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台海军情 抗美援朝70周年 图片报道
苏联造“喀秋莎”火箭炮
华夏经纬网   2020-09-25 15:02:40   
字号:

摄影:胡光曲

   “战士最爱你,敌人最怕你”——上甘岭战役中的“喀秋莎”

  今年10月25日,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日。近日,笔者再次走进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展厅,追寻志愿军那段艰苦卓绝而又气势恢宏的历史,探寻那些承载着血与火、胜利与荣耀的功勋兵器。

  在负一层武器展厅里,一辆绿色的吉斯151运载车静静矗立着,车顶架设的滑轨上挂载着数枚火箭弹。通过下面的说明牌可以得知,这就是曾经名扬天下的BM-13型火箭炮,俗称“喀秋莎”火箭炮,曾用于抗美援朝战争中的上甘岭战役。

  “喀秋莎”火箭炮到底是怎样的一种火炮?它是怎么出现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当时它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从鸭绿江秘密入朝。随后,抗美援朝战争正式打响。

  面对武装到牙齿的“联合国军”,志愿军的武器装备较为落后,尤其是缺乏重火力。可志愿军凭借钢铁意志,顶住了“联合国军”的猛烈炮火攻击,取得了前三次战役的胜利。当第四次战役打响时,志愿军迎来了苏联援助的 “喀秋莎”火箭炮。志愿军将120门火箭炮配备给炮兵21师,下辖5个团。

  1951年9月1日,志愿军27军79师235团对后洞里阵地的美军展开反击作战。夜幕降临,炮兵21师203团秘密抵达发射阵地蓄势待发。随着指挥员一声令下,24门火箭炮同时开火,瞬间道道火龙落入美军阵地,美军死伤惨重。235团随即发起冲锋,一举夺回阵地。战后,侥幸活下来的美军惊呼“志愿军使用了原子炮”。这是志愿军使用“喀秋莎”火箭炮在朝鲜的第一战。

  1951年10月初,炮兵21师202团协同配合位于朝鲜战场中线的志愿军47军作战,“喀秋莎”火箭炮再度登场。

  当时,与47军对垒的是号称美军“王牌中的王牌”的美骑兵1师。该师是机械化师,占领我方添木洞、正洞阵地后,凭借坚固的防御工事躲避炮火。

  202团采用引蛇出洞的策略,提前抵达发射阵地守株待兔。47军先期扫射美军阵地,而后吹响冲锋号,让美军以为47军发动了步兵进攻。美军从工事中出来发动反击。这时,严阵以待的202团“喀秋莎”火箭炮实施了齐射,炸死美军800余人。此役,47军一举夺回添木洞阵地。至此,“喀秋莎”火箭炮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崭露头角,开始发挥重要作用。

  好钢用在刀刃上,上甘岭战役催生“炮兵之王”

  1952年10月14日凌晨3时,美军第8集团军集中300门大炮、40架飞机和120辆坦克,向上甘岭地区五圣山前沿的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发动了攻击。在志愿军阵地上,平均每秒钟落炮弹6发,终日落弹达30万余发,飞机投弹500余枚。

  4时30分,美军以7个营的兵力,在飞机和火炮、坦克的支援下,分6路向我所据两高地发起猛烈进攻。阵地上空硝烟弥漫,日月无光。上甘岭战役由此打响。

  10月14日至20日,是上甘岭战役的第一阶段。7天7夜的鏖战中,双方反复争夺地表阵地,战斗异常残酷。

  在这种情况下,志愿军首长果断决定,将21师209团配属给参战的15军,归15军军长秦基伟统一指挥。

  10月19日,209团接到命令:今晚全团投入上甘岭战斗。当天下午,全团24门“喀秋莎”火箭炮,分头从预备阵地出发,奔向发射阵地,并做好了准备。整个阵地悄无声息,炮群蓄势待发。

  16时30分,15军的104门火炮首先发出怒吼,炮弹像雨点一样飞向597.9高地。一阵火力急袭后,15军炮火向敌后方延伸。在地堡里躲避弹雨的美军跌跌撞撞地钻出来,准备抗击15军步兵的冲锋。这时,209团突然实施了齐射。

  原来,15军炮兵实施的是假火力延伸,是为了掩护“喀秋莎”火箭炮进行真正攻击。瞬间,无数拖着红色尾巴的火箭弹,带着呼啸声掠空而过,就像一道道追逐的闪电。整个上甘岭上空的云层被映得通红,比朝霞还要鲜艳。

  接下来是第二轮齐射,飞出的火箭弹连成一片火海,全部倾泻到美韩军阵地上。之后,209团迅速撤出阵地,从进入阵地到打完转移,前后只用了13分钟。美韩军绝大部分防御工事被摧毁。

  在强大的炮火协同配合下,早已于18日晚上运动至特定位置的15军某部,兵分两路,同时向占领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阵地之敌实施反击。激战到半夜,全部收复了表面阵地。

  此后,209团又参加了数十次战斗,给敌人以沉重打击。仅11月3日再次反击597.9高地时,该团两次齐射就歼敌数百人。

  上甘岭战役是抗美援朝战争中最艰苦、最激烈、最残酷的一次战役。在仅3.7平方千米的狭小地域内,志愿军与美韩军共投入了10万兵力,反复争夺了43天,最后志愿军守住了阵地,取得战役的胜利。

  战后,毛主席指出:“今秋作战,我取得如此胜利,除由于官兵勇敢、工事坚固、指挥得当、供应不缺外,炮兵的猛烈和射击的准确,实为制胜要素。”对此,志愿军总部授予21师209团“百花齐放,震破敌胆,战士最爱你,敌人最怕你”奖旗一面。

  据美国媒体报道,上甘岭战役美韩军与志愿军伤亡比例为2.3∶1,美韩军的伤亡有70%是由志愿军炮火杀伤造成的,其中很大一部分来自“喀秋莎”火箭炮。至此,志愿军将士开始称呼“喀秋莎”火箭炮为“炮兵之王”。

  志愿军将士的战斗精神,比武器本身更重要

  恩格斯曾经说过:“枪是不会自己射击的,需要有勇敢的心和强有力的手去使用它们”“赢得战斗胜利的是人而不是枪”。志愿军能赢得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绝不仅仅是依靠“喀秋莎”火箭炮等先进装备,而是因为有着英勇无畏的战斗意志,有着不怕牺牲的战斗精神,有着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仅围绕“喀秋莎”火箭炮的使用而言,志愿军将士就能给我们带来不少启示。

  “喀秋莎”火箭炮口径大、弹群密集、发射速度快、战场机动力强,杀伤力和破坏力惊人。不过,它也有不少弱点,如发射时火光明显,阵地极易暴露,从而受到敌方火炮的轰击。另外,炮身没有防护,在一定范围内,飞机、士兵只需要用机枪扫射便足以造成致命威胁。火箭弹裸露在炮架上,只要有一发子弹打中、引爆了任意一枚火箭弹,立刻就会车毁人亡。

  面对如此高风险的战位,志愿军的炮兵没有一人退缩,反而人人争当操作员。“喀秋莎”火箭炮及其所属部队在志愿军中拥有特殊地位,整个21师部队的车号是“84”,其他部队一见“84”车号,就主动让路,并鼓掌欢迎。这也是志愿军全体将士对火箭炮部队官兵牺牲奉献精神的一种礼敬。

  有军事专家作过这样一个有趣的比喻:假如回到过去,给中世纪骑士一把自动步枪,如果他仅是骑上马用枪托砸对手的脑袋,不管他的动作多么熟练,都不是军事变革。“喀秋莎”是世界上第一种火箭炮,它出现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如何合理高效地使用它对我军炮兵来说不啻于一场军事变革。仅就火箭炮的运输而言,火箭炮入朝作战初期,转移时沿公路前进,存在被发现的风险;后期为了隐蔽,采取小路行进。进军途中,炮身被炮衣严密遮盖着;车头、车顶都用松枝伪装。导致其他志愿军战士见到“喀秋莎”火箭炮,一度认为是架桥的钢架,把火箭炮炮兵误认作工兵。

  战术方面,火箭炮入朝第一战——后洞里反击作战中,21师203团采取的是“炮阵地分散配置,火力全团集中”“昼间指挥分队作业、夜间战炮分队开进”等战术。21师202团协同配合47军作战时,与步兵讨论制订的则是“诱敌出巢、而后齐放”策略。上甘岭战役中,21师209团用的则是“深藏夜出、突然攻击、打完就撤”战术。这些战略战术,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喀秋莎”火箭炮善于长途奔袭、灵活机动的特点。

  如烈焰、似钢雹,入朝作战两年半中,志愿军火箭炮部队采取“快去、猛打、快回”的游击战术,运用假火力准备、假火力延伸、假冲击、炮火假转的战斗策略,先后配属过12个军,协同步兵参加大小战斗30余次,有力地支援了步兵作战,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958年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志愿军归国后,军械部协调了一台参加过上甘岭战役的“喀秋莎”火箭炮移交给军事博物馆。从此,“喀秋莎”开始在新的岗位上发挥新的作用,收获着无尽的尊崇与荣耀。

  (■张鸿宇 作者单位:军事博物馆藏品征集保管室)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转自:中国军网

 

责任编辑:胡光曲

共1页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网友: 密码:   
 
 
 
  已有( ) 条评论 剩余 字 验证码:    
 
相关文章
   
·王海上将功勋战机
·英雄的215号坦克
·抗美援朝纪念馆新馆开馆
·一名抗美援朝志愿军后代的寻亲路
·电影《战地之星》
·电影《心灵深处》
·电影《打击侵略者》
·电影《铁血大动脉》
·图书《跨过鸭绿江》
·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
·京剧《奇袭白虎团》
·电影《英雄儿女》
·电影《三八线上》
·电影《上甘岭》
文章排行
 
最新专题
 
-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
- 第八届云台会
- 第十一届海峡论坛
- 2018年博鳌亚洲论坛
- 2018全国两会
- 2018平昌冬季奥运会
- 文脉传承——江西古代书院文化行
- 第十五届海峡两岸媒体来湘采访活动
- 第三届两岸大学生新媒体研习营
- 2019“贵州的台湾故事”主题采风活动
- 台湾记者三晋行--两岸媒体看山西
- 2019两岸媒体多彩贵州行
- 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
- 关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
- 庆祝人民空军成立70周年
- 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
- 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大阅兵
- 庆祝解放军海军成立70周年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