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2010两岸迈进大交流时代
2010年两岸关系回顾:突破与僵局并存
华夏经纬网   2010-12-27 15:13:21   
字号:

    2010年两岸关系发展呈现显著的“经热政僵”与“文热政紧”格局。两岸经济合作与文化交流获得重大发展,但两岸在政治关系与军事安全互信问题上依然没有任何新的突破,两岸政治僵局未解。海峡两岸在“先经后政”与“亦经亦政”问题上展开新的博弈,而且两岸在两岸关系发展中的争议、矛盾在增加,明年两岸关系发展将进入一个新的盘整期。

一、两岸经济合作与文化交流取得一系列新的重要发展与突破

    2010年,两岸经济关系与文化交流持续快速发展,两岸经济往来与合作以及文化教育领域的交流互动取得一系列新的发展与突破。两岸贸易大幅增长,全年贸易额有望接近1500亿美元(1-11月为1300多亿美元);台商对大陆投资大幅增加,全年投资金额突破100亿美元(约130亿美元);大陆企业对台投资项目突破100项,投资金额跨过上亿美元门槛;大陆居民赴台旅游人数突破120万人次,台湾民众赴大陆旅游人数仍超过400万人次。两岸文化交流活动呈现空前活跃,教育、媒体、艺术、文物、体育等各种文化交流大幅增加,尤其是每年一次的“国共经贸文化论坛”达成多项文化交流与合作共识,文化交流成为2010年两岸关系发展的新亮点。

    两岸关系发展还在多个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与突破。第一,两会签署了《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开创了两岸经济关系发展的新时代,两岸经济合作迈向自由化、制度化与机制化,也标志着两岸经济关系发展进入“ECFA时代”。第二,两会制度化协商正常运行,先后在两岸举行两次两会负责人会谈,除签署《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外,还签署了《海峡两岸知识产权保护协议》与《海峡两岸医药卫生合作协议》,两岸签署的重要协议增加到十五个。第三,两岸旅游机构互设办事处,大陆海旅会在台设立办事处,是大陆具有官方背景的民间经贸单位首次在台湾岛内设立办事机构,并派代表常驻,不仅是两岸旅游业合作的重大发展,更是两岸经济合作机制化的重要体现。

 

二、两岸“经热政僵”格局没有改变,试探政治议题协商努力受挫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大格局没有根本性变化,两岸“经热政僵”格局依旧。尽管两岸经济关系持续快速发展,两岸经济合作取得一系列重要成就,两岸文化交流与民间往来活动全面发展,但两岸在军事互信与政治协商问题上的探索受阻,“逐步破解政治难题”的努力受挫。而且台湾当局的政治态度转趋强硬,要价不断提高,两岸政治僵局无法突破。

    2010年初以来,大陆不少涉台主流学者认为两岸不能停留在“先经后政”或“只经不政”议题上,不断强调创造两岸进行政治议题讨论与协商的条件,甚至认为条件逐步成熟,在海峡两岸之间逐渐出现主张从经济协商进入政治议题的氛围。大陆学界这一呼声的出现,给面临执政困境的国民党当局造成很大压力。国民党当局开始以更强硬的政治姿态出现,不仅强烈坚持“先易后难”、“先经后政”与“循序渐进”的立场,而且对大陆的政治要价不断提高。首先是台湾“陆委会”主委赖幸媛在8月初美国访问时公开要求大陆修改对所谓台动武的法律,引起岛内外及大陆的极大关注。随后,赖幸媛又多次抛出“台湾核心利益说”。

    尤其是台湾五都选举结束后,国民党“惨胜”,在失去40万选票的情况下保住三席,国民党开始检讨执选票流失的原因及两岸政策,对两岸关系发展表现出更为强硬的立场与态度,对两岸关系发展蒙上新的阴影。

    国民党当局没有从根本上探讨国民党执政的困境与根源,反而继续向民进党妥协,为避免背上大陆政策“亲中”的包袱,两岸关系发展的政策主张与立场倒退。12月6日,台湾“陆委会”主委赖幸媛在“陆委会”成立20周年纪念研讨会上不仅重申台湾当局“以台湾为主”的大陆政策,而且提出台湾“七大核心利益”,包括“民主”、“主权”、“安全”、“自由选择两岸关系未来的权利”、“有意义参与国际空间的权利”、“不被歧视的权力”与“弱势者的生存权利”等。赖幸媛表示,马英九当局大陆政策的最高纲领是“以台湾为主、对人民有利”,但却将“以台湾为主”解释为“就是坚守台湾的主体性”。台湾核心利益的提出与明确化,是国民党当局有意为未来两岸关系发展创造新的政治论述,也显示国民党的两岸政策主张与民进党有趋同之势,这是2010年两岸关系发展最值得关注的动向。

    同时,国民党当局对建立两岸军事互信机制的立场逐步倒退,不再积极推动,而是更加片面指责大陆,强烈要求大陆无条件撤除所谓的对台导弹部署。5月14日,马英九在接受媒体专访时表示,尚若两岸签署ECFA,(大陆)1000多牧导弹瞄准台湾很不协调。7月30日,大陆国防部新闻发言人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提出,在一个中国原则下两岸什么问题都可以谈,包括撤除对台湾的导弹部署与军事互信机制问题。台湾行政院负责人明确反对以一个中国为前提商谈撤除导弹部署问题。随后,台湾“陆委会”负责人赖幸媛在美国企业研究院发表演说时强调,大陆不应以武力处理两岸问题,撤弹非协商议题,也不该有任何政治前提。9月12日,赖幸媛在比利时再次强调大陆必须撤除对台军事部署,才能得到台湾民意的支持,两岸才能达到永久和平。9月23日,温家宝总理在纽约参加联合国会议期间,面对台湾媒体问及大陆是否撤除对台部署导弹问题时再次明确表示,“这个问题最终会得到实现”。显然,大陆在两岸军事互信机制及处理对台军事部署问题上表现出积极姿态与解决问题的善意,但台湾当局立场僵化与强硬,在不断强调对美军事采购的同时,却要求大陆无条件自动撤除导弹部署,使得两岸在军事互信问题上没有任何改进的空间与进展。

    面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变局以及因政治军事问题上的争执可能对两岸关系发展大局的影响,国台办主任王毅在10月中下旬访问美国时强调,两岸关系发展必须“行稳”,才能“致选”,关键是要谋求和保护稳定发展,才能避免出现波折,同时强调目前两岸就政治、军事等复杂问题一时还谈不起来,但可通过学术民间交流等形式的政治对话,增进了解,累积共识,预做准备。王毅主任的这一谈话可以说是针对一年来两岸关系发展中出现的一些不和谐现象或政治议题博弈的正确引导与定调,即未来两岸关系发展以“稳定”为第一优先,继续坚持“先易后难”与“先经后政”的原则,逐步稳健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三、选举与两岸议题的互动关系出现新变化

    两岸议题与岛内选举的关系在2010年有了新的发展、新的特点。一方面,两岸互动与台湾当局大陆政策的调整受到选举的影响或牵制;另一方面,民进党在五都选举中策略性回避两岸议题,结果让两岸议题在这次选举中边缘化,与过去重要选举中两岸议题成为攻防焦点有很大不同。

    选举是台湾政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台湾权力争夺与资源分配的政治机制,对两岸关系发展影响尤其是对执政当局大陆政策的调整牵制增强。在两岸推进签署ECFA的过程中,台湾执政当局为了能够顺利签署,不受年底五都选举的影响,极力主张在上半年签署,给两岸谈判人员尤其是给大陆带来很大的压力。为了避免ECFA签署对选举的影响或避免选举对ECFA签署的影响,两岸在签署ECFA问题上采取了前所未有的积极态度,并在很短的时间内得以实现在上半年签署,创下一个奇迹,即在很短时间内完成签署旨在推进两岸经济关系自由化与制度化的重要经济合作协议。同时,为了避开选举敏感期,大陆地方省市政府高层赴台考察与采购,几乎全部安排在上半年,形成大陆高层采购团上半年密集与下半年甚少(仅有北京市在选后对台采购218亿元人民币)的特殊现象。

    选举也严重影响到台湾当局两岸政策的开放与规划。台湾当局原本计划开放第二批大陆企业赴台投资清单,但为避免冲击国民党的选情,决定延迟到选后开放。不断,选举结果不如预期,国民党选票大幅流失,让这一政策的开放时间再度延后,而且国民党当局的总体大陆经贸政策也从积极转趋保守与谨慎。同样,受岛内选举因素的影响,大陆与选举都市的互动、参访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影响,避免给民进党提供大陆影响或干预选举的借口。

    在五都选举初期,国民党积极主动“两岸牌”、“经贸牌”尤其是“ECFA牌”,而且不断质疑民进党五都候选人特别是新北市与台北市候选人蔡英文、苏贞昌对ECFA的立场与态度。民进党开始仍然延续一贯反ECFA立场,策略上则是回避ECFA的正面效果,扩大ECFA的负面效应,但在ECFA正式签署后,大陆“让利”远远出乎民进党的预期,而且“让利”更倾向中南部与中小企业,民众对ECFA的认同与支持度持续上升,迫使民进党调整选举策略,在选举中极力回避两岸议题,不再公开与大张旗鼓地反对ECFA,甚至地方执政县市首长肯定ECFA,于是主打“治理牌”、“幸福牌”与“远景牌”,结果让两岸议题在选举中边缘化,未成为选举的重大议题。然而,在两岸议题边缘化的背后,正显示出两岸议题在选举中的重要性与敏感性,民进党担心两岸议题尤其是ECFA议题对其选举不利才极力回避,也预示着两岸议题对选民与选举的影响力在增强,而不是在下降。

 

四、国、民两党在两岸议题上的较量与斗争

    2010年,岛内蓝绿两大政治势力国民党与民进党在两岸议题上较量与斗争出现新的变化,国民党相对处于优势与上风,民进党被动,但蓝绿的两岸政策主张也有趋同趋势。

    作为“执政党”,马英九当局仍坚持务实、开放的两岸政策,尤其是将签署ECFA作为2010年两岸关系发展的重头戏,作为台湾走出边缘化危机与重新振兴台湾经济的重要举措,全力积极推动,促成年内签署。然而,以民进党为代表的绿营势力,担心两岸签署ECFA造成台湾经济对大陆的深度依赖,担心ECFA对台湾经济尤其是弱势产业与弱势群体造成冲击与影响,极力反对,并将ECFA政治化与污名化。为此,在4月初,台湾进行了一场颇受各界关注的“双英ECFA辩论会”,马英九与蔡英文双方就各自对ECFA的立场、态度与影响进行了陈述,让两党或朝野对ECFA的立场与态度更加明确。这次辩论会的结果是“马赢蔡输”,民众对ECFA的支持度上升。

    同时,国民两党就ECFA在“立法院”的审议程序展开了激烈争论,民进党主张“逐条审议”,遭到国民党的坚决反对,主张整体表决,最后达成“逐条审议、整体表决”的共识。6月29日ECFA签署后,台湾“行政院”随即批准ECFA,并迅速提缴“立法院”审议,民进党在主流民意压力下放弃投票权,ECFA得以顺利通过。但蓝绿两大阵营对ECFA的态度与争议并没有结束。为抵制ECFA,民进党与台联党先后三次发动群众进行联署,希望以公投方式决定是否要签署ECFA或以公投否决ECFA,但三次提案均被“公投委员会”投票否决。民进党主席蔡英文还公开抛出“民进党执政后公投废止ECFA”,引起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尽管蔡英文随后修正了这一说法,表示民进党执政后会延续“前朝政策”,但蔡英文与民进党对ECFA的负面看法与态度并没有改变。

    除ECFA之外,蓝、绿两大阵营在开放大陆学生在台就读问题上也展开激烈争斗。民进党反对开放大陆学生在台就读,反对给大陆学生提供奖学金等。两党相互妥协达成共识,完成陆生入岛的“三法”修正与通过,为大陆学生赴台就读与实现两岸教育合作开创了条件,但仍设置了种种不合理的限制,有待检讨与改进。

    国民党与民进党虽然对两岸关系的基本立场有所不同,尤其是国民党坚持“九二共识”而民进党不承认“九二共识”,而且在两岸经济往来与文化交流政策上仍有较分歧与矛盾,但两党的两岸政治主张有趋同之势。国民党逐步接受了民进党《台湾前途决议文》的部分主张,不断强调“中华民国”或台湾是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台湾前途由2300万台湾人民决定,反对“一中共表”等;民进党也逐步放弃“激进台独”主张与活动,没有谋求法理独立,而是逐步承认“中华民国”的合法性,强调“中华民国是台湾”,强化台湾的事实独立,主张在不设前提条件下与大陆互动往来。国、民两党的两岸政治主张判别缩小,有趋同之势。这是两岸关系发展的重大变局,值得关注。

 

五、民进党开始探讨新的两岸互动路径

    民进党在地方选举与议会补选的接连胜利,增强了民进党重新上台执政的希望。但其最大的挑战则是如何面对大陆,如何调整大陆政策及如何与大陆互动。在这样的背景下,民进党开始探讨新的大陆政策及与大陆的互动路径。

    民进党主席蔡英文提出并规划民进党的“十年政纲”,一个核心内容就是开始思考与讨论未来民进党的大陆政策。但由于受五都选举的影响,将“十年政纲”的两岸政策部分延后。同时考虑到下届台湾领导人的选举因素,民进党中央又开始考虑如何将“十年政纲”中的两岸政策主张与未来党籍候选人的两岸政策主张相衔接,再次将两岸政策的出台时间延后,并留给未来候选人决定的政策空间。

    为制订出一套既能满足深绿民众又能获得中间选民认同的大陆政策,蔡英文在上半年就提出成立智库,希望与大陆智库展开交流互动,但因其政治要价仍高而未能实现。选后,蔡英文拿出选举补助款的2000万元新台币,在新境界文教基金会下成立专门的两岸智库,由前秘书长吴乃任负责,显示民进党中央将研究大陆政策及与大陆的互动作为党的重要任务进行推动。目前所知,其主要原则是“互惠而非歧视、和平而非冲突、对等而非从属”,“从全球战略平衡与区域安全角度思考两岸关系”,“大陆政策的制订与执行遵循民主程序”、“坚持以自由、民主与人权的价值,作为与大陆的最大区隔”。但这些是宏观的政策主张与程序性原则,未来还要观察具体的政策方案。

    蔡英文也再次重审与主张在不设任何前提下与大陆展开互动,尽管没有获得实质性进展或取得与大陆的共识,却显示民进党在积极寻求与大陆的互动路径以及企图突破与大陆互动的努力。在民进党还无法以政党形式与大陆互动或往来的情况下,民进党中央允许党员个人与大陆的互动,允许地方执政县市首长频繁到大陆参访或推销农产品,而且在2010年有了较大进展。民进党执政县市首长对两岸经济合作及ECFA的态度有明显转变,而且相继到大陆参访。屏东县长曹启鸿肯定开放大陆居民赴台旅游,强调有机会到上海参观世博会,县政府官员多次去大陆,支持在大陆设立销售据点。台南县长许添财从反对ECFA改为肯定ECFA,认为ECFA短期内对台湾有一定帮助,中南部也获得不少利益,并赴大陆考察。云林县长苏治芬再次到大陆推销农产品,并参观上海世博会。五都选举之后,台南县长苏焕智第三度到北京推销台湾优质农产品,与大陆六个高级超市展开合作,强调让台湾生产者和大陆通路直接对接。新当选的台南市长赖清德以改过去对大陆的强硬姿态,也表示要到大陆参访,推销农产品,寻求经贸合作。可以说,民进党执政的地市县市首长到大陆参访与互动趋于常态化,这是民进党与大陆互动的重要发展。可以说,2010年,是民进党酝酿大陆政策调整的元年,与大陆的互动开始出现新的变化。

 

六、海峡两岸关系发展中的争议、矛盾、摩擦在增加

    2010年两岸关系发展中存在的利益矛盾、在重要议题上的争议以及在国际社会中的摩擦增加,两岸关系发展的隐忧与困难增大。

   继2009年两会商谈的海峡两岸租税协议因争议搁浅之后,2010年海峡两岸协商的另一个重大经济协议海峡两岸投资保护协议再次遇到困难,未能完成签署。一方面台湾方面在签署投资保护协议问题上,只强调对台商的财产与人身安全保护,而极力回避投资市场的开放与投资政策透明化问题,不愿扩大开放大陆企业赴台投资政策。大陆方面则强调投资保护协议两大核心内容即投资政策透明化与权益保障同时进行,并正式公布了大陆企业赴台湾地区投资的管理办法。另一方面,对于投资保护协议的争端解决机制,台湾方面一直主张通过国际社会的第三方机构解决,大陆则主张两岸经贸争端由两岸协商解决,避免将两岸问题国际化。由于这样的争执无法有效解决,原本预计在12月第六次两会负责人会谈中签署的投资保护协议延后至2011年第七次两会负责人会谈中解决与签署。

     除此之外,2010年,海峡两岸在安排直航新增航班问题上发生矛盾与利益冲突。台湾方面对大陆批准的部分航班时间点不满及对飞行海西航点持有异议,采取了强硬与对抗姿态,甚至采取抵制措施,引起海峡两岸各界的高度关注。最后,大陆方面从大局出发,采取让利与妥协办法平息了新增航班的争议,但此一事件却再次显示两岸经济合作中的利益分配与矛盾问题越来越大。

 

七、海峡两岸在国际或涉外事务中的争议有上升趋势

    2010年,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另一颇受关注点在于两岸在国际社会互动与涉外事务中的争议问题不断增加。

    台湾当局一方面将签署ECFA作为两岸经济合作的重要任务与工作,另一方面也一直将两岸签署ECFA作为台湾对外签署FTA或类似经济合作协议的敲门砖,这是台湾涉外问题的一个重大事件,涉及到国际社会对一个中国政策的坚持问题,从而引起两岸对台湾对外签署经济合作协议或FTA的争议。大陆方面针对台湾媒体有关台湾对外签署FTA的提问,再次重审了大陆在处理台湾参与国际社会的一贯立场,不反对台湾与大陆建交国发展经济文化关系,但反对台湾当局与大陆建交国发展官方关系或往来。台湾当局对此做出强烈抗议,攻击大陆打压台湾。在大陆做出善意的澄清之后,台湾的不满情绪才趋于平静,未对两岸关系发展大局造成影响。随后,台湾当局宣布台湾在WTO框架下以“台澎金马单独关税区”名义对外签署FTA,进而台湾与新加坡展开签署经济合作协议的协商,并达成于2011年初正式签署“台新经济伙伴协议”(ASTEP)。

    不过,两岸在国际事务或国际社会的争议仍在持续。一是东影展事件。二是广州亚运会上杨淑君被判失格事件。10月24日,在东京举办的第二十三届电影节上,台湾代表团以“台湾”名义参加,并与中国代表团一并出席,中国大陆代表团团长江平提出异议,与东京电影节主办单位进行交涉,要求台湾以“中国台湾”或比照奥运模式的“中华台北”名义,与中国代表团一同出席星光大道仪式,并与台湾代表团负责人发生争吵,结果不仅两岸代表均未能出现星光大道展示活动,而且在岛内引发一场轩然大波,甚至演变为一场攻击大陆打压台湾的政治事件。岛内不分蓝绿,不分官民,不分上下,指责大陆代表团负责人江平蛮横无理,甚至国民党籍立法委员提案,建议将江平列为不受欢迎人物,拒绝其入境台湾,对其进行“政治制裁”。不仅如此,岛内借机将此事件高度政治高化,对大陆表达强烈不满与抗议,给大陆扣上打压台湾的帽子。“行政院长”吴敦义批评大陆代表团此举退回到中国过去僵硬、蛮横的论述,已经超乎理性,与两岸近年来和平发展的大方向相违背,重申中国一定要正视“中华民国主权独立”的事实;台湾“总统府”发表声明,认为此事件“严重伤害台湾人民的感情”;甚至有国民党立法委员要求大陆当局要求大陆尽快查明真相,并给主办单位及台湾一个交代,还要求大陆保证,十一月的广州亚运会,台湾代表团不会再遭受打压。绿营抓住难得的机会,大肆攻击大陆,民进党主席蔡英文更攻击大陆“中国对我们主权上的打压不会松手,中国对台湾主权的野心跟企图一直存在”。

    在11月举行的广州亚运会上,台湾跆拳道选手扬淑君因电子袜争议被判失格,本是单纯的体育比赛争议事件,可通过正常渠道来维护台湾选手的权益,但在真相未明之前,岛内第一时间就传出这一事件背后有大陆的“阴谋”。这种“阴谋论”的逻辑是,台湾媒体传言是大陆一位官员检举扬淑君电子袜不合格,才让韩裔菲律宾裁判为讨好东道主中国才判决杨淑君失格败北,目的就是为了大陆选手夺取金牌扫清道路。此事件显示,台湾民众对大陆的不信任,时刻都在以政治标准检验大陆,在关注大陆有没有对台湾不公、矮化台湾或打压台湾。广州亚运会还没开始,台湾媒体就开始高度关注中华台北代表队会不会受到不公平待遇,会不会受到大陆打压,也是显著例证。

   

    2011年,台湾又将进入一个新的选举期,不仅有年底的“立法委员”选举,而且台湾领导人选举的党内提名与选举的初步工作也即将展开,必然会影响到两岸互动与两岸关系的发展。国民党当局试图在两岸和平发展的基础上寻求提出新的两岸政策论述,其中“台湾核心利益”很可能成为其政治主张与两岸关系发展的新论述,在选举因素考虑下的两岸政治主张将更趋坚定与强硬,对大陆在国际空间与两岸经贸往来等方面的要价将更高,两岸往来方面的政策开放将更趋保守与谨慎。同时,民进党将提出新的两岸政策主张,政治立场不会有太大调整,但在策略上与技术层面将有望更灵活与更务实,蓝绿两党的两岸政策趋同将更加明显。在选举因素影响下,2011年,两岸关系将进入一个新的盘整期,两岸的政治、军事议题更为敏感,也不会有新的进展与突破,而ECFA的后续协商与其他经济文化领域的协商困难也在增大,尤其是两岸在国际事务与台湾参与国际空间问题上的矛盾将会更加突出。不过,两岸两会制度化协商仍会继续,不仅有望在新的一年签署海峡两岸投资保护协议,而且将很快成立两岸经济合作委员会,将成为两会框架下处理ECFA后续协商的重要运作平台,两岸关系与两会协商仍会取得新进展。(王建民)

华夏经纬网专稿

 

责任编辑:赵娜

共1页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网友: 密码:   
 
 
 
  已有( ) 条评论 剩余 字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文章排行
 
最新专题
 
-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
- 第八届云台会
- 第十一届海峡论坛
- 2018年博鳌亚洲论坛
- 2018全国两会
- 2018平昌冬季奥运会
- 文脉传承——江西古代书院文化行
- 第十五届海峡两岸媒体来湘采访活动
- 第三届两岸大学生新媒体研习营
- 2019“贵州的台湾故事”主题采风活动
- 台湾记者三晋行--两岸媒体看山西
- 2019两岸媒体多彩贵州行
- 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
- 关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
- 庆祝人民空军成立70周年
- 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
- 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大阅兵
- 庆祝解放军海军成立70周年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