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经济部长”黄营杉春节期间与大陆台商联谊,宣布将“全力引导”台商开发印度市场,以改善台商海外投资过度集中大陆的现象。同时,包括多位“府院”党成员的“台湾·印度协会”也在近日成立,推动台印合作。在扁“积极管理”的方针下,“前进印度”俨然将成为扁当局的新“南向政策”;但它能避免重蹈李登辉南向政策失败的覆辙吗?
各方反应:
台商:
广州台商会长吴振昌:还是冷处理比较好,终究当局讲归讲,到底怎样做,好像都是另外的事情。
北京台商会长谢坤宗:办企业的人,哪里有机会,哪里有钱赚,就会往哪里走,并不是什么人能左右的。
上海台胞投资企业协会会长叶惠德:台湾目前的环境不是一个人说了就算数,应该是大家拿出智能来想出共识,对台湾的前途会比较好一点。
在厦台商、中华两岸文化经济协会理事长廖万隆,最近发起百名大陆台商连署《台商宣言》,强烈要求台当局放宽对台商在大陆投资的管制,并以人民利益为依归,尽速“立法”通过实施三通。>>详文
岛内舆论:
学者:未经大脑思考的空话
南向经济政策在李登辉时期就推动过,不少听当局指导的台商投资印尼、菲律宾等地,纷纷铩羽而退。投资印度更是一项未经大脑思考的空话,黄营杉提出这个大项目,显然没有对印度商业近况做过深入了解,只图个政治正确而已。>>详文
台湾《联合报》:是出路还是迷障?
就眼前的情势看,印度是台商值得注意的前进据点,但它绝非中国大陆的替代品,亦非台商投资的新乐园。扁当局设置了“前进印度”的路标,想要挡住既有“通往中国”的大道;这个标志也许新鲜、动听,却不保证走得通,往返台商务必小心。>>详文
台湾《中国时报》:风险与陷阱大 切忌操之过急
台当局是有意借着营造一股“印度热”,来实践“全球化不等于中国化”的论述。对台湾而言,印度确实是另一片新天地,蕴涵了无穷的机会与可能,但机会的另一面也可能意味着是风险与陷阱,当局恐怕需要更多的理性研究与缜密评估,切忌操之过急,如果心中只想着怎么扭转台商过度的大陆热,反而很有可能让自己陷入进退失据的境地。
用心何在?
所谓的“南进计划”,最主要的目的是谋求政治利益。
为推动南进计划,台湾专门成立“台湾印度协会”,其动作相当迅速,理事长竟然是民进党主席游锡堃,陈水扁背景在此一览无遗。所谓南进,台商终归要按经济规律办事,有多少人可以南进,可以在印度投资办厂获利,是政策无法强迫的,只能由利益为导向。>>详文
扁当局其意并非为台商牟利,而是急于出手的一招政治险棋。或许有这样的政治意图:一、充当美日战略的以印制华、分化中印两国的棋子,加重扁在美日关系中的分量。二、为台湾走出“外交”困境寻找新的突破空间造势。三、与“藏独”势力呼应,制造更大的分裂危机声势。
解析其不现实性:
其一:印度与大陆经贸发展迅速 不会支持“台独”
专家们曾预测,中国与印度2000年历史上的第四个发展高潮即将到来。当前的中印关系,高层互访势头一直保持良好,双边贸易发展迅速,边界问题谈判框架已经建立。特别是在经济贸易方面,中国与印度制定了2008年双边贸易额达到200亿美元的目标。专家估计,到2010年可能达到300亿美元,5年内中国要超过美国,成为印度第一大贸易伙伴。而游锡堃说,2004年台湾与印度双边贸易是19.3亿美元。这样的区区利益,能成为有效的经济诱饵吗?能成为台湾与印度关系的杀手锏吗?能引起印度高度重视,乃至决心得罪中国大陆吗?那是绝无可能的。
此外,印度是不结盟运动的创始国之一,大国意识、独立自主意识、维护主权和利益的意识都特别强烈,在与中国关系迅速改善的时候,要其做美国的附庸,或者日本的同盟,舍弃自己国家利益,做制约中国的筹码,几乎是不可能的事。2003年6月23日,中印总理共同签署双边关系原则和全面合作的宣言。在这个宣言中,印度首次公开承认,西藏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而且承诺不允许西藏人在印度从事反对中国的政治活动。在这样的形势下,台湾祈求印度帮助自己在分裂方面得分,与“藏独”势力联手,不是缘木求鱼,又是什么?
其二:大陆与印度军事关系持续升温 台企图与印军方发生实质关系是空想
如果台湾执政者期盼与印度军方发生实质关系,恐怕就更是空想了。大陆与印度的军事关系正在升温中,2003年底,中印首次联合军事演习拉开了两国军事关系的新篇章。2004年,中印军队又在西藏山区联合军演,印度也邀请中国军队到印度境内参加反恐军事演习,两国的军事关系正在走向更加深入的交流阶段。对此,台湾有何能耐得以侧身其中?
其三:今日的印度能为台商企业提供哪些商机呢?当地的语言、文化、社会习俗与台湾差距大,投资条件“经济部”知道多少?台湾当局又能为投资印度提供哪些协助?
语言:印度可以说是“英语世界的超级服务小包商”。 印度之所以能发展为欧美企业的外包服务中心,主要优势是它的人民普遍使用英语,所以能发挥极高的人力替代效果。就这点而言,扁当局只怕不易说服台商舍弃同说中文的大陆市场转赴印度,因为台商的语文优势在大陆而不在南亚。
地理和文化:事实上,就像许多欧美企业将其海外工厂设在中国,而将国内服务业的下游业务发给印度承包;台商的产业核心在制造,要有效降低成本当然是选择到大陆设厂,而非印度。从这点看,“经济部”自以为可以领导台商转进南亚,不仅太过天真,也太不自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