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台海军情 抗美援朝70周年 英雄赞歌
孙凤钜:朝鲜战场上的“神医”
华夏经纬网   2020-08-21 15:25:07   
字号:

  当我们回首60年前的抗美援朝战争时,不仅要铭记那些牺牲在战斗一线的烈士,还要感谢那些默默奉献的医疗救护人员。他们将手术台当战场,挽救了无数伤员的生命,为革命保存了实力,他们的事迹同战场上的英雄一样动人心弦。在朝鲜战场上就传颂着“神医”孙凤钜在战火中抢救伤员的动人故事。

  勤学苦练成就战场“神医”

  孙凤钜,1926年出生于蓬莱县。幼年时母亲与义父的相继病逝,让孙凤钜立志要用自己的努力去救死扶伤。1939年5月他偷偷离家参加了八路军,并在一年后,成了一名卫生员。他是卫生队里面最勤奋好学的一个,不久就学会了一些医务常识,担负起复杂、繁重的护理任务。孙凤钜腿脚勤快,嘴巴和脑子也很灵活,在做好护理工作的同时,他积极地向军医请教,医生给伤员看病的时候他总是在一边细心观看。一段时间后,孙凤钜的医疗技术有了很大提高,从护理员、护理班长一直做到团卫生队军医、后方医院内科医生、华东第九纵队卫生部外科手术室室长、手术队队长。

  1950年11月,孙凤钜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任志愿军第九兵团卫生部医疗手术队队长、前线救护所所长、医疗所副所长,参加了第二、第四、第五次战役、1951 年阵地防御作战和1952年秋季战术性反击战役。

  朝鲜的冬季天寒地冻,有时气温会低到零下二三十度,药品常因冰冻而失效。遇到大雪,天气更加恶劣,西北风呼呼地刮,雪花直往脖子里钻。在这样的环境下,伤病员们的伤口虽然不易感染,却常因为冻伤而恶化。特别是志愿军入朝初期,各种供给无法马上运到前线,战士们大多都穿着薄棉衣和胶鞋,冻伤的战士日益增多。如何对抗严寒、解决防冻问题,成了困扰军医孙凤钜的一个大问题。后来他们就自己发明了一个办法:将大石头烤热,放在伤员的两边,以此取暖。在战火和硝烟中,孙凤钜以手术台为战场,多次冒着生命危险在炮火下抢救伤病员,先后救活十几名生命垂危的伤员,在朝鲜战场东线被官兵们誉为“神医”。

  不顾疲惫连夜手术救人

  1950年11月27日,孙凤钜所在的部队在长津湖地区与敌人的陆军第一师一部和第七师进行激烈的遭遇战。敌机扔出的炸弹如天上的雪花一样遍地“开花”,一批批重伤员不断从前线抬下来。当时担任手术队队长的孙凤钜和队员们面临着一次极为严峻的考验。手术棚白天容易被敌机发现,医护人员只能在夜间能见度低、敌人飞机活动受限时抓紧时间抢救伤员;野外寒冷容易冻伤,他们就利用偏僻的民房做“手术室”,在室内生火取暖,在炕上用木箱或学生的课桌搭起临时的手术台,抢救一批批伤病员。

  这一天,孙凤钜已经两天两夜没休息了,他刚把工作服脱下准备歇口气时,军医孔繁江闯进来,说前方来了一个重伤员,呕吐、腹痛,严重休克,需要马上手术。孙凤钜来不及穿工作服,披上棉衣就往外跑,脑子里不停地想着伤员的情况。他摸黑赶到数里外的手术棚时,病员辛正池脸色苍白,两眼凹陷,呼吸困难,嘴边滴着褐色的唾沫,已经休克了。

  孙凤钜依据病情,初步诊断为肠梗阻,再查证,确认为此病。他让护士把病员迅速抬到手术室,立即施行剖腹手术。伤员的腹部被剖开,肠子胀得像铁棒一样。孙凤钜在肠子适当位置上切开了一个口,将气体和液体全放出来,又缝合好。暂时的疼痛消除了,但却找不到梗阻的位置。他细心地顺着小肠找寻,终于发现小肠的一部分与肝粘连在一起了。孙凤钜决定马上分离!手术紧张而有序地进行着,所有的疲惫都被那种责任感一扫而空。经过两个小时的紧张手术,辛正池终于脱离了危险。

  枪林弹雨中连救五条命

  第五次战役第二阶段的一天,孙凤钜连续工作了10多个小时后,又来到病区检查伤员。在4班病区,他发现有3个伤员下肢溃肿。他仔细察看和询问,断定为气性坏阻,是一种同破伤风一样可怕的传染病,必须立即手术,否则伤员可能会因为中毒而失去生命。这时,2班病区的医生跑来向他报告,有两个伤员的病情很严重。他立即赶到2班病区,发现一个伤员左手缠着厚厚的绷带,血还一滴一滴地流着,应该是掌心动脉受了伤;另一个伤员左臂被打断,肱动脉的断端被痉缩和血栓堵住,一旦血压冲破血栓,就会因大出血而死亡。这两个伤员也必须立即进行手术。

  孙凤钜飞快地跑回手术室但眼前的境况使他大吃一惊:用雨布搭成的手术棚已经被拆除了。护士告诉他,敌军正向这里展开猛烈的反冲击,为寻求歼敌战机,司令部下达了转移命令,范队长正在研究转移伤员的编队工作。

  听到转移的命令,孙凤钜立即想到在这种情况下,转移等于将这5名同志往绝路上送。为了挽救5名同志的生命,他找到范队长,汇报了5个伤员的病情和自己请求留下来做手术的意见,以及应付突发情况的办法。经范队长慎重考虑,并请示上级获准同意后,孙凤钜又回到了手术室,把志愿留下来的医生、司药、护士班长召集起来,说:“上级已经批准我们留下来给5名重伤员动手术。”停了停,他望着开始转移的部队说:“关键是要快,一刻也不能停,停顿、迟缓,就是伤员的死亡,就是我们大家的危险。”

  在隆隆炮声中,手术棚又重新支了起来。孙凤钜一面做着手术,一面不停地做着伤员的思想工作。手术室外,敌人的枪炮声一阵紧似一阵,帆布棚被震得不停地抖动,手术室里,医护人员们在不停地工作:消毒、注射、剖割、缝合、扎绷带,一个伤员抬出去了,又一个伤员被抬进来。5个刻不容缓的手术紧张而又有序地进行着,5个生命垂危的伤员渐渐远离了死神的魔爪。紧张的工作持续了半天,5个手术都成功地完成了。孙凤钜脱下工作服,轻松地吁了一口气,这5名伤员可以安全地转到后方去了。

  机智破解缺药的险情

  一个月后,孙凤钜的手术队到达金城前线。这里房子被炸平了,伤员只能住在潮湿的山洞里。一个叫韩世仁的战士肠子被弹片穿了3个洞,虽然肠子已经缝好了,却呕吐、虚汗不止,极度的精神烦躁,严重的失血和腹膜炎,使他生命垂危。孙凤钜双手抚摸着韩世仁的头说:“ 你看,他们都是肠子受了伤,不是已经好了吗?你也会好的。”

  孙凤钜决定立即给韩世仁输血,抢救他的生命。他找到所有的医护人员说:“战士们连自己的生命都能无畏地献出,我们捐献点血又算什么呢?救死扶伤是医生的职责所在,想尽一切办法救治伤员是我们必须做到的。只有当我们最后尽到了自己的责任,那么我们才能在同志们面前无愧于医生的称号。”

    医生、护士都明白了,挽救韩世仁的生命,只有输血最后一条路了。护士们忙着将器械消了毒,输血的准备工作开始紧张地进行着。这时,司药室的同志讲,输血用的“枸缘酸钠”没有了。孙凤钜听后十分着急,没有这种药,血流很容易凝固,无法注入伤员的血管里。怎么办?难道韩世仁的生命真的走到绝路上了?他反复思考后决定:没有“枸缘酸钠”也要输血。于是,献血者的胳膊和伤员的胳膊被紧紧地排列在一起,一个护士把针头从献血者的胳膊上拔下,另一个护士马上接过来插入韩世仁的血管内,整个输血工作就像一架精密的机器,有节奏地进行着。几天之后,转危为安的韩世仁紧紧握住孙凤钜的手说:“我这条命是你们救回来的啊!”

  1952年9月24日,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决定为孙凤钜记特等功,授予他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模范称号。同年10月25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授予他二级国旗勋章、二级自由独立勋章。1952年10月,孙凤钜被评为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模范、特等功臣,三次受到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来源:新华网、大众日报等综合

 

责任编辑:胡光曲

共1页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网友: 密码:   
 
 
 
  已有( ) 条评论 剩余 字 验证码:    
 
相关文章
   
·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丨雪域之巅战旗妍
·捍卫和平的正义之战
·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
·中韩将交接第七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
·抗美援朝是毛泽东一生中最难下决心打的战争长考百日 三波两折
·抗美援朝纪念馆新馆向社会开放
·锡伯族志愿军空军飞行员那启明:首开全师入朝参战空战纪录
·杨勇:他为抗美援朝画上“完美的句号”
·走近空战英雄王海的“坐骑”米格-15:抗美援朝战场上的鹰
·孤胆守高地 只身战强敌——记志愿军老战士杨树柏
·志愿军一级英雄邱少云牺牲后荣获的锦旗
·陈赓:志愿军司令部的“解围将军”
·抗美援朝的出兵决策及其历史意义
·“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抗美援朝的出兵决策及其历史意义
文章排行
 
最新专题
 
-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
- 第八届云台会
- 第十一届海峡论坛
- 2018年博鳌亚洲论坛
- 2018全国两会
- 2018平昌冬季奥运会
- 文脉传承——江西古代书院文化行
- 第十五届海峡两岸媒体来湘采访活动
- 第三届两岸大学生新媒体研习营
- 2019“贵州的台湾故事”主题采风活动
- 台湾记者三晋行--两岸媒体看山西
- 2019两岸媒体多彩贵州行
- 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
- 关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
- 庆祝人民空军成立70周年
- 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
- 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大阅兵
- 庆祝解放军海军成立70周年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