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专题 > 台海评论 > 中华文化与两岸关系论坛
张崇根:简评“台湾民族”论
2001-07-04 11:36:17
华夏经纬网
台湾分裂势力在其活动中,对台湾人民的民族属性大做文章。他们不仅想从历史、语言、文化等方面,制造与祖国大陆截然不同的“台湾民贫”特性,“乃至于试图证明‘台湾民族’在生物学的意义上异于中国人’(2000年7月1日《联合报》载丁学良文),拒绝承认台湾人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这样的“台湾民族”论,是为“台独”分裂路线服务的。按照民族学原理,民族是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形成的具有共同地域、共同经济、共同语言、共同文化和民族意识的稳定的共同体。民族一经形成,就有了自身的特点。这种特点是随民族的形成过程自然产生的,并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但其核心结构的本质特征是不会改变的。汉民族就是如此。(一)关于语言、文字。汉族语言虽然分为北方、吴、湘、赣、粤、闽北、闽南(有学者主张合二为一)、客家八大方言,但以普通话(台湾称为“国语”)为代表。台湾大学竺家宁教授说:“国语是各种方言的汉族人在长久交往的过程中,基于沟通的需要而自然产生的,它是全民共同熔铸出来的语言。”“所以国语是民族共同语”(1990年6月出版《国文天地》)。有人说,台湾民众使用“台语”、“客语”、“国语”和“原住民语”四种语言。“台语”是什么?就是海峡两岸一部分汉族人说的闽南话。厦门大学台湾研究所陈孔立先生对我说,有初次到厦门大学访问的台湾学者和人士在一起说“台语”,以为别人听不懂,没想到厦门大学的学者说起闽南话,他们一听,才知道没什么两样。怎么能说台湾存在一种不同于福建闽南语的“台语”呢?至于把普通话中的脸、他、太阳、开水和垃圾读作面、伊、日头、滚水和“勒色(LeSe)”,吴方言中的读音也是如此。再说“国语”,是不是就是普通话或“国语”呢?回答是肯定的。1999年,我到台湾作了一个月的学术访问。无论是台北,还是南投仁爱乡小镇、屏东三地门乡、台东长滨乡,所到之处,都是两岸一样的方块汉字,一样可以交流的汉语,感到十分亲切。要说差别,就是祖国大陆使用简体汉字,台湾使用繁体汉字。但是,祖国大陆在古籍整理时,基本使用繁体字。我的一本《临海水土志》辑佚书,就用繁简两种汉字出版。“客语”就是客家话。可见,所谓的“台语”、“客语”、“华语”,就是语言学分类中汉语的闽南方言、客家方言和以北方方言为基础的普通语(“国语”),并不是什么新发现。(二)台湾人的内涵。有人指责连雅堂(名横)先生在《台湾语典》中,把台湾人牵强附会成汉民族。有的把台湾人说成是由闽南人、客家人、外省人和原住民“四个族群”组成。近来,有位教授又把“四个族群”中的“外省人”改为“新住民”(2001年4月30日《自立晚报》)。连横说台湾人是汉民族,就象他在《台湾通史》中说“台湾之人,中国之人,而又闽、粤之族世”一样,肯定台湾人是中国人完全正确,但说台湾人都是汉族,或“闽、粤之族”,是不全面不准确的。台湾人口中,有汉族(包括闽南人、客家人),也有少数民族。而在少数民族中,有世世代代居住在台湾的少数民族,也有后来迁入的回族、蒙古族、藏族、满族、佤族、拉祜族等少数民族。至于“外省人”,按籍贯论,可以覆盖祖国大陆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依民族论,有汉族,也有不同的少数民族。如果不是为了达到某种政治目的,依民族学的标准,“外省人”或“新住民”是不成其为一个“族群”的。简言之,台湾人由是汉族和各个少数民族构成的。由于方言的差别,汉族内部又有闽南人、客家人的区分。至于说到体质特征方面,据台湾马偕医院血液研究专家林妈利医师对人类白血球抗原(HLA)分析,发现台湾人最常见的HLA属于中国大陆东南沿海的越族基因。(2001年4月29日《联合报》)。这一研究成果是符合汉族形成和发展规律的。汉族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以华夏族为主体,融合了包括百越在内的许多古代民族成分,形成于秦汉之际。之后,又以其包容性,兼收并蓄,越发壮大。时至今日,已成为拥有近12亿人口的民族。正因为加入汉族的成分众多,才出现不同地域群的差别。这种现象反映在台湾本岛汉族人口构成上,就有了以方言为主要标志的闽南人、客家人等区域群体的差别。HLA检测对比,更进一步证明居住在台湾地区的闽南人、客家人,都是汉族的一部分。再如,76位台湾同胞通过慈济骨髓捐献中心向祖国大陆的血液病患者捐赠骨髓,为受赠者带来了生机。当问及李政道博士,在几万乃至数十万分之一的概率中,为什么大陆患者大都能在台湾寻找到相同的骨髓配型时,他说:“因为同是华夏儿女的缘故!……论从人类学、遗传学的观点来看,两岸同胞毋庸置疑是同源、同种,所以,才能获得如此高的配型几率!”( 2001年4月24日《人民日报》)由此可见,台湾人这一概称,就如同说广东人、福建人、江苏人一样普通,只是某个区域内的居民的统称,并没有特定的民族含义。在这一区域(省份)内的人口,又可以分属不同的民族(汉族或某一少数民族)。总之,台湾人是中国人、中华民族的一部分。由此可见,“台湾民族”论是“台独”分裂势力制造出来的没有任何民族学分类标准依据的虚幻理论,是反科学的。民族文化认同是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基础。如果切断民族成员之间的文化脐带,就失去了民族认同的客观基础,进而造成民族和国家分裂。“台独”分裂势力臆造出来的“台湾民族”论,不是一个民族理论问题,不是一个文化问题,而是利用文化做政治文章,其要害是制造民族分裂,把台湾人与中国人割裂开来、对立起来,破坏两岸关系,抗拒中国统一。“台湾民族”论这一分裂主张,对台湾同胞、文化、社会,对两岸关系发展与祖国和平统一,造成的危害是严重的,也是显而易见的;其一,“台湾民族”论造成汉族内部不同民系间民众的对立。2001年5月4日,台“立法院”三读通过“行政院客家委员会组织条例”,把本属于汉族内部的客家民系,与蒙古族、藏族和“原住民”并列,成了少数民族,人为地分割了汉民族。台湾当局推行“通用拼音”,读法矛盾百出,被台湾民间母语人士批评为“更加深了各族群语言隔阂”。鼓吹“台湾民族”论,有意将台湾不同省籍居民的关系变成不同民族之间的关系、甚至是敌对的、仇恨的关系,加剧了台湾的省籍矛盾,破坏了台湾社会的安定,损害了台湾同胞的利益。鼓吹“台湾民族”论的政治人物还把从台湾移居海外的华侨改称为“台侨”、美籍华人改称为“台美人”。这一分裂海外华侨华人的行径,已遭到台湾同胞和热爱祖国的侨胞的批评和抵制。其二,中华文化是维系两岸中国人的精神纽带和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根基。民族文化认同以至民族认同是要通过一系列构成民族特点的文化要素,如语言、文字、风俗、民间文学和宗教信仰等表现出来。“台湾民族”论名不顾事实,把“唐山过台湾”的历史丢到脑后,硬说在台湾的福佬人(河洛人)与福建的闽南人不同族、“台语”与闽南语是两回事,甚至歌仔戏、妈祖信仰也与祖国大陆相区别,台湾史应独立于中国史之外,等等,还要用以此教育中小学生,影响青少年一代,是要割断两岸同胞的文化联系,抹灭台湾同胞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乃至于民族认同,培植“台独”的社会思想基础。这样做,必然破坏两岸关系顺利发展;长此发展下去,将使两岸和平统一更为困难。台湾当局的某些人纵容“台湾民族”论、支持“文化台独”分裂活动,将使这一危害性、危险性更为严重。(海峡两岸关系研究中心驻会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