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专题 > 台海评论 > 中华文化与两岸关系论坛
毛铸伦:台湾文化属性问题
2001-07-04 12:30:07
华夏经纬网
(一)从中国闽、粤沿海地区人民移往邻近大岛台湾进行开发拓殖始,华南汉人农耕民族的风俗、习惯、文化等亦随之进入台湾地区。1662年明郑以武力驱逐据台荷兰殖民统治後,闽、粤人民日常生活的文化面貌便是台湾地区的主流文化。易言之,四百年来,定居於台湾的闽南裔与客家裔人民,仍能保留与承传原乡的文化形式内容,使得海峡两岸庶民生活的形态大体上并无差异。即在今日,公正务实的比较台海两岸,即闽、台地区住民的日常生活内容,其相似处仍远多远大於相异处,也由此可证,闽、粤、台一带汉民族具有对自身文化的保守性格与坚持韧性。(二)从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演进过程,也可以观察到另外一种情况。由於中国在19世纪国家综合力量明显落後於西方强权,因此诱引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强权入侵中国,并进而染指占领中国的某些部分,譬如中国的台湾省便在1895年起,因为清政府甲午战败与日本签订不平等马关条约,而被日本帝国主义殖民统治达五十年,迄至1945年才归复中国。但是日本殖民统治并未克有效或具体改变台湾人民原有的生活形式与内容。在1945年台湾光复时,台湾农村的生活景象,其与闽、粤原乡呈现者几乎还是一致的。(三)再者,近现代历史之中,中国的现代化(西化)面貌显现出两项不同的途径,其一是出於中国人自己所努力追求者;另一则为异族在强占自中的租界或殖民地所强行推行者。由於日本侵略中国手段毒辣居心险恶,其在大陆所占据地区施行的日式西化,遭遇中国人民普遍抗拒,故未能形成较明确的文化特色,但它在台湾长达半世纪的殖民统治过程,却能在中、後期因血腥弥平台湾人民武装抗日起义,建立其在台统治的威权与秩序,、进而有计划的培养出台湾人皇民化阶级,以充任日帝在台帮凶共犯。这种人每以唾弃固有的中国文化认同及中国人血缘身份,换取其自认较中国人优秀的虚幻自大意识,精神上依附日本。这个阶级接受日本殖民政策的佑掖,成为台湾人民中在日据被奴役时期的受益者。(四)1949年国民党政权退守台湾坚持反共,以对外交好美、日,对内与受日本统治後异化的亲日媚外皇民阶级合作为主政策。三、四十年之後,美、日与国民党外的皇民阶级却联手终结了属性中国的国民党以及中华民国。此一事实带来的诸多後果之一,即为国民党出於有意识或无意识的与民进党分工合作的在台湾推动各种“去中国化”,为所谓新而独立的“台湾国”铺路。但是企图在台湾完成“去中国化”,只能大量输入美、日通俗文化,让它们可能尽可能占领台湾城市人口的日常生活:另外就是接受美、日的对中国近现代史或海峡两岸关系的叙述与观点,由教科书下手,混淆怀切断台湾青少年下一代的中国认同。这些包藏祸心的做为,目前虽仍尚未能伤害或扭曲台湾的本土文化中的中国本质内涵,但时日长久之后,会有什么后果,却是令人忧心的。必须正视,台湾现今具皇民意识而高居各界领导层者渐为多数,他们之所作所为应视为在为今后美、日能接掌台湾充当反中基地做准备。他们以卖台为美、日的新殖民地为人生职志,固令人匪夷所思,但亦警醒所有中国人痛切认知近200年来,帝国主义强权对中国人的长期邪恶同化遗毒,在今天仍在伤害着中国。(五)1979年迄今,大陆上许多地区,特别是一些大城市,已发展成现代化大都会,有的甚至已登全球未来城市发展的指标。在这样的发展趋势下,可以认为,这是中国主动与先进世界接轨的中国特色的“全球化”现象。主要是中国特色,也就是对中国的坚定的认同,跟中国有精神感情上的联系。一旦台海两岸打开三通,闽、粤原乡便同时有责任跟台湾的本土文化恢复全面交流,所形成的共同文化应以精致化民普及化为目标,相互滋润发育。但更重要的是,也须建立台湾各城市对大陆著名城市的艳羡认同感,以此发展出两岸都市文化新的与相类同的共性,开创新世纪中国人城市的风格,同时有意识的步骤地将大陆主要、重要城市的文化风貌导入台湾。同样重要的是,大陆当局应该十分重视中国式的全球化城市的兴起,它们所创造出的尤其是青少年阶层的次文化,必须掌握与珍爱其中具有当代与未来意识的作品与作者,大力支助他们引领流行,以之统一两岸青少年一代的精神生活内容,建立两岸下一代的命运与共感,这是为挽回近一、二十年美、日通俗文化对台湾青少年的“去中国化”影响而使之回归中国的必要措施。(作者系台湾夏潮基金会执行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