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中华文化365天
立秋吃啥?跟着这份攻略去尝一尝
华夏经纬网   2020-08-07 16:12:30   
字号:

    【网络中国节】立秋吃啥?跟着这份攻略去尝一尝

  “民以食为天”,人们总是忘不了每个时节该张罗什么吃食。

  经历炎热夏日,常常食欲不振,消耗又比较多,人们的体重多会下降。立秋时节凉风一起,胃口逐渐恢复如常,就到了“贴秋膘”的时候。

  古时,人们会在立夏、立秋分别上秤,将体重两相比较,看看自己掉了多少“膘”。随后去市场挑几斤好肉,或炖、或烤、或红烧,各种肉食纷纷端上餐桌,“以肉贴膘”增加营养,人们做着准备迎接秋凉和冬寒。

  在物质丰饶的当今,“贴秋膘”还需适度。借“贴秋膘”的名义放纵食欲,反而不利于健康。

  除了“大鱼大肉”,立秋的餐桌,还有很多食物可以选择。

  东北人一般在立秋吃饺子,还有“抢秋膘”的习俗——谁抢到别人碗里的饺子,谁就会身体健壮。

  有多种营养价值的茄子在立秋前后成熟,加之明代大将常遇春在攻下元大都后宽严相济治兵的典故,立秋吃茄子就在北京地区流传下来。

  山西人习惯在立秋这天吃小米粥,调养夏热带来的肠胃损伤。在山东胶东地区,立秋时会将磨好的豆渣与应季的青菜合煮成有淡淡香气的豆菜,“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孩子不呕也不拉”,应时吃豆渣也有养胃防腹泻的功效。

  吃西瓜“啃秋”是主要流传在江浙一带的立秋习俗,人们认为可以避免痱子、腹泻、疟疾等疾病,也有迎秋之意。但应提醒肠胃不好的人们,不宜盲目跟风大啃西瓜。除西瓜外,江浙还有吃秋桃、喝烧酒、吞赤小豆的习俗,据说可以防病消灾。在浙江金华,番薯粉做成的凉糕也是立秋这天人们的“心头好”。

  对四川老小而言,立秋不能忘的就是“喝秋水”。在立秋到来的正刻喝一杯水,夏天积压的暑气随之消除。

  来到广东,立秋的小吃别具风情。老岭南人讲究“秋风起,食腊味”,鲜亮浓香的腊肉挂满了市场。梅州人会打糍粑、吃糍粑,象征家族凝聚,庆祝秋日丰收。还有汕尾地区用蔬菜瓜果炒成的菜茶,与亲朋好友齐聚喝一杯,消暑又营养。

  此外,立秋后天气逐渐干燥,昼夜温差变大,中医认为,应多吃润肺食物。梨、蜂蜜、银耳、莲子、百合、山药等,都是清凉润肺的佳品。

  看完这份由北到南汇聚立秋时节各地吃食的攻略,哪个是你想尝试的呢?(光明网 孔繁鑫)

来源:光明网

 

责任编辑:张祝华

共1页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网友: 密码:   
 
 
 
  已有( ) 条评论 剩余 字 验证码:    
 
相关文章
   
·立秋也要有仪式感!西瓜、红烧肉吃起来
·新中国成立前夕的八一建军节
·品味“点茶”之美
·什刹海名由何来?
·六月初六“洗晒节”,有什么有趣的习俗?
·舌尖上的大暑节气:为何要吃荔枝、“喝暑羊”?
·长达40天“加长版”三伏天来了!头伏为啥吃饺子?
·书刀在手,文人岂无缚鸡之力?
·航海日来啦!看古人如何乘风破浪
·小暑习俗知多少?民间流行“食新”、吃藕
·暴雨时节,紫禁城排水靠的是这个“水龙头”
·说说古老的竞渡图
·古代宫廷中的端午习俗
·汉服还是胡服,从2300年前说起
专题
  更多
·2019金猪贺岁
·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病逝
·年终专题:2017文化乐章
·聚焦金砖国家文化节
·青海可可西里、福建鼓浪屿申遗成功
·我国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文化热点
  更多
·各地纪念孔子诞辰2572周年
·2021年9月份文化关键字盘点
·“考古中国”项目发布三项旧石器时代考古新
·官方重拳出击 重筑文娱圈清朗健康生态
·金面具、青铜神坛、造型各异青铜人像……三
·《网络表演经纪机构管理办法》正式发布
文化视野
  更多
·第17届深圳文博会:科技赋能 让文化"活"起来
·在书海中沟通世界——聚焦北京图博会和北京
·走进中国古代钱币展 带您认识古代钱币——
·走进中国古代钱币展 带您认识古代钱币——
·走进中国古代钱币展 带您认识古代钱币——
·走进中国古代钱币展 带您认识古代钱币——
文化365
   
·9月23日3时21分“秋分”:燕将明日去,秋向
·8月23日5时35分“处暑”:岁岁秋相似,新凉
·立秋仍在三伏中“洒将荷叶看跳珠”
·今日大暑 | 愿风雨过后享清凉
·车马萧萧 古代豪车长啥样?
编辑推荐
 
·国际邮递渠道查获文物26件套 宁波海关移交
·颐和园博物馆揭牌 首展聚焦文物中的福寿文
·聚焦旧石器时代考古新发现 “考古中国”重
·传承昆曲之美 全国首次昆曲考级在苏州开考
·北京市文物局发布考古重要成果 正阳桥遗址
·实体书店,如何点亮文化之光?
·9月23日3时21分“秋分”:燕将明日去,秋向
文化博览
 
造人补天有女娲
高山流水
新闻排行
 
  图片新闻  
  老照片   更多
中华文化
文化信息 | 文化观察 | 文化热点 | 文化视野 | 文化博览 | 文化人物 | 考古发现 | 文明探源 | 古今杂谈 | 文史知识 | 文化交流
| 演出信息 | 史事留痕 | 国学经典 | 寻根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