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中华文化365天
“立冬”美食图谱:吃饺子、炖猪蹄、存大白菜
华夏经纬网   2020-11-09 10:16:19   
字号:

    中新网客户端北京11月7日电(记者 上官云)要形容冬天的天气,可能许多人都会说一个字“冷”。在古人的观念中,立冬的到来,则意味冬季自此开始。

  它是“四时八节”之一,也有不少有趣习俗。如今,忙碌的人们虽然没有太多时间遵循以前的习俗度过立冬,但也多多少少都有着自己的温馨回忆。

点击进入下一页

资料图:立冬后两场降雪为马牙雪山披上了“白衣”,景色醉人。张万里 摄

  回忆:储存大白菜,准备过冬

  立冬是一个节气,也是一个提醒:寒冷的冬天来了,要做好过冬准备。

  陈岩在北京一家企业工作多年。她对中新网记者表示,小时候到了立冬前后,家里总要储存一些大白菜,父亲骑着自行车,把它们运回来,整整齐齐码好。

  在那些有关立冬的记忆中,“吃”也占据了一定位置。陈岩总能记得,冬天的空气里时常飘着糖炒栗子和烤地瓜的香气,还有糖葫芦和冻柿子,都是儿时很喜欢的美味。

  “冬天蔬菜少,但我妈是那种想方设法换着花样做饭的人,有限的条件也要做到最好的口味。”在她的印象里,冬天并不单调。

  对长大后离家去外地工作的人来说,小时候家里的一顿饭,或许就是一份很温暖的回忆。

  为什么要吃饺子?

  立冬后,就意味着这一年的冬季来临,草木凋零,蛰虫休眠。人类没有冬眠这个说法,但却有“立冬补冬”的习惯。

点击进入下一页

资料图:图为手工饺子成品。王昊阳 摄

  用来“补冬”的食物,一般热量比较高,如鸡鸭鱼肉等,有的还会和中药一起煮,来增加进补的功效。有的地方,立冬要吃甘蔗、炒香饭。

  在北方,立冬少不了要吃一顿饺子。黄菲菲是90后,老家在山东。她记得,立冬的时候,餐桌上必定会摆上一盘热气腾腾的水饺。

  饺子馅可以有白菜等不同选择。“那时候觉得冬天特别冷,吃上一碗饺子,蘸着蒜泥或者醋,再来一碗饺子汤,感觉又暖和又好吃。”黄菲菲说,这也算是改善生活。

  她听说,冬天人的耳朵容易冻伤,名医张仲景曾把药材用面皮包了给病人吃,治疗冻伤,吃饺子是为了纪念他。饺子和“交子”读音很像,立冬意味着秋冬季节之交,所以要吃饺子。

  立冬要“补冬”

  其实,在古人的认知中,立冬具有时间节点般的意义。

点击进入下一页

    资料图:游客在江西省婺源县篁岭古村内观光、拍照。当日是立冬节气,古村家家户户趁着晴好天气晒出辣椒、玉米等秋收作物。中新社发 方华彬 摄

  立冬这一天,在古代,皇帝会有迎冬之礼。据说,这一礼仪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比如《吕氏春秋》中就有相关记载。

  秋收冬藏,一年的辛劳有了结果。许多立冬的习俗都在提醒着人们,经历了秋天的丰收,冬天也是享受丰收、休养生息的时节,通过冬季的休养,期待未来的兴旺吉祥。

  如前所述,冬天严寒难耐,人们自然需要多补充营养。有的地方把立冬称为“养冬”,就是补养身体的意思;又或者,有的地方要炖猪蹄吃,据说可以防止冬季手脚冻伤。

  时序交替、四季轮回。立冬来临,忙碌之余,也不妨偶尔让生活节奏适当慢下来,享受静谧的冬日时光。(陈岩、黄菲菲为化名)(完)

 

责任编辑:张祝华

共1页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网友: 密码:   
 
 
 
  已有( ) 条评论 剩余 字 验证码:    
 
相关文章
   
专题
  更多
·2019金猪贺岁
·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病逝
·年终专题:2017文化乐章
·聚焦金砖国家文化节
·青海可可西里、福建鼓浪屿申遗成功
·我国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文化热点
  更多
·各地纪念孔子诞辰2572周年
·2021年9月份文化关键字盘点
·“考古中国”项目发布三项旧石器时代考古新
·官方重拳出击 重筑文娱圈清朗健康生态
·金面具、青铜神坛、造型各异青铜人像……三
·《网络表演经纪机构管理办法》正式发布
文化视野
  更多
·第17届深圳文博会:科技赋能 让文化"活"起来
·在书海中沟通世界——聚焦北京图博会和北京
·走进中国古代钱币展 带您认识古代钱币——
·走进中国古代钱币展 带您认识古代钱币——
·走进中国古代钱币展 带您认识古代钱币——
·走进中国古代钱币展 带您认识古代钱币——
文化365
   
·9月23日3时21分“秋分”:燕将明日去,秋向
·8月23日5时35分“处暑”:岁岁秋相似,新凉
·立秋仍在三伏中“洒将荷叶看跳珠”
·今日大暑 | 愿风雨过后享清凉
·车马萧萧 古代豪车长啥样?
编辑推荐
 
·国际邮递渠道查获文物26件套 宁波海关移交
·颐和园博物馆揭牌 首展聚焦文物中的福寿文
·聚焦旧石器时代考古新发现 “考古中国”重
·传承昆曲之美 全国首次昆曲考级在苏州开考
·北京市文物局发布考古重要成果 正阳桥遗址
·实体书店,如何点亮文化之光?
·9月23日3时21分“秋分”:燕将明日去,秋向
文化博览
 
造人补天有女娲
高山流水
新闻排行
 
  图片新闻  
  老照片   更多
中华文化
文化信息 | 文化观察 | 文化热点 | 文化视野 | 文化博览 | 文化人物 | 考古发现 | 文明探源 | 古今杂谈 | 文史知识 | 文化交流
| 演出信息 | 史事留痕 | 国学经典 | 寻根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