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情牵两岸 吴头楚尾看鄂东—第十二届海峡两岸媒体荆楚行 最新播报
第十二届“海峡两岸媒体荆楚行”联合采访活动落幕
华夏经纬网   2018-06-01 15:35:01   
字号:

吴头楚尾,神奇鄂东。(摄/黄杨) 

    华夏经纬网5月30日讯(黄杨)“我认为在中国(大陆)的中部,湖北省未来的发展不可限量”。台湾《联合报》大陆巡回特派员王玉燕女士已不止一次在活动中发出对湖北的赞叹!

    为期六天的第十二届“海峡两岸媒体荆楚行”联合采访活动30日在湖北鄂州落下帷幕。活动期间,来自海峡两岸10余家媒体的新闻记者自武汉出发一路向东,采访足迹遍布黄冈、黄石、鄂州等城市,聚焦荆楚文化、城市转型、生态建设、台企发展等多方面进行深度报道。

纪念李时珍诞辰500周年系列活动在蕲春举行图为李时珍拜谒大典、李时珍纪念馆新馆现场

    一人 一座城

    蕲春,作为“海峡两岸媒体荆楚行”的首站具有重要意义,“一座城”因“一人”而永被铭记,这个人就是“医中之圣”李时珍。适逢李时珍诞辰500周年,为纪念和缅怀这位为世界科技发展和人类健康做出重要贡献的杰出的医药学家,5月26日,两岸媒体人参加李时珍诞辰500周年拜谒大典并见证李时珍纪念馆新馆开馆一刻。

    李时珍倾尽毕生精力编著的《本草纲目》为成为全人类取之不竭的浩瀚之海,为中华民族留下宝贵的财富,李时珍与他的《本草纲目》早已融入两岸中国人的血脉之中绵延长存。海峡两岸文化经济交流协会理事长汪大华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们中国的古圣贤人很多,代表性人物除孔子外就是李时珍先生。纪念李时珍诞辰五百周年相关活动不仅可以让台湾民众更多的了解李时珍,更架起台湾同胞与大陆同胞的沟通连接,让两岸可以互通有无。

    李时珍集团总裁林朝辉先生可谓是蕲春最“资深”的台商。1998年,成立了湖北李时珍医药企业有限公司,他表示当初之所以“落户”蕲春创业就是起因于“曾在台湾一家药厂老板的桌子上第一次看到《本草纲目》,就深刻的烙印在脑海里”。林朝辉表示,李时珍诞辰五百周年将揭开集团发展新篇章,未来将继续根植蕲春,谱本草科学新篇,持续不断地向世界传播我们宝贵的中医药文化。

    “黄石一点都不像一个重工业城市!”作为两岸媒体人联合采访的第二座城市,黄石给台湾媒体人留下了深刻印象。100多年前,这里创办了华中地区最早的铁路、最早的水泥厂、最早的电厂、最早的煤矿。然而,重工业发展让黄石面临严峻的环境危机,怎样摘掉“光灰城市”的尴尬帽子成为首要回答的问题,如今看来黄石给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襟江环湖、山峰林立,经过多年的努力,黄石成功的从“黑色经济”转轨“绿色经济”,坐拥“半城山色半城湖”的美誉。台湾《中国时报》蓝孝威对黄石利用关停工厂建生态公园,走工业旅游发展路线表示认同,他认为这是一个非常贴合黄石发展的“切入点”。

    对于家乡的改变,黄石国家矿山公园管理处主任闫红勇表示:“小时候黄石到处都是灰,天空都是灰蒙蒙的一片,但现在我们建立了国家矿山公园,打造了很多工业遗址,如今天空都是蓝天与白云。”

    除却黄石的“刚劲”之美,鄂东还有一座以“鱼”蜚声,以“以武而昌”的“柔美”城市,那就是鄂州。西周人曾在这里凿山穿泉,筑炉冶铜,铸造了“铜镜之乡”的辉煌;孙权在这里建都称帝,形成了三国鼎立之势力;王安石也曾写下“迢迢建业水,中有武昌鱼”,让人们记住鄂州是武昌鱼的故乡。健身的老人、玩耍的孩子、江泳的男子,在鄂州的沿江大道处处可见当地人闲适的身影。

    襟江抱湖的鄂州生态环境是如何实现的?对此鄂州市副市长江国新表示:近年来鄂州以梁子湖保护为切入点,实施江湖连通同城,主动对14处大小圩垸实行永久性退垸还湖,实现了人水关系再平衡。”

黄梅问禅,谈古东坡。

    一词 一参禅

    “海峡两岸媒体荆楚行”活动期间两岸记者还聚焦荆楚文化,参访“禅宗祖庭”五祖寺、四祖寺,黄冈东坡赤壁等鄂东文化地标。

    合掌、顶礼、问讯,每一处供佛所都能见到台湾《联合报》总经理杨大德虔诚供拜的身影,来到“天下祖庭”五祖寺,杨大德最大的心愿是能够一睹六祖慧能大师传承衣钵的故事发生地——“南廊”。寺庙的廊院式布局让杨大德与一众记者颇有种不识“南廊”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寺”中的无可奈何!几番周折穿过五祖真身殿东面的小门,曲径通幽处连接的正是1300多年前“禅林竞偈”的故事诞生地“南廊”,跨越海峡的南廊寻踪也终于有了圆满的结果。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源自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不止是大陆记者从小背诵的经典诗作,更也是台湾记者儿时默诵千遍的课本。

    走进黄冈东坡赤壁,酹江亭,二赋堂、放龟亭景随人动,如今“放龟亭”下白龟依旧岿然不动,但曾经苏东坡所写的“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奇景则伴着长江改道而消逝。如今“放龟亭”前已是一片陆地,只剩下明代的白龟,不畏风霜安守一个小小的池塘,眺望着曾经烟波浩渺的长江。对此,台湾世界新闻传播协会的邹佩育女士表示,未能在长江改道前一睹“放龟亭”阔景不得不说是遗憾。

两岸记者参观鄂州民间工艺美术馆。(摄/湖北省台办韩江波) 

    六天 三十年

    “1988年,我第一次进联合报,那时候叫大陆新闻室,然后第一次来大陆是1991年的时候,从此就离不开这条线了,一直到现在,今年正好是30年”。活动第六天尾声,台湾《联合报》大陆巡回特派员王玉燕女士讲述了关于她的“两岸三十年故事”。

    三十年来,王玉燕几乎见证到了两岸所有重要的交流历史时刻,这让她感到非常自豪。

   “连战先生访问大陆那一次我跟团、两会恢复商谈我也到了现场。感觉自己作为新闻工作者,能够见证两岸的这样子的交流的历史,心里面觉得很欣慰”。

    对于大陆三十年间的发展,王玉燕以亲身经历讲述,她谈及当年上海要建浦东新区作为第一批被邀请去采访的台湾记者,当时她还想说“这什么地方啊?这怎么可能呢?都说‘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的一间房’,看看现在浦东的发展。”对于湖北的发展王玉燕也是历历在目,她表示她几乎是每一年都会来一次湖北,“尤其最近三年来看的话,我发现武汉的未来发展不可限量”。

    两岸交流三十年,作为两岸沟通与理解的重要桥梁,媒体人也担负起越来越重大的责任。王玉燕表示“传达正确的资讯给两岸的民众,让两岸的民众真正互相了解,两岸媒体责任我觉得是比以前更重大”。

    看吴山楚水、瞻荆楚圣贤、鉴吴戈楚剑,神奇的鄂东大地峥嵘再现!

 

 

责任编辑:黄杨

共1页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网友: 密码:   
 
 
 
  已有( ) 条评论 剩余 字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文章排行
 
最新专题
 
-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
- 第八届云台会
- 第十一届海峡论坛
- 2018年博鳌亚洲论坛
- 2018全国两会
- 2018平昌冬季奥运会
- 文脉传承——江西古代书院文化行
- 第十五届海峡两岸媒体来湘采访活动
- 第三届两岸大学生新媒体研习营
- 2019“贵州的台湾故事”主题采风活动
- 台湾记者三晋行--两岸媒体看山西
- 2019两岸媒体多彩贵州行
- 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
- 关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
- 庆祝人民空军成立70周年
- 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
- 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大阅兵
- 庆祝解放军海军成立70周年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