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beginrecord%> <%endrecord%>
政党轮替已经两年,陈水扁的大陆政策给予外界的印象似乎是毁誉参半。持正面肯定的看法是陈水扁的大陆政策进退有据,尊严维持,而且弹性运用得当。不认同他大陆政策者则是认为他政策方向未明,而且摇摆不定,根本是在制造对立的敌意。
其实,这些正反两面的看法都有他们的依据,而且基本上并没有太大事实的差距,因为陈水扁过去两年大陆政策的战略主轴正是“模糊企求”与“对立塑造”。所谓“模糊”就是让对岸摸不到政策底线,以便台北有更宽敞的进退空间。而所谓的“对立”,则是在两岸互动方面,尽量制造让北京有压制与破坏台湾的形象,使得台湾民众持续对北京怀有敌意,进而对阿扁寻求连任时转化有更强民意的支持。 寻求模糊空间的运作
由于解读他大陆政策的人,会从不同角度或价值切入,因此所得的结果就会有上述戏剧化那么强烈正反两面的评价。我们试以举几个例子来说明陈水扁几次重要大陆政策宣示时,他是如何一方面寻求模糊空间的运作,但另方面又是刻意的扩大台北尊严立场,以期挑起北京强烈回应。 首先,是陈水扁就职之初的5·20演讲,提出了著名的“四不一没有”的看法。对一个充满“台独理念”的“总统当选人”,又难免会受到其所属政党主张“台独”党纲的影响,提出这么多“排除对台湾不利”的保证,当然赢得外间的喝采。认为他不仅超越国民党时期所遗留的障碍,而且也似乎褪卸了他原本倾向“台独”的外衣。 其实,根据陈水扁大陆政策“模糊”与“对立”两大战略主轴的运用,真相恐怕并不是外间所得的那么有限的了解。我们试以“四不一没有”其中不会宣布台湾独立一事为例,可以发现阿扁大陆政策的考虑实际上有他更广泛层面的涵盖:一、阿扁先建立起对北京不主动挑衅的立场,希望藉此善意的表达来争取岛内民众以及美国的支持,若能因而获得北京相同态度的回应,那更是这项宣示最大的边际效益;二、宣示不会宣布“台湾独立”,并不代表民进党愿意走向统一。在两端之间,其实仍有许多灰色空间可以挥洒,其中之一便是台湾继续维持现状。对阿扁来说,这既没接受大陆统治,也符合台湾多数民意的胃口,而且有更宽敞的后退空间可以纵横;三、北京当然也会预想到阿扁如此模糊政策的寻求有其模略打算,因此它的回应当然不会有绝对的正面,而这正是事先已有的预判与期待。因为只有北京如此对待阿扁的“善意”才能让阿扁团队可从容导引台湾民众对大陆更加厌恶,进而对北京的敌视所缔创的两岸对立,有利于阿扁在2004年连任布局,因为一切两岸僵局均是“大陆的横蛮”所造成的说法将具有其说服力。 其次,我们再检视陈水扁最近有关“三通”的谈话,也是基于这样战略运作的考虑。再详细地说,台北会对“三通”或直航松口,当然是因为岛内产业界的压力太大。因此阿扁的盘算便是如能搁置“一个中国”原则的前提,双方进入官方谈判,藉此建立台湾的主体性与对等政治定位,这则是最理想的结果。 回避“一个中国”的原则
因此,这是为什么陈水扁在5月10日宣告“三通”一事可委由民间出面处理时,稍后“陆委会”则补充说必须由官方主导谈判的原因所在。因为对阿扁来说,它的政策放松与弹性均可在谈话中充分显现,外间对他自然有正面的评价。至于政策执行层次中加上“官方主导”这句话,对不甚了解内情的外界也容易以“涉及公权力”这样的解释交待。但是对大陆来说,如果协议由于涉及公权力要彼此官方层级来签署,但阿扁的一番“委由民间出面处理”又可回避“一个中国”原则,到时协议的签定反而导致是双方谈判的结果,得不偿失的一方反而是大陆。 但是,当阿扁追求的只是“善意”放尽,若能再凸显大陆专制横蛮的形象时,那则是整盘棋局的理想境界。这就是在本文一开头所说陈水扁的大陆政策维护其模糊底线,常有其正反两面不同的解读结果出现。 一味的制造更多的模糊空间,恐怕首当其冲的是两岸已经恶化的情势,对台北来说当然会弊多于利。若再将“两岸僵局”塑造成台湾民众对大陆的敌视,期以“两岸对立”来加强或凝聚对自己支持的民意,那么阿扁这样的盘算即便得逞,恐怕最大输家不是他的竞争对手,而是全体台湾2300万民众。 《联合早报》 |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