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田猿人遗址 
蓝田猿人遗址,在蓝田县陈家窝村和公王岭。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
1963年9 月,在陈家窝村厚30米左右的红色土层底部,发现了一个老年女性的颌骨,1964年5 月 ,又在公王岭红土底部的钙质结核土中,发现一个不完整的中年女性头骨。两地相约30千米。老年女性下颌骨特点与北京猿人相似,但比北京猿人较为原始。中年女性头骨带有较多的原始性。
经古地磁测定,陈家窝村猿人距今65-50万年,。公王岭猿人距今约115万年。两者发现在蓝田,属于亚洲人种,按国际科学记名惯例,定为直立人蓝田亚种,通常中做"蓝田猿人"或"蓝田人"。
蓝田猿人的文化遗存,主要是打制的粗石器。这些石器多发现在与猿人遗骸出土地相近的红土层中。共200余件,其种类有刮消器、砍砸器、尖状器和有使用痕迹的石片、石球等。尖状器形状和特征很像是人类早期使用的万能工具石斧。砍砸器是砍砸东西的用具,有大型盘状多边砍砸器,中小型交互打制的多边砍砸器和小型砍砸器,中小型交互打制的多边砍砸器和小型砍砸器等。刮削器多用石片或碎厂块加工而成,有直刃、
凸刃、凹刃和复刃四种形式,是用来剥取兽皮和刮削木棍的用具。
1979年在公王岭建立蓝田猿人遗址保管所,设立展室陈列文物,供科学研究和游人参观。
水陆庵 
水陆庵,在蓝田县城东10千米的普化镇王顺山下,以精巧的壁塑闻名于世。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水陆庵本是悟真峪北普陀兰渚庵内的水陆殿,庵毁后,人们便把这座殿宇叫做水陆庵。庵的始建年代纷说不一。据《蓝田县志》及碑石记载,庵是六朝古刹;有人根据今日庵内大殿上的檐兽、滴水瓦和造像的形式风格,以及附近民间传说为唐代尉迟敬德监修来推断,认为可能唐代建筑。明、清时曾重修几次,近来又进行了整修。
庵的建筑形式,与一般佛教寺院类似,前有五间山门,南北两边各有13间厢房,院中有3间中殿,西有5间大殿,形成一个四个院落,加之树木花草的点缀,显得清新幽雅,朴素庄严。
大殿内的彩色泥质壁塑最引人注目。传说出自唐代著名的雕塑家杨惠之的手。壁塑共分南北山墙、殿中正隔间西壁及西檐墙四部分,其中以南北山墙上的壁塑最引人入胜。这两墙上的壁塑,均采取连环塑的形式,上下层层列塑着释迦牟尼的传略故事,从北壁开始到南墙终止。壁塑中有山小桥梁、园林瀑布、亭台楼阁和殿宇宝塔等建筑物,人物有诸佛菩萨、飞天供养人;鸟兽有飞龙舞凤、狮子、麒麟、象和牛,布局严整,结构紧密,层次分明,各尽其妙。不论是骑象悠然缓行,骑狮骑麒麟奔驰的,或是乘龙驾凤飘然舞空的;不管是坐卧佛堂说经的,或是划船漫游江湖的,渡河涉水的等等,都是生动自然,形态逼真,而且通过人物面部的表情,反映出了各种人物的不同性格和心理状态。这种精巧的壁塑,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雕塑匠师们的想像力和高超的艺术技巧。
水陆庵周青山环列,绿水抱流,风景十分宜人,历来是关中地区一处游览胜地。
高冠瀑布
高冠瀑布位于户县东南20千米的秦岭北麓圭峰山的高冠峪口。因高冠峪两侧有一高耸的秀峰,形似巨人,头戴高帽,故被称为高冠峪,对瀑布亦呼为高冠瀑布。
高冠峪山水秀丽,风景宜人,秦汉时是皇家上林苑的一部分,唐代时成为长安帝都近效的旅游之地。瀑布是景区的主要景观。滔滔的高冠河水到此收为一束,从近30米高的石崖上,飞流直下,倾入深潭,水声雷鸣,雪浪翻滚,雾雨飞溅,阳光照射,彩虹卧波。唐代诗人岑参曾在此建造别墅,勤于耕读,和高冠瀑布结下不解之缘。他写诗描绘瀑布:"崖口悬布流,半空白皑皑。喷壁四时雨,傍村终日雷"。可见瀑布气势和景色壮观多姿。
高冠景区峰峦叠翠,流水潺潺,林茂花香,环境优美,景观众多。高冠潭、簸箕潭、梅花潭、鸽子潭、车厢潭、潭中有景,碧波清澈,各具特色。牛鼻洞、蛤蟆石、浮休石、洞幽石奇,令人留连忘返。瀑布西岸二台阶地的巨石上塑有诗人岑参的坐像,似在观瀑赏景,形象生动,形态逼真。还有为纪念著名理学家程明道先生而建的明道宁。高冠峪度假区有各种旅游服务设施。
楼观台
楼观风景名胜区,位于周至县城东南的终南山麓,面积约323平方千米,以峰峦叠嶂、悬崖峭壁、峡谷急流、瀑布幽潭、风进溶洞、名贵动植物、竹类品种园等
构成丰富的自然 景观。区内植被茂密、山青水秀,风景优美。主要景点、景物有首阳山、将军石、闻仙沟、四十里峡、十龙洞、金牛坪、龙潭、野牛飞瀑等,还有数十种名贵树木和数百种奇花异草。由林业部批准的楼观台国家森林公园包括在风景区范围之内。面积为274.87平方千米。
楼观台是道教先祖老子李耳传经授道、著书立说之圣地,是道教的发祥地之一,有"天下第一福地"之称。自古即是游山揽胜之地。
现在老子墓、大秦寺塔、说经台、炼丹炉、吕公洞、化女泉、上善池、栖真亭、系牛拍以及历代碑碣石刻等名胜古迹多处,其中老子墓、大秦寺塔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褒斜道、石门、摩崖石刻
褒斜道位于汉中市北50千米,是古代连接关中与汉中的一条要道。因取道褒水、斜水两河谷,贯穿褒斜谷而得名。起自汉代褒中县(今陕西省汉中市与勉县交界处)褒口、经三交城、赤崖,溯褒水
河而上,出斜谷至眉县,全程235千米。褒斜道为秦昭王时所开,当时人们凿石架木,修筑栈道,历代以业,多次增修。褒斜道开凿建成,沟通了秦岭南北的联系,加强了中原与西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公元前206年,刘邦经褒斜道赴汉中就汉王位。
石门在褒斜谷两端。北端为大石门,在眉县;南羰为小石门,在今汉中市北约17千米处。小石门简称石门,大约于战国时期,为修褒斜栈道而凿,后经历代修凿,方告开通。石门洞长13.6米,宽4.2米,南口高3.45米,北口高3.75米。当时施工是采用古代的火烧水激法开山破石,是中国最早的人工隧道之一。
摩崖石刻在石门遂道的两壁和石门南褒河两崖上,有汉魏以来历代文人学士留诗题名百余方,通称为"石门石刻"。其中"汉魏十三品"、"李君表"、"石门颂"等最为著名。1969年石门修水库。因石刻在蓄水线下,汉中市将《石市十三品》完整地切割下为。保存于汉中博物馆展出。
武候墓祠、定军山
三国遗迹武候墓祠-定军山风景名胜区,位于勉县境内,以三国遗迹人文景观为特色,总面积约为22平方千米。
武候墓系蜀汉丞相诸葛亮之墓,在勉县城南3千米的定军山脚下,山环水抱,古柏荫翳,汉桂飘香,云烟缭绕,素有"陕南天然公园"之称。武候祠在勉县城西4千米处,三面见山,南依汉水,北靠汉惠渠庙宇俨然,雄伟壮观,祠内有珍稀花木旱莲。武候墓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定军山山势绵亘,峰峦起伏,宛如游龙,巍然屹立于苍烟云海之中,号称"十二连珠山",为闻名的三国古战场。定军山自西向东的七个山峰宛如"二龙戏珠"。,蔚为奇观。景区内的温泉。为高热医疗矿泉水,被誉为"陕南第一汤"。区内还有刘备初为汉中王设坛处、诸葛亮制木牛流马处、诸葛武候读书台、蜀汉将军马超墓祠等三国遗迹。
午子山
午子山风景名胜区,位于西乡县城东南的巴山北麓,以"三峰峭立,二水环绕"的午子山为主体,数万株挺拨苍翠的白皮松林景观为特色,包括子午山、大峡河(含飞凤山)、后山茶园、田园风光和堰口镇等景区,面积约25平方千米。
午子山山势神奇,高耸入云,层峦迭嶂,壑幽林密。云雾飘绕。珍贵的白皮松林遍布全山,集秦岭的伟岸,巴山的幽雅,汉水的逸秀于一身,有"汉南胜景区"和"陕南小华山"之称,是我们早期道教活动圣地之一,也是陕南道教活动中心。自然景观主要有午子朝霞、白皮松林、飞凤山、大峡河、小峡河、热风洞、勃鸽洞、九龙飞泉、东坡红叶、千亩茶园等。人文景观有午子观、凤憩亭、禹舜庙、饮马池、圣水堰、堰上古镇。
香溪洞 
香溪洞风景名胜区,位于安康市南郊3千米处,南依巍巍巴山,北临滔滔汉水,山有道观,始建 于明成化初年。因山间溪水四季长流,名叫"香团刺"的山花花繁香远,故名"香溪洞"由于香溪洞
、三天门、方武山、蜈蚣山和牛蹄岭五个景区组成,面积给6千平方米。区内层峦叠嶂、植被茂密,自然景观主要有香溪洞 、镜儿湖、黑龙泉、苍古旱柳、古柏凌霄等数十处。以幽、静、秀、雅和自然山峦、林壑为特色。人文景观有纯阳楼、炼丹炉、驾云桥、凌霄亭、玉皇阁、溪园、得月轩、望江楼和悬
崖峭壁间的"香溪八洞"。洞处有摩崖石刻。
柞水溶洞
柞水溶洞风景名胜区,位于柞水县城南16千米的石瓮乡,面积约17 平方千米,由石瓮溶洞、东乾谷、西乾谷三个风景区组成,以溶洞群岩溶奇观为特色。区内共有大小溶洞115个,其中主要有佛爷洞、天洞、风洞、百神洞、云雾洞、玉霞洞、探奇洞9个。洞内钟乳石、石笋、石柱、石花、石幔、石瀑等20余种岩溶堆积物,景观丰富、千姿百态,瑰丽神奇、为西北地区所罕见。洞外群峰耸立,山川秀美,有对峰台、天书山、云台山、马鞍岭、乾佑河、马尿泉、玉皇瀑、古银杏和祖师庙等景观。溶洞群与周围山小浑然一体环境优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