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楼
钟楼位于西安城内东西南北四条大街的交汇处,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西安的重要标志之一。始建于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原址在今西安市广济街口,明万历十年(1582)年移于现址,清乾隆五年(1740年)曾经重修。钟楼上悬挂一口大钟,用以击钟报时,故名钟楼。
钟楼基座为正方形,高8.5米,宽35.5米,用青砖砌成。四面正中各有高、宽6米的券形门洞。由地坪至楼顶高36米。楼的整体为木质结构,上用深绿色琉璃覆盖,三重檐,四角攒顶,各层装饰斗拱。楼四周有回廊,内有楼梯可盘旋而上。楼内贴金彩绘,画栋雕梁,显得金碧辉煌。楼上的大圆金顶,高5米,外贴黄金箔,在阳光照耀下,金光灿烂。解放后,西安市人民政府对钟楼进行重修,换配材料,重新彩绘,使这座具有民族形式的古代建筑显得庄严、瑰丽。
鼓楼
鼓楼位于西安市西大街与北院站交汇处,东与钟楼隔广场相望,现为全国重点文 物保护单位。
鼓楼建于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清代曾两次修葺。楼上原有巨鼓一面,傍晚击鼓报时,故名鼓楼。鼓楼系古典建筑,基座为长方形,用青砖砌成,楼高33米,面积1924平方米。楼基正中辟有南北券门洞,连通北院门和西大街。建筑结构采用重檐三滴水式与歇山琉璃瓦顶形式,与钟楼相辉映,楼内有梯可上,登至二楼,凭栏可眺望终南山与全城景观。
碑林
碑林位于西安市三学街文庙旧址,是我国碑石文物荟萃之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碑林的建置历史可追溯到唐末五代,是从保存唐代所刻《石台孝经》和《开成石经》开始的。到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在今碑林所在地,修建了放置碑石的房屋、廊、亭等,陈列和保护碑石,开始创建西安碑林。金、元、明、清曾对碑林作过修葺,并收集和补刻大量碑石,规模逐渐扩大。因碑石林立,清初始称碑林。
碑林现收藏汉至清代碑志2300余件,陈列1000多件。现有7个陈列室、6个游廊和1个碑亭。碑志融政治、历史、文化和书法艺术于一体,内容丰富,有巨大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如碑林中的《开成石经》共114石,两面刻字,计228面,共计65万余字,是保存我国古代重要文献的大型石质书库,被称为"世界最重的书"。《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唐不空和尚碑》以及唐《大智三藏碑》等,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和友好交往的重要实物。碑林是我国一座书法艺术宝库,自汉至清,荟萃了历代名家手笔,真草隶篆,琳琅满目。久负盛名的,有李斯的《峄山碑》,李阳冰的《三坟记碑》等篆书碑;有汉代的《曹全碑》、史维则的《大智禅师碑》等隶书碑;有智永、张旭、怀素等写的草书《千字文》;有欧阳询的《皇甫诞碑》、褚遂良的《三藏圣教序碑》、颜真卿的《颜氏家庙碑》、《多宝塔碑》、柳公权的《玄秘塔碑》,唐僧怀仁集晋王羲之字刻成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碑》等楷书碑。此外,宋赵佶的《大观圣作之碑》(瘦金体)和清代翻刻的《宋淳化秘阁贴》等也是稀有珍品。碑志上还刻有不少具有艺术价值和文献价值的绘画石刻。
陕西历史博物馆
陕西历史博物馆巍峨雄峙在古城西安的大雁塔西侧,是大型的现代化国家级博物馆。占地约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5663平方米。1991年6月20日建成开馆。
博物馆建筑吸取了唐代建筑雄浑博大,洗练酒脱的特色,借鉴了中国传统宫殿"轴线对称,主从有序,中央殿堂,四隅崇楼"的结构特点,规模宏大,典雅凝重,古朴大方,体现了民族风格、地方特色和时代精神。博物馆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实施管理,用电子计算机管理文物资料,馆区厅室设有灵活控制的空调系统,多种功能的照明系统,严密的防火防盗系统,有专门文物科技保护中心,有6国语言同声传译系统,有电脑控制的图书馆和近万平方米设备先进的文物库房,各类设施功能完备。
博物馆分为基本陈列,临时陈列和专题陈列三大部分,展室面积11000平方米,展线长1500米。陈列文物3000多件,都是从陕西出土的几十万件文物中精选出来的,大多为稀世珍品。特别是首次与观众见面的40幅唐墓壁画真品,构图精美,色彩绚丽,实为难得的艺术奇葩。基本陈列在中央大厅,分上下两层,为陕西地方史陈列厅,分为史前、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七个部分,集中反映了从蓝田猿人到1840年鸦片战争期间陕西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西侧为专题陈列厅,主要展出陕西有特点的历史文化专题,如"丝绸之路"、耀州瓷展览等。东侧为历史文化展览厅,主要供中外文化交流,接待全国各省市的文化文物精品展览。
清真大寺
清真大寺位于西安市鼓楼街北隅的化觉巷内。由于它与大学习巷的清真寺东西遥遥相望,而且规模较大,故又被称为东大寺或清真大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寺内现存石碑记载,清真大寺建成唐玄宗李隆基天宝元年(742年),距今已有1250多年的历史。经宋、元、明、清几次重修和护建,逐步形成规模宏大,楼台、亭殿布局紧凑和谐,庄严肃穆的建筑群。清真寺前后分四个院落,占地面积13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5000多平方米。前院紧临照壁的木牌楼,高约9米,琉璃瓦顶,挑角飞檐,雕梁画栋,极为壮观。南北两边为仿古建筑的接待室。第二院是悬挂"清真寺"匾额的五间楼。院内树木成荫,花圃对称排列,石制牌坊矗立其间,碑阴镌刻有著名书法家米芾、董其昌的题字。第三院是敕赐殿,院中央是三层结构精巧的八角形省心楼。南北两厢是经堂、宫殿,里面珍藏有阿拉伯文和汉文翻译的《古兰经》及珍贵字画等。第四院中心是一真亭,又名凤凰亭,南北各有面宽七间的厅房。南厅后有石碑廊,陈列着创建和重修清真寺的碑刻。一真亭后有海棠形鱼池喷泉,亭南北各有一座碑亭。进石门,走上广阔的大月台,大殿就在正端。大殿面阔7间,进深9间,面积约1300平方米,可容纳千余人同时作礼拜。殿内天棚藻井,有画600余幅,彩画图案不一,墙壁刻蔓草花纹,套刻古兰经,构图着色,均表现中国伊斯兰教寺院建筑和宗教彩画的特色。
阿房宫遗址 
阿房宫是秦王朝的巨大宫殿,遗址在今西安西郊15公里的阿房村一带,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巅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其规模之大,劳民伤财之巨,可以想见。秦始皇死后,秦二世胡亥继续修建。唐代诗人杜牧的《阿房宫赋》写道:"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勾心斗角。"可见阿房宫确为当时非常宏大的建筑群。楚霸王项羽军队入关以后,移恨于物,将阿房宫及所有附属建筑纵火焚烧,化为灰烬。
今阿房村南附近,有一座大土台基,周长约310米,高约20米,全用夯土筑起,当地人称为"始皇上天台"。阿房村西南附近,夯土迤逦不断,形成一长方形台地,面积约26万平方米,当地称为"郿坞岭"。这两处地方是阿房宫遗址内最显著的建筑遗迹。
大兴善寺 
大兴善寺,位于西安城南小寨,在长安中路西侧。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辟为公园,对外开放。
寺院始建于晋武帝司马炎泰始至泰康年间(265-289年)。隋、唐时代,长安佛教盛行,由印度来长安传教及留学的僧侣曾在寺内翻译佛教经典和传授密宗,是当时长安城翻译佛经的三大译场之一,为中国佛教密宗的发源地,亦是中印文化交流尤其是佛教文化交流史上的一个值得纪念的地方。
寺院规模宏伟,进寺大门,东西两侧有钟楼二楼,北边院中有金刚殿。院正中有唐代转轮藏经殿遗址,殿基上有雕刻的青石龙头,可以看出唐代雕龙的形象与功力。再进去,便是千手千眼观音殿。过殿进入后院,东西两边各有八间彩画禅堂,东禅堂的二十一度母像,是用各色宝石作颜料绘成的;改作客厅的西禅堂,中间陈列着清代制的古式乌木及楠木桌椅,壁间装在大镜框内"开元三大士传略",以及隋唐各代修葺寺院的碑记拓片,是研究该寺院历史的可贵资料。后殿藏有唐代铅铸佛像及宋代造像,有大有小,各具风格。壁门挂的十八罗汉石刻拓像,刻绘有力,形态各异。
西安事变旧址
西安事变旧址,是西安事变期间张学良、杨虎城两将军的住宅止园、张学良公馆、指挥部新城黄楼,以及发生事变和处理事变工作的主要活动场所高桂滋公馆、西京招待所等。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36年12月12日,东北军将领张学良和西北军将领杨虎城,激于抗日救亡的民族大义,对来陕督其"剿共"的蒋介石实行兵谏,在临潼华清池逮捕了蒋介石,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经过中国共产党与张、杨将军及各方面爱国人士的共同努力,西安事变得以和平解决,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奠定了基础,西安事变也因此载入史册。当年与西安事变有关的地方被作为这一伟大事件的历史见证而受到保护,供人们参观。
止园,位于西安市青年路止园饭店西侧,原为杨虎城将军的别墅,又称杨虎志城公馆,是一处深藏于林木中的雕栏飞檐式楼房。杨虎城将军在止园与周恩来同志商讨国事,研究解决西安事变问题。这座别墅现已辟为杨虎城将军纪念馆,内陈设有杨虎城将军的遗物和西安事变的部分文件。
张学良公馆,位于西安市建国路,由东西排列的三座小楼组成。当年张学良住在西楼。西安事变发生后,张学良将军将中共代表团安排在东楼住宿。张、杨将军和中共代表团在这里共同研究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重大决策和方案部署。
新城黄楼,位于今陕西省人民政府大院内,是张、杨将军发动西安事变的指挥部,也是当年西安绥靖公署所在地。明时为秦王府城,1927年改为新城。黄楼是其中建筑之一,是一处外表呈六角亭状的大厅,因外墙涂有黄色油漆故名。蒋介石被捉后,首先被押到黄楼东客厅,几天后转移到高桂滋公馆。
高桂滋公馆,位于西安市建国路玄风桥,与金家巷张学良公馆相邻。曾是蒋介石移押入住。随其来陕的国民党军政大员陈诚、卫立煌等10多人,以及后来从南京赶到西安的宋美龄、宋子文等人都住在此。
西京招待所,位于西安市解放路和西四路交叉口西北,是30年代初杨虎城为招待国民党要员所建。当年,随蒋介石来陕的国民党军政要员陈诚、朱绍良、蒋鼎文等住西京招待所,西安事变时在此被扣和被释放。
小雁塔
小雁塔在西安市友谊路南侧的荐福寺内,与大雁塔东西相向,成为唐代古都长安保留至今的两处重要标志。因规模小于大雁塔,修建时间较晚,故称小雁塔。
荐福寺原建于唐长安城开化坊内,是唐太宗之女襄城公主的旧宅。睿宗文明元年(684年)皇室戚为高宗荐福而建寺。名献旧宅。天授元年(690年)改为荐福寺,是唐长安城中的著名寺院。唐代名僧义诤在荐福寺译经,共译56部,撰著《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一书,对研究中印文化交流极有价值。
现寺内存有的小雁塔,为密檐式方形砖构建筑,初为15层高约46 米。塔基边长11 米,塔身每层叠涩出檐,南北面名辟一门。塔身从下至下逐层递减内收,愈上愈促,秀丽玲珑,别具风格。门框为青石彻成。塔身内部为空筒式结构,设木构楼层,有木梯盘旋而上。明清两代因屡经地震,塔身中裂,塔顶残毁,仅存13层。今寺内还保存一口重万余公斤的金代明昌三年(1192年)铸的臣大铁钟,钟声宏亮,是誉为关中八景之一的"雁塔晨钟"。
半坡博物馆
半坡博物馆位于西安市东郊滻河东岸半坡村北,1957年在半坡遗址上建成,1958年正式对外开放,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半坡遗址是黄河流域一座比较完整,比较典型的母系氏族公社和村落遗址,距今6000年左右,是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遗址现存面积约5万平方米,分为居住区、制陶区和墓葬区。自1953年春发现以来,先后进行了五次科学发掘,发掘面积约1万平方米,获得了丰富的科学资料和珍贵文物。博物馆包括遗址大厅和两个陈列室、一个陶窑遗址。遗址大厅屋顶呈半球形,是原始村落居住区的一部分,面积3000平方米。发掘出保存比较完好的房屋遗址45座、圈栏2座、储藏物品的地窖200个、墓葬250座(其中小孩瓮棺葬73座),保护村子的大围沟一条,以及出土各种形式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约万件。陈列室展出有关半坡人生产活动的遗物。生产工具有石制的斧、锛、刀、铲、砍伐器、磨棒、鱼钩和鱼叉等。装饰品有骨笄、石璜、兽牙、石珠、陶环和种种佩饰等,同时还以绘画图表等展示半坡时期的社会结构和半坡人的生活、文化艺术和发明创造,再现了半坡人从事农业生产,参加狩猎、打鱼、饲养和制陶等生产活动,以及从事绘画、雕塑、制作装饰品等艺术活动的原始情景,是进行历史研究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和最好课堂。
1994年6月,半坡氏族村建成开放,占地33000平方米,建有仿半坡先民居住的茅舍、"陶山"。装扮的半坡人分别举行原始村落生活演示、远古陶埙演奏、中心大房子舞蹈表演、聚欢部落原始打斗和庆典广场百人大祭祀表演等,游览者可观赏和参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