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中华文化365天
吃面、互赠扇子香囊……夏至因何有这些习俗?
华夏经纬网   2020-06-22 09:30:36   
字号:

  中新网客户端北京6月21日电(记者 上官云)夏至,是夏天的第四个节气,此时,太阳运行至黄经90°,时间一般在公历6月21-22日。

  它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古时也是民间“四时八节”中的一个节日,又称“夏节”、“夏至节”,有拜神祭祖的习俗。炎炎夏季,人们也会调整饮食习惯,各种形式的面条成了餐桌上的美食。

  土圭测日影确定夏至

  “二十四节气”是古代农耕文明的产物。那时,人们发现了大自然的四季更迭等,逐渐认识到一年中气候、物候的变化也有规律可循。

点击进入下一页

资料图:夏至“云景”扮靓甘肃戈壁古城。万宗平 摄

  夏至确立的时间很早。有资料显示,公元前七世纪,先人采用土圭测日影,发现这一天白昼最长、夜晚最短,便将这一天定为夏至。

  《恪遵宪度抄本》中也有这样的记载:“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夏至这天,太阳几乎直射北回归线,是北半球各地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

  夏至以后地面受热强烈,空气对流旺盛,午后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阵雨。不过,这种类型的雨来去匆匆,范围也比较小,常被称为“夏雨隔田坎”。

  为何夏至未必是一年中最热的一天?

  在《二十四节气与民俗》中,民俗专家萧放提到,古人认为二十四节气运行的内在动力是阴阳二气的流转,不同的节气时令,阴阳二气在天地中处于不同的位置。

  《管子·乘马》中提到:“春秋冬夏,阴阳之推移也。”按这种观点来简单划分的话,夏至正是阳气高涨至极,阴气开始暗暗发生的时候。

  按古人的观念,夏至在中夏之位,即午位,午属阳。不过,夏至虽然阳气较盛,且白昼最长,但却未必是一年中最热的一天,此时接近地表的热量仍在积蓄,所以俗话说“热在三伏”。

点击进入下一页

    资料图:6月21日是夏至日,近百名少年太极拳爱好者在江西都昌县一广场上表演太极拳,迎接夏至的到来。 傅建斌 摄

  一般来说,三伏天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开始。天气炎热的时候,要尽量在避免高温时段外出,安然消暑度夏。

  “实用”的习俗:女子互赠扇子、香囊

  夏至时,正是麦收之后,古人感念天时,渐渐形成了此时庆祝丰收、祭祀祖先的习俗。

  《史记·封禅书》:“夏日至,祭地祇。皆用乐舞。”古代,夏至作为节日,纳入了祭神礼典。有说法称,在该节气前后,有的地方举办隆重的“过夏麦”,是古代“夏祭”活动的遗存。

  古时,比较流行的习俗是女子之间互赠扇子、脂粉等物。《酉阳杂俎·礼异》里说:“夏至日,进扇及粉脂囊,皆有辞。”,扇子可扇风,涂抹脂粉可以消除汗水的异味,倒也实用。

  宋朝还会给百官放假三天,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夏至的重视。

  这个节气吃什么?

  夏季空气潮湿、温度又高,饮食多偏向清淡。

点击进入下一页

    资料图:当日,正值夏至,昆明大观公园里荷花盛开,吸引众多市民前来观赏。中新社记者 李进红 摄

  明清以来,做法简单、美味的面条成了民间饮食的宠儿,素“冬至馄饨夏至面”之说。《帝京岁时纪胜》成书于清乾隆年间,据说,当时北京人夏至日家家都吃冷淘面,很是爽口。

  在江南一带,“夏至吃面”也是一项重要习俗。面条的种类就更多了,如阳春面、过桥面及麻油凉拌面等,香气扑鼻,令人馋涎欲滴。

  由于日期临近等一些原因,如今,古代夏至的一些习俗已经转移到端午节。(完)

 

责任编辑:虞鹰

共1页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网友: 密码:   
 
 
 
  已有( ) 条评论 剩余 字 验证码:    
 
相关文章
   
·吴地“白纻舞”的嬗变
·芒种节气农事忙:为何习俗流行吃青梅?
·玩亦有道:那些消失的古代玩具
·《清平乐》的“乐”为何要读“lè”
·5300年前“住宅小区”啥样? 揭秘河洛古国先民生活
·移字变拍
·关羽:被神化的文化符号
·谁能成为“文正”公
·“罗”“目”之思
·审美力·艺术微课堂丨小提琴为什么这么贵?
·律令制与唐前期国家治理体系的基本特征
·“白话文运动”中的异体成语
·汉字经历了怎样的嬗变
·甲骨文与中国书写传统
专题
  更多
·2019金猪贺岁
·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病逝
·年终专题:2017文化乐章
·聚焦金砖国家文化节
·青海可可西里、福建鼓浪屿申遗成功
·我国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文化热点
  更多
·各地纪念孔子诞辰2572周年
·2021年9月份文化关键字盘点
·“考古中国”项目发布三项旧石器时代考古新
·官方重拳出击 重筑文娱圈清朗健康生态
·金面具、青铜神坛、造型各异青铜人像……三
·《网络表演经纪机构管理办法》正式发布
文化视野
  更多
·第17届深圳文博会:科技赋能 让文化"活"起来
·在书海中沟通世界——聚焦北京图博会和北京
·走进中国古代钱币展 带您认识古代钱币——
·走进中国古代钱币展 带您认识古代钱币——
·走进中国古代钱币展 带您认识古代钱币——
·走进中国古代钱币展 带您认识古代钱币——
文化365
   
·9月23日3时21分“秋分”:燕将明日去,秋向
·8月23日5时35分“处暑”:岁岁秋相似,新凉
·立秋仍在三伏中“洒将荷叶看跳珠”
·今日大暑 | 愿风雨过后享清凉
·车马萧萧 古代豪车长啥样?
编辑推荐
 
·国际邮递渠道查获文物26件套 宁波海关移交
·颐和园博物馆揭牌 首展聚焦文物中的福寿文
·聚焦旧石器时代考古新发现 “考古中国”重
·传承昆曲之美 全国首次昆曲考级在苏州开考
·北京市文物局发布考古重要成果 正阳桥遗址
·实体书店,如何点亮文化之光?
·9月23日3时21分“秋分”:燕将明日去,秋向
文化博览
 
造人补天有女娲
高山流水
新闻排行
 
  图片新闻  
  老照片   更多
中华文化
文化信息 | 文化观察 | 文化热点 | 文化视野 | 文化博览 | 文化人物 | 考古发现 | 文明探源 | 古今杂谈 | 文史知识 | 文化交流
| 演出信息 | 史事留痕 | 国学经典 | 寻根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