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专题 > 台海评论 > 中华文化与两岸关系论坛
林劲:浅析“文化台独”的实质及影响
2001-07-04 11:21:49
华夏经纬网
一、“文化台独”的内涵及本质“文化”概念的定义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与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台独”中的“文化”概念应是狭义的,即指教育、语言、文学艺术、习俗、宗教信仰、传统等。“文化台独”起码包括两个层面的涵义:l、海内外分裂势力在文化领域的“台独”主张,是其政治纲领及政治主张的重要组成部分,指导其相关的活动,为实现其总体政治目标服务的。2、台湾执政当局利用其统治地位,在文化领域推行为分裂主义路线服务的政策,贯彻其政治理念。文化领域的“台独”主张与在文化领域推行为分裂主义路线服务的政策分属于社会上层建筑体系的不同方面,前者属于思想上层建筑范畴,后者已溶入政治制度,属于政治上层建筑范畴,二者相互作用,互为因果。文化领域的“台独”主张及相关政策实质上是政治领域的“台独”主张及相关政策在文化领域的反映,前者是为后者服务,通过舆论宣传、文化教育等引导社会、引导民众去维护和支持“台独”的政治理念、路线和政策。因此,“文化台独”虽然表现在文化上,但却是一个严重的政治问题。以往,由于两岸长期的意识形态及社会制度的对立与斗争,台湾许多政界、学界人士(包括不同的省籍、族群)虽然表示不能认同政治的中国,理由是在国际社会代表中国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但却能认同历史的、文化的中国。换而言之,他们在历史、文化方面认问中国,在政治、法律方面无法认同中国。以至于把“一个中国”定义为历史、地理、文化的概念,而不承认其政治、法律的内涵。“文化台独”本质上正是从历史、文化领域的“去中国化”,企图割裂台湾与中国的文化联系,反对和清除对中国的历史、文化的认同,在“一个中国”概念中进一步去除文化、历史的涵义,为政治上、法律上的分裂主义奠定基础。从理论上看,文化领域的“台独”主张的宣传将在一定程度直接影响和冲击台湾社会对中国的文化认问,而文化认同是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基础,进而影响和冲击台湾社会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台湾执政当局在文化领域推行为其分裂主义路线服务的政策,灌输其意识形态,贯彻其意志。毫无疑义,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形态就是该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及意识形态,用政权力量通过文化教育和大众传媒等机制,以意识形态的灌输和舆论宣传的导向在文化、历史方面“去中国化”,这将使台湾社会在政治文化层面的“国家认同”发生实质性变化,这种影响对于青少年尤为严重。然而,文化这一社会历史发展传承下来的行为模式的集合体,通过人们长期检验的总体发展得以维系,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文化作为社会意识和上层建筑是一定社会存在和经济基础的反映,社会意识形式有其相对独立性。所以,文化认同一旦形成,将难以改变,就具有一定的反作用力。正因如此,尽管经过长达50年的日本殖民统治和“皇民化”教育,但是中国传统文化在战后台湾仍然拥有巨大的影响力与凝聚力。以往海内外分裂势力有关文化领域“台独”主张的宣扬和“台独”路线的推行不可避免地面临强大的客观制约和现实障碍。从实际运作上看,不论是文化领域的“台独”主张的宣传鼓动,还是在文化领域推行为分裂主义路线服务的政策,在现阶段都将面临着比之于政治上推行分裂主义路线更为强大的阻力,同时势必进一步加剧台湾政坛、社会的省籍和族群矛盾,引发政坛纷争,对台湾社会的危害显而易见,也是客观存在的,但有相当的局限性,极少数人推行“文化台独”的图谋终将无法得逞。二、海内外分裂势力在文化领域的“台独”主张及活动1、50—70年代海外“台独”势力涉及文化领域“台独”主张的“台湾民族”论调的宣传(因为民族理论必须用地域、经济、文化等方面因素来加以论证)。由于在理论上、逻辑上、历史事实上无法逃脱的荒谬与错误,使之难以持续,逐渐为企图超越血缘、文化、民族等困素,归结于命运、利益、前途因素的“台湾国民主义”、“台湾命运共同体”的宣传所取代。2、80年代以后海内外“台独”势力在台湾政治环境发生剧变的形势下注重台湾历史、文化的宣扬,强调台湾历史、文化及社会的特殊性,鼓吹确立所谓的台湾历史、文化的“主体性”。企图利用台湾社会及民众对国民党长期压制台湾历史、文化的研究与教育的反抗心理,进而强调台湾人的“国民意识”,仇视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不但否认“台湾有自己的文化,中国文化是台湾文化的一部分,犹如美国文化、日本文化也是台湾文化的一部分”。3、民进党在文化领域的“台独”主张,具有代表性的是民进党中央党部1994年印发的《台湾文化年历》中将党纲中“基本纲领”条目列入,并作简短的阐释,在第五条“创新进步的教育文化”之下写道“为了扭转国民党四十年在台湾施行的党化教育与大中国洗脑,民进党主张一个创新进步加教育文化,让台湾人寻回自己的母语,找回自己的历史与文化,建立一个以台湾为中心,以台湾为骄傲的文化”。4、建国党在1997年湄洲妈祖全身巡台过程中将两岸妈祖信仰的关系及信众交流泛政治化,企图割断两岸妈祖信仰的“神缘”,捏造“台独妈祖”,为其政治路线服务,并进行了极为拙劣而淋漓尽致的表演。三、台湾执政当局近年来在文化领域推行为分裂主义路线服务的政策(一)语言方面:l、强力推行台湾方言的教学。1994年李登辉与日本右翼作家司马辽太郎对谈中极端地强调台湾乡土教育和方言普及,把中国文化与台湾文化对立起来,恶意贬低中国文化。近年来台湾当局刻意在文化上制造台湾与中国大陆的差异与区分,表现在语言文字上推行所谓“乡土教育”,规定中小学生必须在闽南语、客家语、原住民语中选修一种,以此弱化普通话在台湾的地位。中小学经常举行“台语演讲比赛”、“台语辩论”、“台语电影欣赏”,官方还举办“台湾语言国际研讨会”。2、以“通用拼音法”代替“汉语拼音法”。2000年10月台湾当局有关部门通过所谓符合台语习惯和乡土语言具有更高相容性的“通用拼音法”,推翻1999年7月采用“汉语拼音法”的方案,遭到各界的强烈反对。作为语言学习及交流的工具,台湾当局某些人将统独意识形态涉入其中,企图塑造一套有别于中国汉语文化系统的“台湾拼音方案”。(二)在历史教育方面l、《认识台湾》教科书的出版及使用。1997年2月,由台湾“国立编译馆”组织编写出版一套《认识台湾》的初中教材,这套打着“本土化教育”旗号的教材分为历史篇、地理篇、社会篇。让台湾青少年认识自己的家乡,了解自己的历史和周围的生存环境,增进爱乡爱上的情感,原本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无可厚非的。但是,这套教材歪曲历史与现实,本质上是“去中国化”和鼓吹“亲日情结”,以所谓“学术研究”、“中性描述”为幌子,笼罩着台湾当局“政治干扰”的阴影。这套教材任意篡改历史,妄图割断大陆与台湾的血脉联系;在刻意疏远、贬损中国的同时,对日本却表现出异乎寻常的热情,甚罕歌颂日本的殖民统治。这套教材的出笼在岛内引起轩然大波,受到各界人士的强烈抨击,同时也得到了一些“台独”人士的赞赏和认同。2.《台湾论》一书风波在台造成的影响。2001年2月初,日本右翼漫画家小林善纪的《台湾论一新傲骨精神》中文版在台湾公开出版,该书以“帮你认识真实的台湾”为幌子,通篇渗透着日本极右翼势力与在台势力沆瀣一气,贩卖反动的台湾史观。一方面强调日本对台湾的影响以及台湾对“日本精神”的继承,以区别于传统的中华文化;另一方面则是企图从文化上切断台湾与中国的联系,以形成全岛一致的“民族认同”。《台湾论》以老少咸宜的漫画形式向台湾民众宣传歪曲的历史和反动的观点,误导社会对台湾问题的认识,特别是通过许多台湾名人之日描述历史事件,更具有欺骗性和蒙蔽性。从《台湾论》在台湾正式出版并获得某些人的认同,某些媒体为此鸣锣开道,极端“台独”分子金美龄专程返台大肆喧闹,而后陈水扁公然为金美龄辩护,“三·一八”世台会在台北大游行,以至金美龄、许文龙在“5·20”被续聘为“国策顾问”、“总统府资政”,这一系列事件所造成的影响及反应,不容忽视。综而观之,不管是文化领域“台独”主张的宣扬,还是在文化领域推行为分裂主义路线服务的政策,从各个方面相关因素的总体考察及评估,影响最大且危害最烈的是在历史教育方面的“去中国化”,歪曲台湾历史,贬损中国历史,割裂台湾与中国的历史联系,宣扬亲日情结。而这一切以“国家教科书”的形式进入中小学。“亡人之国先亡其史”,台湾执政当局以政权力量将反动的台湾史观通过文化教育强制灌输给台湾青少年,其影响之广泛,危害之深远,必须给予充分的评估、高度的重视及有利的遏制。(作者系厦门大学台湾研究所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