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回归六年来,经历了一个又一个的严峻考验,但香港特区政府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下,坚决贯彻“一国两制”的原则与精神,维持了香港自由港地位与社会稳定,获得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肯定。然而,香港也面临许多新的挑战,维护香港的繁荣与稳定任重而道远。
“一国两制”得以充分贯彻与落实
香港回归后,海内外与香港社会各界最为关注的是“一国两制”能否在香港得到有效贯彻与落实,特别是一些西方国家一直对此持有怀疑态度。然而,事实证明,香港回归六年来,中央政府依据《基本法》处理香港事务,除了积极支持与配合香港政府及维护香港的自身利益外,未有任何干预香港的举措。香港特区政府在施政中,则始终贯彻“一国两制”的精神与原则,在维护了香港自由港地位与社会稳定的同时,充分保障了香港的民主与自由,体现了邓小平曾预言的“马照跑,舞照跳”的香港回归后的景象,从而得到香港民众与国际社会普遍认同,对香港“一国两制”实践给予充分肯定。
香港回归前,曾有许多中产阶级因担心香港自由会受到限制,对香港前途缺乏信心,因而纷纷移民海外。然而,香港回归后,香港的社会经济制度未有变化,社会更有秩序与活力,许多海外港民开始陆续回流,6年间回流的海外专业人士就超过10万人。这是香港民众对香港信心增强的重要表现,也是对香港“一国两制”成功的支持。
香港回归后,尽管中央政府在亚洲金融危机期间采取了强烈干预措施,但这只是特殊情况下的不得已做法,而且取得了成效与成功,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并没有影响香港的经济自由度,因此香港连续多年被国际权威机构评为世界经济自由度最佳地区。香港对跨国公司与海外投资仍具很大的吸引力,其在香港的营运总部与办事机构还在增加,外资对港投资仍是仅次于祖国内地的第二大发展中国家或地区投资地,香港继续保持国际营运中心地位。
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与航运中心,尽管在回归后面临内地上海与新加坡的竞争,也受到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但香港特区政府不断改革,完善相关制度,使得香港国际金融中心与航运中心的地位更加巩固,世界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集中香港,香港的集装箱装卸量继续维持世界第一宝座,香港新机场自1998年营运以来的航空货运量一直高居世界第一。再次显示,香港回归后依然具有活力与发展潜力。
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严峻考验
香港回归后的六年,并不是风调雨顺,而是遇到了一个又一个的严峻挑战,然而,特区政府在中央政府的有力支持与合作下,香港经受住了考验,战胜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这是香港了不起的成就。
香港回归后不久,亚洲金融危机迅速席卷东亚地区,泰国、印尼、韩国等受到重挫。作为一个高度国际化的香港,也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特区政府与国际投机商(对冲基金)展开了一场激烈的“金融生死战”。结果特区政府以极大的勇气与高度的智能,打了一场漂亮的“狙击战”,击退了国际“金融大鳄”,捍卫了港元联系汇率制度,使香港经济避免了一场灭顶之灾。随后,国际形势和香港特区内部也出现战后以来少见的多次重大变局,相继发生美国“9.11事件”、阿根廷金融危机、伊拉克战争等重大国际事件,以及禽流感、内地居民遣返等问题,都对香港经济产生冲击,特区政府均应对有方,化险为夷,使其对香港经济与社会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就在今年香港经济开始复苏的时候,一场预想不到的非典型肺炎疫情蔓延香港,形势十分严峻。对一个人口居住高度密集与人口高度流动的香港而言,控制传染力极强的疫情并非易事,很快香港被世界卫生组织发出旅游警告,也被列入“疫区”,香港政府再次面临一场严峻的考验与挑战。香港政府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与合作下,沉着应战,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终于战胜困难,世界卫生组织正式解除了香港的旅游警告,并将香港从疫区除名,香港社会经济生活开始恢复正常。香港特区政府与人民战胜非典的胜利,为香港回归六周年献上了一份沉甸甸的厚礼。
经济发展困难增大
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1998年香港经济出现50多年来少见的负增长。随后,香港经济出现恢复性增长,而且在2000年实现10.5%的高增长。然而,由于国际经济形势的再次逆转,东亚地区经济出现普遍衰退,香港经济再次陷入低潮,2001年出现零增长,2002年略有恢复,增长2.2%。原本预计今年持续恢复的香港经济,却意外遇到非典型肺炎疫情的重大冲击,航空、旅游、餐饮、酒店等行业受到重挫,经济发展再次受挫。
为解决香港经济面临的问题,香港政府采取了许多积极的财政措施,一方面通过扩大支出稳定香港经济,解决民众生活与就业困难;另一方面由于楼市不稳,售地与税收等收入减少,政府财政赤字不断增加,到2002年已达到700亿港元,成为亚洲金融危机后香港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经济不景气,企业裁员增加,香港失业率迅速上升,1998年以来,接连突破4%与6%,2002年突破7%,失业人数超过25万人;今年上半年失业率估计超过8%。失业率的上升不仅不利香港社会的稳定,而且影响消费能力,加剧通货紧缩。1999年以来,香港已连续四年物价指数呈现负增长,综合消费物价指数衰退平均幅度近3%。通货紧缩成为香港经济不景气的另一写照,也是香港面临的重大经济问题之一。
制度建设与政治纷争逐渐浮现
香港特别行政区实行的是一种崭新的社会政治体制。行政长官实行间接选举,即由选举委员提名并选举产生。香港立法会则已实现直接选举,已具有西方社会的议会性质,对政府实行监督。这也是香港“一国两制”较为特殊的地方。不过,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香港立法会内形成不同的社会政治势力,即以民主党为代表的右派,以民建联、自由党等组成的亲中左派以及由部分独立人事与团体为主的中间势力等三大政治力量,在立法会及许多方面的斗争也日益激烈。其中,民主党与海外反华势力关系密切,已成为香港一股反对势力,对香港特区政府的施政与香港社会政治稳定形成很大的挑战。
今年3月,民主派利用香港财政司司长梁锦松“购车事件”,提出对梁不信任案,在立法会辩论后未能通过。在香港爆发非典型肺炎之后,他们不是与特区政府、社会各界团结一致,全力以赴,共同合作,加强防范,而是不断责怪特首董建华处置不果断,甚至推动“倒董”,于5月15日在“立法会”提出对董建华的不信任案。尽管“倒董”失败,但这对香港政治的稳定的确是一个重要警讯。就在随后立法会质询会上,民主派议员再次向董建华发难,进行攻击。董建华深有感慨的表示,“香港回归了六年,特区政府成立了六年,‘一国两制’落实了六年,自己担任了行政长官六年,在这六年当中,你们唱衰退了香港六年,漫骂了特区政府六年,否定了‘一国两制’六年,但很少听到有建设性的建议”。
民主派 在反对香港政府依《基本法》第23条制订国家安全条例问题上,已引起美国与加拿大等西方国家的高度关切,提出异议,并表示了反对意见。6月19日,美国白宫甚至发表声明,认为香港依基本法第23条草拟的国家安全条例威胁到香港的自由与自治,破坏了香港“一国两制”状况,因此反对这一立法。美国众议院也提出动议案,“谴责”香港特区政府的国家安全法“严重损害香港的思想表达与储会自由”。台湾也有人借议题发挥,认为是北京要以牺牲香港的自由和权力为代价来保护国家安全,甚至称“香港正逐步迈向民主退化与法治退色的未来”。可以说第23条立法问题,是特区政府成立六年来遇到的最大的政治纷争。事实上,第23条国家安全条款的立法,是《基本法》赋予特区政府的基本权力,目的是保障国家安全,也是香港公民维护国家利益的义务,不会影响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享有的各种自由,也不妨碍香港作为一个开放的国际都会的特质。
香港与内地经济进一步融合
香港回归六年来,充分体现了香港与祖国内地相互合作、相互支持、共同发展的一面。为了推动香港经济转型,维持香港的繁荣与稳定,香港特区政府积极推动香港与内地特别是与珠江三角洲的经济合作与发展。
香港政府推动与内地交通运输建设的硬件设施合作,为香港创造更大的发展条件与腹地。香港与深圳推动合作兴建港深西部信道,可行性研究已获国务院批准。该工程包括深圳湾公路大桥、港深一地两检口岸和两侧接线工程。大桥将按照“以粤港分界线为界,各自投资,共同建设,各自拥有,各自管理”的原则,由深港两地分别修建各自境内的大桥,预计2003年开工,2005年建成通车。这一工程,不仅可以解决香港部分就业问题,也可提高两地的通关能力,加快区域经济整合。目前,香港政府与广东省正在积极推动兴建港澳珠大桥,拓展香港经济发展腹地。
香港与广州、珠海、深圳和澳门五大机场积极探讨双边与多边合作,希望通过优势互补建立区域航运网络,为航空业的发展创造更大的商机,以促进这一地区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目前达成的共识包括:合力推动区内经济发展,扩展海空联系,提高机场的安全和保安水平,促进客运和货运的增长,联合推广五大机场的业务。
推动香港与珠江三角洲的产业合作。广州市推动与香港政府合作开发南沙,作为两地合作新的结合点。粤港两地已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在2001年第四次联席会议上就南沙开发签订了意向书,重点之一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希望将南沙建成一个粤港资讯产业园,为加强穗港合作提供有效载体。广东省信息中心、香港电脑协会与多家软件行业协会联合在佛山南海市软件科技园成立“珠三角软件产业联盟”,通过结合香港与珠江三角洲地区软件产业的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建立良性的竞争与合作机制,共同发展海内外的软件与软件服务市场。双方推动建立“粤港澳旅游资讯平台”工程。该工程于2002年11月正式启动,粤港澳旅游合作迈向新阶段。自1993年粤港澳三地旅游部门成立联合推广机构以来,经过十多年的努力与合作,三地的旅游业合作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将建立跨区域的粤港澳旅游宣传形象和资讯化公众服务网络,促进旅游行业交流,形成以粤港澳为基础、延伸到全国乃至海外的全方位宣传营销体系。
董建华在今年初发表的施政报告中,再次将加快珠江三角洲的经济融合作为施政的重要方向,希望珠三角成为香港经济发展的腹地,进而向全国辐射,以提高香港的整体竞争力。
在香港回归六周年之际,香港与中央政府正式签署香港与内地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这不仅是中央政府给香港回归六周年的一份厚礼,而且是香港经济发展的一大契机,将为香港经济的转型与发展,为香港与内地经济的进一步融和提供更广阔的空间与机会。
香港改革与发展,任重道远
2002年2月,香港特别行政区举行第二届特区行政长官的选举提名,董建华共获得714位选举委员会委员的有效提名,在只有一位候选人的情况下,董建华连任第二届行政长官。这是香港回归后六年后香港政治的一件大事。
董建华随后发表了连任后的第一个施政报告,延续上任以来的施政理念,提出四大施政重点,包括改革政府加构,务求施政与时并进,利用中国入世机会推动香港经济成功转型;努力为市民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倡导自强不息、团结向上的精神。
首先香港特区政府于2002年9月公布实施基本法第23条咨询文件,进行为期3个月的咨询,就23条关于特区政府维护国家安全问题的立法征求社会各界意见,为尽快完成立法、维持香港的政治稳定与国家的安全创造了条件。目前尽管这一立法动议引起海内外的关注,甚至批判,但这是基本法规定的基本程序与权力,也获得民众的广泛支持,未来不论有多大阻力,特区政府都会继续推动。
香港特区政府也不断改革政府体制,于2002年7月1日起实施“高官问责制”,将政府原来的3司16局的政府高层架构,合并成3司11局,全部列入问责制范围,问责制官员以合约方式聘用,任期5年,但不能超过行政长官的任期。另外通过立法方式,落实公务员减薪计划,尽管也引起争议与反对,但还是于2002年10月1日起削减公务员薪酬,减薪幅度在1.58%到4.42%之间,每年可节省31亿港元,这是香港公务员改革的重要行动。
在经济改革方面,香港政府为推动香港经济的转型,再次振兴香港经济,采取了一系列的重大政策措施。一是先后推动多项重大投资计划,包括迪斯尼乐园、港澳珠大桥等,香港经济基础建设与发展取得重大进展。二是不断推广香港旅游计划,促进香港经济的繁荣与发展;三是多次出台振兴楼市的政策措施,以刺激回归后前政府造成的房地产泡沫问题。四是加强香港与珠三角的广泛合作,以维持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与营运中心的地位。五是通过开源节流等方式,力争在未来四年内实现财政收支平衡,消灭赤字。(王建民)
(中国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