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专题 > 台海评论 > 中华文化与两岸关系论坛
陈耕:从台湾文化的构成和形成看台湾文化的属性
2001-07-04 12:30:07
华夏经纬网
虽然关于文化的概念众说纷纭,但在关于人在创造文化的同时又为文化所创造这一点上,学术界是有共识的。人即文化。因此在研究台湾文化的构成时,从台湾人的构成入手,便是最简便而准确的方法。根据1985年台湾人类学家陈奇禄先生的统计数据,台湾人口2%为少数民族,98%为汉族。其中闽南人75%,客家人14%,其他各省籍约占8%。少数民族有高山九族和平埔水沙连一族,其中以阿美族人口最多。因此我们可以说台湾文化共同构成,其中汉文化同大陆南方沿海各省区一样,汉族若干民系的文化占相当的比重。这就是今日我们所谓的台湾文化,这是一种事实。台湾文化的核心要素是什么?整个系统结构什么时期形成?让我们把台湾文化的各要素,以时间为纵向轴次序排列出来:台湾原住民实际上史前期各阶段由中国大陆、中南半岛及南洋群岛,也许还有琉球群岛等方面迁入的移民。旧石器时代的长滨文化,在台湾岛上并没有充分地发育,并同后来的文化缺乏联系。(注1)因此可以说台湾原住民文化实际上是早期的移民文化,是多种移民文化的集合。这种多元性不仅表现在地理方位上,而且表现在时间上。即在同一方向上,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也曾移入不同形态的文化。而在所有方向中,从中国大陆移入的文化为最多。不仅由于多元移入,而且也回为台湾本岛地理因素制约了相互的交流。困此台湾原住民文化没有统一的语言,其生活方式、风俗、信仰都各不相同。在它们之间彼此的交流交往很少,看不出有一种占优势的主导文化,也缺乏一种凝聚各族群的文化核心要素。所谓的原住民文化是我们今天为了方便,对台湾岛上各个少数民族文化的统称。高山族、平埔族,则是汉族为区别台湾岛上原住民汉化程度而生出来的称谓。总之,史前期的原住民文化只是一些没有统一规范的核心要素,而且彼此分散隔绝的族群、部落文化。在史前期,台湾岛上有包括汉文化在内的各种各样的文化形态,但还没有一种足以涵盖全岛文化的台湾文化产生。简单地说,台湾有文化,但还没有台湾文化,或者说,台湾文化还没有形成一个系统,它还只在孕育之中。16世纪中叶至17世纪中叶,汉文化、荷兰文化、西班牙文化、日本文化纷纷进入台湾,都企图成为台湾主导的文化,展开了激烈的角逐。日本在这一时期的侵台,只是一些海匪,又对原住民穷凶极恶,无法对台湾对台湾有什么文化的影响,而且很快就被明朝军队赶跑了。西班牙人也只是占了北部很小的地区,其宗教及建筑等物质文化,对台湾有些影响。但如前所述,入台的西班牙人不但受到原住民的抵制,而且遭到荷兰人的围攻,终于在1642年被赶出台湾,甚至那4000多天主教徒也大多改信基督教。因此,西班牙文化同样没有成为台湾的主导文化。1624——1662年,荷兰的东印度公司统治台湾38年,极力推行荷兰文化,对台湾有很大的影响。但是入踞台湾的荷兰人包括士兵在内,就是最大胆的估计,也没有超过3000人。连雅堂的《台湾通史》说荷人“筑热兰遮城以居,驻兵2800人。”伊能嘉矩的《台湾文化志》认为:“荷兰公民约600人,士兵约2200人。”郑成功的部将杨英在《从征实录》中则说:“城中夷伙,不上千人。”在荷人的《被遗误之福摩萨》中则说,当公元1660年时,只有荷兵900名。而在这一时期的台湾,不但原住民人日有10万以上之多,而且在,台湾定居的汉族也已有数万人之多。(据台湾省文献委员会所编的《台湾史》记载)何况汉文化播传的历史又相当久远,语言、风俗已在台湾扎下了根,甚至已被原住民所接受。加上荷据初期,颜思齐、郑芝龙贪图也曾在台湾建立自己的领地,管辖的土地面积、居民数量及所拥有的军事政治力量,都超过当时仅仅盘踞台南一带的荷兰殖民者。况且荷兰的东印度公司以榨取赢利为目的,根本就没有真正在台湾岛上扎根的文化意识,因而始终没有成为台湾统一主导的文化。所以,在这一时期,台湾依然处于有文化,但还没有形成台湾文化的状态。然而,角逐和竞争也催化了台湾文化的诞生。汉文化的逐步扩大传播台湾,原住民文化与汉文化的逐步融合,在逐渐的量变中等等着突如其来的质变,等等着历史的转折。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荷兰人被驱走,荷兰文化被连根拔掉。郑成功率数万明郑军民官吏入台,并在台湾建立完整的行政体制,加上随着拓垦而带来的经济文化和民俗文化的广泛传播,随着教育体制推行而带来的学术、宗教、教育等思想文化的传播,所有这一切,形成了汉民族在人口、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的优势,也自然而然地使汉文化成为台湾的强势文化、主导文化。同时由于全面播传了中华文化,确立了中华文化核心要素的核心作用,开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台湾文化。中华文化核心要素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它在台湾一确立,很快就围绕着它形成了台湾文化结构。占原住民多数的平埔族,在文化的各个层面上逐步与汉族融合。在制度文化上,郑成功所确立的体制,不但为汉族所接受,而且“土番头目,俱来迎附”。郑成功赐予袍帽期靴带,于是“南北路番社,闻风归附者,接踵而至”。郑成功到平埔族村落视察,“土番各社俱罗列恭迎。”郑成功于是设立机构,专司“番政”,将原住民民族的管理纳入体制之内。(注2)据《裨海纪游》陈参军(陈永华)传云:“民皆悦服,相率感化,路不拾遗者数岁。”可见不但制度文化,而且风俗等行为文化,汉族和平埔族都已开始融合。这一切都使得中华文化的核心要素在潜移默化中为原住民族所接受。当然任何文化的融合过程都是痛苦的过程。汉文化与原住民文化在价值取向上,毕竟有所差异,朝夕相处间,不可能不产生众多的矛盾。不过统观明郑据台20多年中,原住民很少有大的骚动。这与荷据时累年不休的征伐原住民起义相比,矛盾要平和多了。总之,从明郑开始,以中华文化核心要素为核心,形成了台湾文化。在其结构中汉文化与原住民文化在矛盾中相互融合,逐渐趋向一统。同时由于确立了中华文化核心要素作为统合台湾各文化要素的核心,也就规定了台湾文化的属性,规定了台湾文化从它形成的那一天起,就成为中华文化一个子系统。(作者系厦门市台湾艺术研究所所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