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  密码
  用户名  密码
安徽 | 重庆 | 贵州 | 海南 | 湖北 | 湖南 | 江苏 | 江西 | 天津 | 黑 龙 江 |
宁夏 | 青海 | 山东 | 山西 | 陕西 | 四川 | 新疆 | 浙江 | 辽宁 | 新疆兵团 |
网站导航
香港镜像
繁体简体
当前位置: > 专题 > 台海评论 > 中华文化与两岸关系论坛

陈孔立:台湾“去中国化”的文化动向


2001-07-04 12:30:07         华夏经纬网
当前台湾社会上出现一股从文化上“去中国化”的思潮和动向,力图削弱甚至消除中国文化对台湾的影响。去年,陈水扁上台,更加积极地推动“去中国化”,现在已经普遍涉及各个文化领域,事态相当严重。本文通过对“去中国化”的“理论”和实践的考察,揭示其分裂主义的政治目的,希望能够引起两岸学术界的重视和讨论。“去中国化”的“理论”在早期“台独”运动的“理论”中,就有所谓“台湾民族论”,企图把台湾说成是一个民族,而与中国区分开来。其主要论点是:台湾人不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已经形成一个独立的民族,台湾人不是中国人;台湾人和中国人在社会上、意识上已经成为两个不同的民族:台湾人是海洋性民族,中国人是大陆性民族;台湾文化与大陆文化已经有很大的不同;由于台湾住民的共同利益,使他们形成了“台湾民族主义”。在台湾分裂主义分子“去中国化”的“理论”和实践中仍然起着指导作用。关于“去中国化”,至今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根据一些“台独理论家”的叙述,大体上可以概括如下:以“台湾民族主义”或“台湾命运共同体”作为台湾“国民主义”的理论基础。从文化上说,台湾拥有自己的独特的文化,即开放的进步的海洋文化,中国文化只是台湾文化的一个部分,台湾文化不同于中国文化;文化认同会被大陆利用成为文化霸权,所以台湾必须“去中国化”。民进党明确提出了其文化政策的政治目的;“民主进步党认为应寻求具有健康内涵之现代国民意识,建立一个多元融合与平等的社会,以建立一个新的现代化国家,这是民主进步党之族群与文化政策主张的基本原则”。“台独”作家李乔更明自指出:“何以要从又化层而来主张‘台独’呢?简言之,因`为这才是‘台独论’的根本。这样的‘台独论’才有效,这样的‘台独论’才能使‘台湾真正独立’,亦即‘台独有意义”,这说明了在文化上“去中国化”的‘台独”本质。“去中国化”的“理论”主要有以下几个要点:1,主张台湾文化是多元的,中国文化只是台湾文化的~部分。这种“理论”认为“台湾文化的要素是多元的”,它“揉合了荷兰文化、日本文化、原住民文化、汉文化、西洋文化,中国文化是台湾文化的一部分。”这些说法是把不同文化等同地并列起来,貌似客观、公正,其目的显然是有意不分主次,企图削弱主体文化的地位。他们居然把中国文化摆在和于荷兰文化、日本文化同等的地位,这完全脱离了台湾的历史和现实,只要问一下:今日台湾社会是主要使用荷兰、日本的语言文字,还是中国的语言文字,这种有意贬低中国文化的企图就昭然若揭了。至于原住民文化,那也是中国文化中的少数民族文化,或中国文化中的一个分支,你能说它不是中国文化而是外国文化吗?这种“理论”还认为“台湾文化是在台湾产生的文化,是台湾人共享的文化。”“台湾本文化是属于所有台湾人的文化”。谢长廷明确指出:“台湾在日本强调法治之下己经愈来愈不像中国人了。”上述主张的目的显然是要说明台湾文化与中国文化不同,台湾人应当认同台湾本土文化,而不要认同中国文化。为了不认同中国文化,就说台湾“愈来愈不像中国人”,那么是不是意味着愈来愈像日本人了?他们没有明说。台湾文化仍然是中国文化的一个分支。余英时认为“台湾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新枝”,这种说法抬高了台湾文化的地位,而谢长廷却感到不满,他反对“台湾文化被当作中国文化的支流,当成地方文化贬低来看。”他认为要以台湾为主体,“台湾文化本身当然是主体”。在中国文化的体系中,台湾文化不是分支,不是地方文化,还能是什么?这种关起门来自认为是“主体”的说法,显然是不顾历史和现实,不顾台湾与中国文化的密切关系,任意割断文化脐带,它只能是一种政治口号,要想作为“理论”,在学术上是站不住脚的。2,主张台湾文化与中国文化不同,台湾是海洋文化,中国是大陆文化。这种“理论”强调台湾与中国文化的不同,彭明敏认为“近百年来台湾脱离中国,政经社会文化制度已完全不同于中国。”李乔则提出:“在台湾,事实上已具备有别于中国文化、有主体性的台湾文化或台湾新文化。”他们把台湾文化说成是海洋文化,以此与中国文化相区隔。谢长廷指出;“台湾这五十年来的统治者是大陆文化,而被统治者是海洋文化,大陆文化是保守、僵化的,比较不会变动,但台湾民间的海洋文化是冒险的、模仿的、比较求新求变。”他喊出了“海洋文化的新兴国家”的口号,表明了这种主张的政治目的。台湾文化与中国文化有共同性也有特殊性,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这是不足为奇的。这种差异和中国文化内部齐鲁文化与巴蜀文化的差异相似,这是中国文化统一性和多样性的表现。于是,台湾有些政治人物和学者权力寻求台湾文化与中国文化的本质差别,他们找到了“海洋文化”,似乎找到了理论依据。关于“海洋文化”问题,我曾经在<台湾历史与两岸关系>一书做过仔细分析,这里指出的是,“海洋文化”是不是台湾特有的属性,台湾学者已经有过不少研究,请看以下论述:陈昭南:“中国不只是一个大陆国家,也是一个海洋国家。”“今日台湾乃是中国向海洋发展所造成的历史事实。”李亦园:中国海洋发展史“如从地理区域的观点而言,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其一是作为海外发展基地的沿海地区,其次是沿海的岛屿,包括台湾与海南岛,再次是非本地的海外地区。”余英时:海洋中国“是从中国文化的长期演进中孕育出来的”,所谓“海洋中国”,包括东南沿海地区以及向海岛海外发展,郑之龙、郑成功的政权“象征了现代海洋中国的开始”,而台湾“真正成为海洋中国的尖端则是最近四十多年的事”。陈芳明:台湾“一方面背向古老的亚细亚大陆,一方面又朝向浩瀚奔放的太平洋”,因而“不能不带有大陆性的保守与海洋性的开放之双重性格”。许信良:“海洋与大陆的依违游移,就成为台湾历史的一出主要戏码”,“它(台湾)既不完全属于海洋,又不完全属于大陆”。林满红:“将台湾的历史根源窄化为海洋文明实不完整。中国文明是台湾的资产,也是与大陆合作的重要基础。”我想不需要重申自己的观点了,如果“台湾海洋文化论”想要成为理论,至少必须对上述学者的观点做出有力的反驳,可是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3,认为中国文化是落后的,必须加以“淘汰”或“彻底抛弃”。李登辉曾经公然侮辱中国文化,他说,中国几千年来都是“骗过骗去”。谢长廷则要把台湾文化与中国文化分出高低,他指出,从文化角度观察, 1947年“二二八事件”的原因是“文化较低的族群要来统治文化较高的族群”,是“大陆来台的比较野蛮、低落的国民党政权要想控制文化水平较高的台湾人民”。在民进党文化政策白皮书中写道;“过去的‘中华民族—中国人’的民族主义因为违背了多元融合的理念,并且有助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台湾的主权要求”,“必须逐渐彻底抛弃。”他们的政治目的是要反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台湾的主权要求”,“白皮书”还进一步指出;“当前台湾民族主义在最高层次是对中华民族、中国人在及相关的中国政府的反抗。”这说明他们不仅在政治上而且文化上开展反对中国人、中国政府、中华民族的抗争,当作“最高层次”的任务。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它的影响扩散到东亚各国,它是不可能轻易地被否定的,更不可能被“骗来骗去”之类无知的诅咒所骂倒的。当然,文化是一个不断创造的过程,任何文化概莫能外。中国文化需要再造,但不能抛弃、消灭。4,主张不认同中国文化,而极力鼓吹认同台湾文化。他们为了“去中国化”,以为只要主观上闭着眼睛“不认同”,再加上行政手段的干预,就可以在台湾社会中抹掉“中国文化”的影响。可是,实践证明台湾的文化无法与中国文化分开,所以有人主张“文化上认同,政治上不认同”。彭明敏指出;“一个人可以为汉族和文化遗产感觉自傲。但同时仍希望在政治上和法律上,与中国脱离关系”,他又说:“我们可以对汉族文化感到骄傲,但这与国家认同是不同的。台湾现在挥之不去的大中国情结,实在是‘文化种族认同’与‘政治法律认同’完全混淆的结果。”后来他们发现“文化认同”对“去中国化”不利,于是郑钦仁主张:“现在我们不需要再讲‘文化中国’,就以‘华人的文化’来说就够了。”他们担心台湾一般民众“难把台湾文化与中国文化分开”,所以极力鼓吹要“建立 台湾文化的主体地位”。由此可见,他们之所以不肯认同中国文化,强调台湾文化的认同,并不是因为台湾民众不认同中国文化,实际上很多人都认为不能不认同中国文化,只好肯定了“文化认同”,也不是因为台湾民众只愿意认同台湾的乡土文化,人们发现台湾的乡土文化脱离不开中国文化,甚至是“愈乡土愈中国”。他们之所以害怕文化认同,是担心对中国的文化认同导致对中国的国家认同,他们鼓吹认同台湾文化也是为了它的政治目的:从对台湾的文化认同导致对台湾的“国家认同”。从以上主张“台独”的学者和民进党的文件所提出的“理论”中,也不难看出从文化上“去中国化”的分裂主义的政治目的。“去中国化”的实践现在,上述“去中国化”的理论已经化为实践活动,并对实践起着指导作用。应当指出,从许多具体实践中,并不一定能够看清它的政治目的,尤其是不少参与者并不一定具有政治目的,某些活动往往包含着一定的合理成份,这样就不容易辨明是非了。为了说明这些实践的政治目的,我们不得不费些功夫寻找证据,以下针对“去中国化”文化动向的一些具体事例进行具体的分析。l,台语教学与通用拼音国民党统治台湾初期,极力推行“国语”,这本来对于不同族群的人们进行交流和传播中国文化是有帮助的,可是,当局采用的是强制的手段,在学校里不讲“国语”就罚钱、罚站,李登辉说:“我儿子的时代,在学校如果说了台语,则就像日据时代说了台语一样,会被处罚的”。同时,广播电台的“台语”节目也要限时段、跟时量。有人认为这就在社会上造成了“国语优秀,台语低劣”的印象。初期能够熟练掌握“国语”的多是外省人,本省人则需要一个学习的过程,一下子还不能适应,在工作上、就业上发生一些问题。于上,一些本省人把外省人看成“支配者”,而自己则是“被支配者”,他们指出“被把支配者被遭出公家机关,教育文化都掌握在支配者手中”。他们认为用统一的“国语”强迫教育台湾民众,是要“消灭方言”,“从根本上切断青少年与母土表情达意的能力”。经过几十年的过程,现在有不少台湾本省人的子弟已经不会说本地话了。在这种情况下,有人提出进行“台语教学”这本来是一个合理的要求。这种请况与中国大陆形成鲜明的对比,大陆也推广普通话,但从来没有采用强制的手段,从来没有轻视或限制地方方言,香港、澳门也一样。各地方言照常流行,即使不少年青人不会说当地方言,人们也不会当作一件严重的事情。台湾人民要求讲本地话,要求自己的子弟学会乡土语言,完全是合理的,谁也无权反对。问题是有些人把这个问题“政治化”了。民进党认为,“国语运动的推行、禁止或歧视使用台湾的语言”,是国民党当局“把特定的中国的形象强加在台湾人身上”的一种手段。他们还把讲“国语”提高到压迫与被压迫的角度来看待,他们说:“‘国语’一直占有主流的支配地位,并有政府命令的保障,“‘国语’的支配力量其实反映了中国在台湾的优先地位,代表了支配者与被支配者、压迫者与被压迫者的关系”。他们歌颂极端的“台湾人本质主义倾向”,在这种倾向下,“和台湾相关的文化符号则被赋予神圣的位置。闽南语,或通称台语,被当成是认同台湾土地或人民的标准,不会说闽南语被当成不认同台湾,或者轻忽台湾。”有人主张,“未来的国语与官方语言应当重新拟定”,还有人要推行“台语文字化”,主张用“台语”写作。民进党人中有一部分人极力避免讲“国语”,他们在许多公共场合有意地只讲“台语”,因为这是他们政治活动的组成部分。他们主张必须废除所有关于“国语”的规定,各族保存与发展自己的语言。在民进党的白皮书中,他们公然把“保护并且推崇母语”作为对中国人、中华民族“以及相关的中国政府”进行“反抗”的“民族主义”的一种表现。由此可见,强力推行“台语教学”绝对不是单纯的语言问题、文化问题,其真正的政治目的还在于“去中国化”。至于要使用“汉语拼音”还是“通用拼音”,本来也没有什么问题。语言是人类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本身没有阶级性,作为掌握语言的工具的各种拼音法,更是工具的工具,其本身当然不具有政治性。不能说用“汉语拼音”就是主张统一,用“通用拼音”就是主张独立。问题在于台湾当局早在1999年就已经决定采用汉语拼音为中文译音方案,而新当局却要把它改为通用拼音,动机是什么呢?有人一语道破了它的政治意图:“主要考量是怕台湾被视为中共的一省”,民进党人提出“要国际化不必然要通过大陆”,原来是因为大陆用了汉语拼音。有人指出这种做法“名为尊重本土文化而兼具反共意识,实为‘台独’意识作祟。”2,《认识台湾》教科书祖国大陆一向教育人民要热爱自己的家乡、热爱自己的祖国,各地都编写了乡土教材,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台湾在国民党统治下,各级教育基本上不涉及乡土的内容。有人站在“台湾主体性”的立场,指控前台湾当局的缺失;“完全没有教育我们的儿童、青少年去认识本土的历史。地理、社会、民俗、语言、艺术等等,导致我们的年轻人并不认识我们自身的文化”。“台湾史被放在中国史脉络中讲授,只讲一点点,又多强调台湾与中国的历史关联,特别是当权者如何发现、开拓、经营、治理台湾,完全不是以台湾为主体来展开叙述,教科书里的历史是人民不在的历史”。“历史系少有台湾史课程,中文系没有台湾文学课程,哲学系也没有研究台湾的思想家”。在当局的控制下,“二二八事件”的研究,甚至台湾历史的研究都成为禁区。随着本土化的发展,人们提出了解台湾的历史的要求,这本来是正当的。问题在于在编写《认识台湾》教科书的过程中,受到李登辉当局以及分裂主义势力的政治干预。李登辉提出;“我要国民小学教育里多加些台湾历史、台湾地理,以及自己等课程”,在他的影响下,“台湾意识”“台湾精神”“台湾生命共同体”等等“脱中国化意识‘,以及是“台湾的台湾”、不是“中国的台湾”之类的思想,在编写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主持人之一的杜正胜提出所谓“同心圆概念”,主张以台湾为主轴,结果教材中极力鼓吹“我们都是台湾人”,宣扬所谓“台湾魂”“台湾精神”,把“中国人”“中华民族”“中华文化”这样的名词都删去了。<历史篇>的主持人希望能够排除“政治干预”,主张“客观中立”,参加编写的部分学者也能坚持尊重史实、客观公正的立场,但结果还是不能不受到政治的干预。对《认识台湾》的具体意见,我们已经出版过《认识台湾教科书评析》一书,这里不再重复。现在我们要着重看看民进党的态度。民进党在国民党执政时主张“彻底检讨现在国民教育内容中有关的‘大中国’思想,调整关于中国历史与地理的内容教材,代之以与台湾本土相关的内容材料,了解台湾本身族群的历史、社会以及生态起源和发展,使对台湾的认识成为公民身份的重要一部分”。在编写《认识台湾》教科书的过程中,民进党还没有执政,他们不是编写教科书的主导者,但他们主张以“台湾立场”看台湾,以台湾观点看台湾历史,主张放弃“大中国观点”。他们曾经提出“教科书不能由官方制定”。他们对《认识台湾》教科书虽不满意但可接受。因为这些教科书基本上符合民进党“去中国化”的要求。所以,民进党上台以后,便把这些教科书加以使用。3,本土文学论各地都有当地的文学,或称乡土文学,这在台湾已经有过专门的讨论和争论。研究台湾文学当然是需要的,大陆有一批学者也参与了台湾文学的研究。可是,近二十年来,在台湾的文学思潮中出现了“脱中国化”的倾向。例如,宋泽莱指出:“台湾文学不是中国文学,台湾文学自古就自成系统。”彭瑞金主张:“没有独立自尊的台湾文化,就没有所谓台湾人。台湾文化应该从‘中国人意识’的纠缠中走出来。”林双不则明确地表示提倡台湾文学是为了建立“新而独立的国家”,他说;“我们希望在我们自己台湾人本身,我们必须彻底觉醒争取自己的权利,掌握自己的命运,建立新而独立的国家。这就是为什么要提倡创造一种‘新而独立’的台湾文学的最主要意义。”所以,台湾学者石家驹评论说:“随着80年代以后台湾独立运动和‘理论’的发展,台湾文学的‘本土论’、台湾民族论、台湾文学的‘去中国’‘脱中国’论也陆续登场”,他指出“台独文论”的反动性和倒退性,即从乡土派反帝论基础上的中国民族论,倒退到台独派不反帝、亲帝国主义、反共反华的台湾民族论。一方面要把台湾文学变成反民族、反中国的文学,另一方面却把40年代初台湾“皇民文学”予以正当代与合法化。大陆学者朱双一也指出;“(台湾)部分作家甚至企图通过对已被偏狭化了的台湾意识的强调,为社会上日益膨胀的政治离异运动服务”。4,其他各项本土研究台湾从事本土古迹,民俗、收藏的研究,开展台湾史、原住民、“二二八事件”、客家以及义民爷信仰等本土问题的研究,这本来都是正常的现象。编纂县志、县史更对当地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祖国大陆各地都成立了方志编纂机构,进行了大量工作。问题在于鼓吹者和主导者往往带着政治目的,请看以下事实;林美容认为,近年来台湾史研究的热潮是在“国家主权意识逐渐强化”的条件下展开的。她说:“如今‘台湾人’的意识,已经胜过50年来国民党政府所一再灌输的‘中国人’意识,也早已洗脱战争时期日本殖民政府所灌输的日本国民意识,更已经超脱了强调血统的‘中国人’论,明白地向中华人民共和国宣示坚持国家主权的不可侵犯,一个新兴的民族国家正在形塑当中”,“台湾史研究的热潮正是在这几年澎湃的政治运动与社会运动、统独的斗争以及台独主张破茧而出的过程当中爆发出来。”可见台湾史研究是和政治分不开的。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学者从事台湾史研究都带有政治动机,但至少有一部分人的政治目的就是为了“去中国化”。“在台湾史热潮之下,有些民进党主政的县市政府纷纷著手编纂县志或县史、乡土教材及母语教材,教育部也通过在国民中学设立‘认识台湾’课程。”民进党对此感到兴奋,他们说:“各大学学生不顾学校当局的阻挠,纷纷成立了‘台湾研究社’,试图找回台湾在历史思想及生活的主体性。台湾史研究也从冷问学科变成热门学科。‘二二八’研究、台语研习、台湾文学、美学、台湾人传记、台湾乡土艺术民俗等的研究,汇成一股潮流。这种情形。其实可以称之为一种‘自我意识’的重新发现与再创造。”他们认为这些事实表明,“台湾人意识”已经在日常生活中取得优势,必将形成政治生态的改变。同样的,古物发掘、民俗考察、古迹维护、民艺收藏乃至民间信仰、社区公众的祭祀活动,歌仔戏,本地歌曲、歌谣、当地武术等的搜集与研究,都与自我认同、增强社区意识、乡土认同相联系,目的是“培养社区集体感情和社区认同,促进本土意识高涨和本土认同”。为什么要强调本土认同呢?林美容认为,国民党当局“一味灌输中国人、中国文化与中国意识,造成台湾人民在现实的‘国’与理念的‘国’之间迷乱恍惚,无法自我认同”,她极力鼓吹本土认同,排斥中国意识,是为了使大家能够认同“台湾这一个我们生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就是我们的国”。总之,通过文化认同和共同体的认同,达到“国家认同”,这就是他们的目的所在。5,原住民研究原住民,原称高山族,实际上分属9个不同的族群,他们是较早就居住在台湾的少数民族,现有人口大约36万人。对原住民的研究早已开始,也取得不少成绩。祖国大陆对各个少数民族都有专门的研究,投入很多的人力物力。这项工作完全是必要的,正当的。可是,台湾有人出于分裂主义的目的进行这种研究,他们认为“把原住民加进去,台湾就和大陆不一样了”,“台湾人与平埔族通婚育了新血统,就不属于中华民族”。他们把高山族说成“原住民”,目的是要成立主权独立的国家。可见他们已经把原住民的研究纳入“去中国化”的轨道。在陈水扁主政下的台北市当局,决定把“介寿路”改名为“凯达格兰大道”,曾经引起两派不同意识形态的支持者进行针锋相对的抗争。学者指出,这次改名形式上由民众决定,实际上“由上位者透过权力来召唤或标示,权力是过程中的关键因素”。有人认为改变地名,是“跳脱汉族本位的思考”,“将有助于国人的土地、国族认同,强化台湾共同体的塑造,营造有特色的台湾文化性格,有利于国家未来的发展”。对于更改地名本身,我们不想表示什么意见,但显然这不是简单地更改一个地名而已。正如台湾媒体所说的,把“介寿路”改为“凯达格兰大道”,和把“台北公园”改为“二二八纪念公园”一样,都是“政治意义挂帅”。6,亲日反华的言行李登辉受过皇民化教育,对日本殖民者很有感情。他自己说:“我接受正统的日本教育,当然也深受日本传统的影响”,“我向来热衷研读日本思想家和文学家的著作,所以日本思想对我影响很大”。他公然鼓吹“殖民地时代日本人留下的东西很多”,“日本在台湾所做的一切都值得在历史上好好记上一笔,一定要让台湾青少年知道日本人曾经在这里做过了不起的事情。”在亲日的同时,他又极力反华,他把中国文化污蔑为“大中华主义”,进而主张要“摆脱大中华主义”,从而摆脱“一个中国”,直到摆脱中国。在1995年纪念马关条约一百周年时,台湾曾经举办研讨会,邀请美日等国反华亲日的学者参加,他们一同歌颂日本对台湾的统治,说它“使台湾接受现代化”“接受法治观念”,同时鼓吹“台湾管辖权不属于中国”,“台湾可以成为标准的国民国家”,叫嚷“独立才是台湾的常态”。当时台湾舆论界就批评说,“朝野间充斥一片对日本殖民主义的歌颂阿谀,视马关条约的百年纪念为欢庆而非耻辱”,“只记得满清中国割台,对强占台湾的日本帝国主义者不仅无一语责难,反而像充满了感恩怀德的心情”。与此同时,由主张“台独”的“台湾教授协会”公然主办“告别中国”大游行,他们唱起日本军歌,高喊“告别中国,台湾独立”的口号,一时间“去中国化”行动形成了一个高潮。最近,随着日本右翼作家小林善纪<台湾论>的发表,台湾又掀起了亲日反华的浪潮。新当局的“国策顾问”许文龙在<台湾的历史>一书中说:“日本统治台湾时,台湾经济很繁荣,社会非常富裕,简直与天堂相去不远”,“日本的台湾统治确实称得上全世界最有良心之举”,李登辉对此表示“百分之百的同意”。另一个“国策顾问”金美龄则公然宣称她不是中国人,她为拿“中华民国”护照而感到耻辱,要求通过公民投票把“国号”改为“台湾国”。她的言论受到台湾公众的谴责,可是,陈水扁却表示他要“誓死捍卫”这样的“言论自由”。台大教授李永炽表示,<台湾论>阐扬台湾意识及台湾精神,鼓励台湾人的自我认同,另一方面也贬抑大中国意识对台湾的影响。这说明<台湾论>符合“去中国化”的要求,因而得到岛内分裂主义势力的呼应。“去中国化”的实践几乎已经遍及所有的领域,不能不令人关注。几点看法第一、“去中国化”的政治目的: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台湾社会确实出现了一般从文化上“去中国化”的思潮和动向,它实质上是一种政治动向,其目的是通过文化上的“去中国化”达到在政治上从中国分裂出去的目的。第二,“去中国化”的形成原因:“去中国化”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需要具体分析,在揭露其分裂主义目的的同时,还应当考虑到它的历史背景,才不会把比较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第三,“去中国化”的图谋是不能得逞的。所谓“台湾文化”,主要来自中国的闽南文化和客家文化,这二者都是中国文化的分支,也就是说,台湾文化的主体是中国文化。如果除去了中国的语言、文字、人名、地名、书籍、媒体、文学、历史、风俗、习惯等等,台湾文化还剩下什么呢?难道成为日本文化或美国文化了吗?实践证明,从以上各个领域‘“去中国化”无法达到预期的目的。第四,需要强调的是,在台湾,有许多参与上述文化活动的人士确是学者或普通百姓,他们并不是分裂主义者,他们或是从学术角度从事研究,或是把所从事的文化活动当作自己的职业或事业,他们并不一定看清当权者、主持者的意图和政治的干预,他们也不一定按照当权者的意图办事。即使有些人在观点上和我们不同,也是属于学术问题,不一定带有政治目的,或与“统独”有关,有必要认真考察、区别对待。更不能把主张讲台语(闽南语)、用通用拼音、参与编写《认识台湾》教科书、从事台湾本土文化研究的人,一律看成是主张“台独”的人,或把他们所从事的活动都当作“文化台独”。不同性质的分歧,有必要予以分清。(作者系厦门大学台湾研究所研究员、原所长)
 共1页  1 

 
发送给好友】【打印 】【 关闭窗口
  发表评论
 
 
网友:密码:
 
本站检索
文章排行
精彩专题
-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
- 第八届云台会
- 第十一届海峡论坛
- 2018年博鳌亚洲论坛
- 2018全国两会
- 2018平昌冬季奥运会
- 文脉传承——江西古代书院文化行
- 第十五届海峡两岸媒体来湘采访活动
- 第三届两岸大学生新媒体研习营
- 2019“贵州的台湾故事”主题采风活动
- 台湾记者三晋行--两岸媒体看山西
- 2019两岸媒体多彩贵州行
- 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
- 关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
- 庆祝人民空军成立70周年
- 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
- 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大阅兵
- 庆祝解放军海军成立70周年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