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专题 > 台海评论 > “一国两制”全解读
香港与内地经济在过去五年中加速融合
2002-06-27 11:15:11
华夏经纬网
香港回归后,香港与内地的经济关系更加密切,香港的中介地位进一步加强,大陆成为香港经济发展与繁荣的重要依托。中国入世后,内地与香港正在建立“更紧密的经贸关系安排”,将加速香港与内地经济的融合。物流、金流与人流规模庞大香港回归后,香港与内地的物流、资金流动与人员往来更加密切,规模庞大。内地与香港贸易发展迅速,形成庞大的物流。据香港海关统计,内地与香港贸易额由1997年的780亿美元上升到2001年的1575亿美元,增长一倍多,香港是大陆最大的转口基地与第三大贸易伙伴,第二大出口市场。内地已是香港最大的港产品贸易出口(2001年第一次超过美国)、进口及转口对象。为应对中国入世后的新形势,大陆与香港正在规划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并获得突破性进展,大陆方面已原则同意给予部分以香港为原产地的货物零关税优惠,将会促进内地与香港贸易的进一步扩张。香港与大陆的相互投资不断增加,形成一股资本流动。 中国改革开放后,香港资本进入内地投资发展,很快在珠江三角洲与香港之间形成“前店后厂”式的经济分工发展体系,成为带动两地经济发展与香港经济转型的重要推动力。这一分工合作进而由珠江三角洲向内地大部分地区推动,合作范围与层次也不断提高,从而使香港与内地经济关系进一步密切。到香港回归前的1996年,香港对祖国大陆直接投资项目超过16万个,协议投资金额为2618亿美元,实际投资金额达993亿美元。1997年后,香港对大陆投资持续增加,目前,估计香港对大陆投资项目超过18万个,协议投资金额超过3500亿美元,实际投资总额超过1800亿美元,香港是大陆最大的境外投资地区。据香港媒体报道,据有关方面不完全统计,目前每年流入香港证券市场的资金在10亿至20亿美元之间,自80年代以来,估计内地流入香港的资本已达500亿美元。依香港经济年鉴统计,到1999年底,大陆对香港直接投资存量达8148亿港元(1045亿美元)。目前,大陆内地有2000多家企业在香港从事金融、贸易及服务等相关业务。两地人员相互往来增长最为迅速,形成规模庞大的人流。香港与内地之间经贸关系的繁荣与发展,必然伴随着人员往来的增加,即人员的大幅流动,从而形成一个巨大的旅游与消费市场,进而带动香港经济繁荣。内地与香港之间人员往来一直就很颇繁。但早期主要是探亲访友,现在则主要是商务往来与旅游人口的增加。目前,大陆现在是香港最大旅游客源地与旅游消费地。内地至香港旅游人数由1997年的230万人增加到2001年的445万人次,增长1倍多,占来港总人数比例由22%上升为32%。同时内地游客为香港带来的经济效益巨大,2001年达230亿港元。香港同胞更是大陆最大的旅游与商务往来客源,2000年,前往内地的香港居民首次突破5000万人次,2001年达5200万人次。香港仍扮演两岸中介角色香港回归后,并没有改变其作为海峡两岸的中介地位,而且还得到地一步加强。香港独有的国际金融中心、航运中心、贸易中心与信息中心地位,扮演台湾、香港与祖国大陆经济融合与一体化的中介角 色,因此有人称香港为“华人经济首都”。香港不但吸引全球的资本流入,更成为台湾与国际资本进入祖国大陆的通道,也成为祖国大陆筹措资金与进入国际市场的大门。所以香港不仅是内地经济国际化的前沿地与拓展 国际市场的窗口,也是中国经济区域化、一体化发展的桥梁。台湾银行业积极在香港设立办事处或分行,到目前已有10多家分行与办事处,目前仍有多家台湾银行正计划在香港设立新据点。这些香港的台资银行在促进海峡两岸金融 与经济合作方面扮演重要角色。台湾证券商也纷纷在香港设立分支机构,以解决台商所面临的资金调整度问题。到目前,京华、群益、宝来、金鼎、元大、建弘等台湾知名证券商已在香港设立据点。2002年6月,在香港已有12家证券分公司的台湾证券商京华山一证券集团大香港设立地区总部,重点开拓中华经济内的证券市场,计划在2002年内安排以大陆企业为主的10至15家企业在香港主板及创业板上市。香港的顺利回归与市民对祖国的高度认同度对两岸关系产生了良性影响。香港回归,使得香港经济脱离西方经济体系融入中国经济体系,不仅加快与内地经济一体化进程,也对台湾从经济上回归中国经济体系有重要的示范与推动作用。目前,香港与内地建立更紧密的经贸关系安排已开始推动,海峡两岸之间建立新的经济合作机制也在入世后成为新的趋势,这必将促进中国经济区内经济整合与相互关系的良性发展。香港——“中国的华尔街”香港回归后,大陆企业纷纷将香港作为海外上市与筹集资金的首选之地。90年代以来,具有中资背景的H股(经中国证监会审批获准在香港挂牌的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与红筹股(由中资企业直接控制或持股超过35%的上市公司)大香港资本市场挂牌集资超过2431亿港元,股份配售集资也有1033亿港元,目前这两大类股占港交易金额合计达1.65万亿港元(到2002年3月底),占香港股市总值的四成。香港投资推广署署长卢维思表示,香港是大陆企业最理想的海外融资市场,已为大陆企业筹集资金的重镇。今天的香港,被认为是“中国的华尔街”。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香港中资上市公司的红筹股逐渐成为香港股市的主力,扮演稳定股市的作用。香港恒生指数服务公司决定自1997年6月16日起以32家香港中资企业股价变动为基准,推出“恒生香港中资企业指数”,从而掀起一股“中国概念股指数”的风潮。随后,里昂证券公司也宣布,将推出反映中国概念股走势的“大中华指数”。该指数共选定60家成份股,包括大陆B股、新加坡股市、 台湾股市、香港筹股、中国概念股和H股。“怡富全球龙扬基金”以大中华经济圈内最具成长潜力的股票为投资标的,包括投资在台湾的中国概念股、于第三地上市的大陆台资企业(如旺旺、顶益等)、深耕大陆的香港集团股(如太古集团、和记黄埔)、与大陆关系深厚的香港红筹股(如中国远洋航运集团)以及投资在中 华经济区的全球性跨国企业,是一兼顾全球所有大中华经济圈相关的股票投资基金。内地与香港的金融逐渐接轨香港回归后,内地与香港的金融关系日益密切。1997年1月,深圳“金融联网”ATM网与香港“银通”ATM网对接,香港的“银通卡”可以直接在深圳消费用款;1998年1月,深港开通港币支票单向交换,香港出票人签发的港币支票可以在深圳流通使用。据估计,目前每天有4000万元的港币流入深圳,到今年5月底,深圳一方就处理港币金额350亿元。另外,香港成立的银行同业结算体系已与内地类似的系统衔接;汇丰银行的自动柜员网络已与上海和广州的中国工商银行网络联网。经国务院批准,2002年6月22日起,广东与香港之间正式开通港币支票双向联合结算业务,届时凡符合条件的香港、广东两地出票人签发的港币票据可在两岸流通使用,从而使粤港两地提出的货币支票到账时间由原来的7-14个工作日缩短为2个工作日。粤港港币支票双向流联合结算开通后,经批准的广东企业可以在现有的港币结算账户中选择一个由账户作为对港币签发支票的账户,由国家外汇管理局根据企业年进口量核定每月支票支出的限额,最高为600万元港币。未来香港与内地的金融联系将更紧密,结算更方便。另外,香港与内地正在讨论香港金融机构接受人民币问题,预示着香港与内地金融与通货的融和将得到进一步发展。(中国网 王建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