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专题 > 台海评论 > 中华文化与两岸关系论坛
令人心悦情怡的民歌探源
2001-07-05 09:51:55
华夏经纬网
6月26日下午,在“中华文化和两岸关系论坛”讨论会上,一位温文而雅的福建师范大学音乐系女教师略带闽南口音的发言,吸引了全场数百名学者听众。她首先声明自己没有对历史政治的宏篇大论,只有乡土妇道人家对闽台民间俚俗歌谣音乐的实录和介绍。然而,随着这位蓝雪霏女士一面宣讲自己的论文(《台湾“褒歌”的系属及其来源》和《关于“一只鸟仔”发源地》),一面驾轻就熟地穿插唱出一段段质朴流畅的闽南漳州或安溪、台湾嘉义或台北的“褒歌”或“标歌”,人们无不心悦情怡地进入了闽南—台湾民间歌谣的淳厚优美的音乐境界,无不为蓝女士的勤恳深入的采风治学精神和声情并茂的美的追求所折服。笔者听其口音判测蓝女士为漳州人士,会间休息时即拜访求教于蓝女士。果然,蓝老师自述她原是漳州市“知青”,下乡时就对闽南乡间歌谣音乐很感兴趣,又做过多年群众艺术工作,积累了民间音乐采风的不少素材,为研究闽台民歌源流打下基础。她在厦大音乐系攻读硕士研究生时(80年代),撰写了《台湾福佬系民歌与闽南民歌的比较研究》,引起了省内外民族音乐界的广泛关注。随后,她在福建省群众艺术馆专门从事了一段有关研究工作,并于90年代初经推荐考上中央音乐学院博士研究生,她的研究工作得以在高层次学术水平上展开。几年前,蓝女士专赴台湾参加有关论题学术讨论会,她的论文《关于“一只鸟仔”的发源地》受到了岛内民间音乐研究专家们的热烈欢迎和高度评价,使她获得了莫大的动力。其后,这篇论文在台湾的《民俗曲艺》、《台湾源流》等刊物上反复发表。遗憾的是,迄今为止她就只到岛内这么一次,而且那一次一共只有四天时间,除了三天开会,只剩下一天给在台湾南部故去的叔父婶母扫墓烧纸,她根本无暇就地深入采风。现在她的论著里引用的台湾民歌素材,都是她多年来顺藤摸瓜,采访了多位台胞老人考证出来的。正在我访谈蓝老师时,主持下午会议的台北学者徐宗懋先生(台湾文史工作室负责人)走过来热情地向蓝老师打招呼,他表示蓝女士的发言是他数年来听到的最清新动人、相信也是最有艺术和学术价值的发言。我们不约而同地建议蓝女士,应将她的研究成果制成电子产品,借两岸文化市场广为传播,让两岸民众在同根同源的优美薰陶中携手共建美好生活。(张国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