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末的1999年12月20日,澳门步香港之后,回归中国。对北京政府而言,今后要解决的历史统一任务,便只余下台湾了。在澳门回归前后,北京领导人也在不同场合,重申了中国人民早日解决台湾问题的盼望。然而,盼望归盼望,撇开武力统一一途不谈,两岸在新世纪要走向和平统一,并非单靠中国大陆的主观愿望所能达致,而是必须取决于下面多方因素:
看实践结果
一、港澳的“一国两制”实践。尽管台北不断重申台湾问题与港澳回归问题在性质上截然不同,认为前者是国共内战所造成的国家分裂,而后者则是中华民族取回被西方殖民主义强占的中国土地,因此港澳的“一国两制”统一模式,不能应用于台湾;但若绕过台北有关说词,客观地看,港澳的“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对两岸关系的良性发展,还是最少有下列两点积极意义:一、很多台湾人抗拒“一国两制”模式的统一,是因为他们担心北京对“一国两制”的承诺只是一纸虚文,最终不会落实,倘若港澳成功实践“一国两制”,长期维持繁荣安定的发展,应有助减低台湾人对两岸统一的抗拒和增加对北京遵守承诺的信心。二、部分台湾人不接受港澳的“一国两制”,是因为他们认为港澳现有的民主程度远不如台湾,害怕两岸统一后台湾所拥有的民主政治将会倒退到港澳水平。就这一点而言,倘若未来港澳的“一国两制”能履行原来的承诺,循序渐进走向全面民主政治,不论在形式上或内涵上均达致令台湾人敬重肯定的成就,应不难释除这部分台湾人的疑虑,从而间接增强他们对统一的认同。
二、两岸的经济整合程度。众所周知,近年两岸关系发展的最重要面向,实为经济的互动整合,没有这方面互动整合形成的压力,两岸当局会否超越过去的意识形态对抗而以较为务实、妥协的态度,面对、处理彼此的政治分歧,不无疑问。自这一角度观之,倘若未来两岸经济进一步整合,相互依赖程度进一步加深,应有助平衡、缓冲两岸政治分歧对抗的激烈程度,因为任何单方面的过激的政治举动,很有可能对其现实经济利益造成严重的损害。在新世纪两岸经济发展上,快将解决落实的两岸加入世贸组织问题应是一个重要的分水岭。有关问题的解决一方面使得两岸的经贸互动面对更多的国际规范,这将有助双方累积制度化交流经验;另一方面两岸同时加入世贸之后,台北将再难回避“三通”问题,而若在“三通”有所突破,其对两岸经济整合所带来的巨大正面作用,将不言而喻。
看台北的意愿
三、台北的大陆政策。两岸要走向和平统一,自然不能不看台北方面的意愿与态度。由于近年台湾迅速迈向民主化,以台湾为本位而非以统一为本位的国家政治的自主意识日趋高涨,去年7月初台北甚至推出以“特殊国与国关系”的主张定位两岸关系,进一步强化了北京对台湾走向台独的疑虑,引发两岸关系紧张。未来台湾能否在寻求国家政治的自主性的过程中,以宽广的历史视野寻求两岸关系的稳定发展,照顾北京对统一的要求,使双方能达成有意义的妥协,绝对是两岸能否走向和平统一的关键。
四、北京的对台政策。台湾对统一的意愿,当然也严重地受到北京的对台政策的影响。事实上,台北一再表明,不会接受北京设定的“一国两制”模式统一台湾,如果北京不仅仅视此为台北拒绝统一的遁词的话,它必须以更灵活、宽松的态度处理其对台政策,包括重新思考“一国两制”对台湾的适用性,或是以更弹性、更全面的方式,重新诠释“一国两制”的台湾模式,以减低台湾人对“一国两制”统一模式的疑虑。
五、国际社会的态度。一直以来,国际社会特别是美国在两岸统一问题上扮演极重要的角色,其对华政策的更替,也往往成为两岸关系矛盾的动因或触媒。事实上,消极地看,如果国际社会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纵使台北想自异于中国大陆而寻求独立,在国际不接受、不承认的现实下,也难言有任何可以落实的空间。相反,若国际社会放弃“一个中国”原则,甚至支持台湾独立,则北京要统一台湾的代价与难度将会大大提高。换言之,国际社会的对华政策,仍将是未来两岸当局力图施加影响的重要战场,其任何不寻常的偏向,无可避免地会对两岸关系发展带来重大的干扰。
总而言之,上述五项因素相互影响,彼此激荡,两岸政府若能理性地以互利共生的态度加以掌握,不偏激行事,那么,两岸关系在新世纪的前景,仍是不必悲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