋势在岛内才能确保“不可逆”,台湾同胞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才有确实的保障。

 

责任编辑:黄杨

共1页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网友: 密码:   
 
 
 
  已有( ) 条评论 剩余 字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文章排行
 
最新专题
 
-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
- 第八届云台会
- 第十一届海峡论坛
- 2018年博鳌亚洲论坛
- 2018全国两会
- 2018平昌冬季奥运会
- 文脉传承——江西古代书院文化行
- 第十五届海峡两岸媒体来湘采访活动
- 第三届两岸大学生新媒体研习营
- 2019“贵州的台湾故事”主题采风活动
- 台湾记者三晋行--两岸媒体看山西
- 2019两岸媒体多彩贵州行
- 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
- 关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
- 庆祝人民空军成立70周年
- 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
- 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大阅兵
- 庆祝解放军海军成立70周年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