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个月来,台湾“陆委会”、TVBS、《联合报》及《中国时报》的民调数字纷纷显示,台湾民众对中国大陆所提“一国两制”接受的比例有逐渐增加的现象,由稍早的16%上升到29%,甚至有高达30%以上者,这种发展趋势值得进一步探究。就笔者看来,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有四方面,一是台湾内部的持续政治斗争,经济衰退;二是中国大陆改革开放日见成效,经济高度成长;三是一国两制在香港实施所形成的示范作用;四是某些台湾政治人物的鼓吹与支持。
首先,这十几年来,在李登辉主政之下,台湾一直陷于内斗、内耗的窘境,社会风气败坏,政风腐蚀,价值观念受到扭曲,经济成长也受到拖累,而两岸关系的持续紧张也让大家精神紧绷,好生厌烦,觉得长此以往终究不是办法。既然中共反对台独的底线明确清楚,国际对台独也不接受,在既要和平,不想战争,还要追求经济发展的情况下,对某些人来说,一国两制似乎就成了一个可以思考、接受的安排了。
其次,相对于台湾的向下沉沦,中国大陆虽然也是问题重重,贪污腐败比台湾只坏不好,但其经济成长的速率却又让人刮目相看,台商不只为了利润,甚至只是为了生存都必须前往中国大陆寻找商机。一消一长之间,难怪许多台湾民众认为,如果一如中国所承诺的,在统一之后,台湾还能够维持高度的自立与自治,一国两制恐怕也不是洪水猛兽,全然不可接受。
香港因素的影响
另外,去年“总统”大选期间,代表新党参选的李敖就表示台湾应该接受北京所提的一国两制,认为这是台湾所能争取到最好的条件,否则台湾只有接受一国一制。虽然没有证据能够显示,类此言论对民众究竟产生多大影响,但只要某些台面上的政治人物、或知名学者不断鼓吹此一概念,分析大陆所提一国两制的实质内容,或多或少恐怕还是会对部分民众产生一些影响。
最后,在1997年香港回归之后,一国两制首度适用于香港,经过这些年的实践证明,一国两制虽然仍有许多值得讨论的空间,但就目前已有资料看来,中国方面对于维持承诺还是有一定程度的努力,尽量不去过问、碰触香港本身能够、应该自行处理的事务。如果说实践证明一国两制在香港能够成功,北京表现的也极为自制,这自然会对某些仍对一国两制心存疑惑的人改变观感。
当然,我们也不能完全排除民调问卷设计有误,民调时机不当,民众作答受到误导的可能,而且台湾民众对所谓的一国两制的实质内容究竟理解到何种程度也是一个未知之数。假如说,民调时问到一国两制将意味着中华民国的国旗、国歌、国号将单方面的被迫改变,两岸双方不是处在一个对等、平等的基础上进行谈判,恐怕受访民众会有另外不同的反应。
其实,如果台湾在别无选择,或只有在一国两制、或一国一制之间作一选择的话,那么当然一国两制毕竟还是一个相对较好的选择。根据笔者理解,一国两制应该不是像台湾政府当局所描绘的那么负面,其中有些条件可以说是相当的宽松、优惠,比联邦制更对台湾有利。比如说,统一后在一国两制之下,台湾可以拥有自己的军队、司法终审权、不必向中央政府缴税等等。
双方都有值得检讨之处
持平而论,两岸双方都有许多值得检讨的地方。台湾方面从李登辉以来,就是想要反华而不反共,要自外于中国,去中国化,让人不齿。大陆的共产党则是把中华文化中最黑暗、隐诲的部分发扬光大,凡事只讲实力原则,不背历史包袱,不讲温情主义,同样让人不敢轻信。其实不管是联邦、邦联、统合、国协都是西方的词汇,有其约定俗成的定型概念存在。两岸双方应该竭尽所能利用中国人特有的创造性思维找出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政治安排。
笔者最近发现,台湾政坛目前对一国两制出现另一种解释。过去,民进党说维持现状就是“独立”,台湾是个“主权独立”的“国家”,只不过它的名字叫“中华民国”;现在,统派人士居然说维持现状就是支持一国两制,然后在一国两制现况的基础上再追求中国的统一。如果说民进党犯错在前,统派同样也有误谬在后。对北京来说,和平统一之后才有所谓的一国两制,而不是统派人士所说在统一之前就实施一国两制,然后再以此为基础追求统一。两者之间的主从关系截然不同。
中国副总理钱其琛接见到访的新党代表团时提出一国两制的七项内容,似乎有意强化一国两制对台湾的诱惑、说服力,显然北京已经感受到台湾此一民意发展趋势,想要加以利用。另外,中国这次获得2008年奥运主办权,这是两岸所有中国人和海外华人都感到高兴的事情,大陆民族主义、爱国主义情绪高涨可以预期,经济发展、政权稳定可能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这是否会让台湾民众对一国两制的接受度再度增加也是一个值得观察的课题。
或许,在面对北京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攻势作为中,台湾仍要有上中下三策。上策是仍然坚持自由、民主、均富的统一;中策是谈判统一,寻求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统一模式;下策则是继续充实一国两制的内容。笔者仍然坚信,台湾的存在、繁荣是中国的资产与希望。台湾必须适度的将本身的前途与中国的未来结合起来,追求共同繁荣这才是双赢之道。(蔡玮)
联合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