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中华文化365天
芒种节气农事忙:为何习俗流行吃青梅?
华夏经纬网   2020-06-05 09:11:29   
字号:

    中新网客户端北京6月5日电(记者 上官云)“芒种芒种,连收带种”。在二十四节气中,芒种时的农事活动特别繁忙:黄河中下游地区从南到北逐渐拉开了麦收的帷幕,正是忙“三夏”的时候。

  芒种的娱乐性民俗不算多,但也有“送花神”、“嫁树”等有趣的习俗。为了适应愈加炎热的天气,人们也会及时调整生活习惯,饮食则会逐渐偏向清淡。

点击进入下一页

    资料图:农历芒种节气将至,江西省横峰县葛源镇石桥村上千亩梯田水满田畴,农民忙着耕田、栽插一季晚稻,田间一派繁忙景象。胡敦煌 摄

  “芒种忙,忙着种”

  中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起源很早,春秋时代首先确立了春分、秋分、夏至、冬至,之后不断完善。有专家表示,汉代《太初历》中,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

  “芒种”是一个反映农业物候现象的节气,也是夏季第三个节气,表示仲夏时节正式开始。此时,北斗星斗柄指向巳位,太阳到达黄经75°。

  芒种时节气温显著升高、雨量充沛,这样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很适宜播种和移栽。农业生产上,人们往往会抓紧时间,抢种作物,及时移栽水稻。

  《农历书》中提到:“斗指巳为芒种,此时可种有芒之谷,过此即失效,故名芒种也。”意思是说,芒种节气适合种植有芒的谷类作物,也是种植农作物时机的分界点。

  “芒种忙,忙着种。”因此,民间又把这个节气称为“忙种”,表示农事活动繁忙。

  谚语称“麦黄农忙,秀女出房”,此时连女子都要下地帮助度过“农忙”;在河北某些地方,芒种这天则有“嫁树”的习俗:用刀子在枣树上划几下,寓意可以多结果实。

  饮食偏清淡 流行吃青梅或青杏

  芒种来临,天气愈发炎热。在古人的观念中,认为“阳极阴生”,这个时候要及时调整劳作、生活习惯,趋利避害。在饮食方面,人们往往会吃得偏清淡一些。

点击进入下一页

    资料图:中国乌梅之乡—四川省达州市达川区在百节镇乌梅山广场举行首届乌梅旅游文化节。现场上演了一场现代版的“青梅煮酒论英雄”。图为煮酒现场。中新社记者 张浪 摄

  这时候,吃青梅或者青杏是个不错的选择。在南方,每年五、六月是梅子成熟的季节,青梅含有多种天然优质有机酸和丰富的矿物质,具有消除疲劳、美容、调节酸碱平衡的功效。

  只不过,青梅需要煮熟加工后才更适合食用。煮梅的方法有很多,比较简单的是用糖和梅子一起煮,十分爽口。

  一些花也可以做成食物,如槐花等等。人们意识到夏季新陈代谢旺盛,会有意识地吃一些应季的新鲜水果等食材,芒种到来有提醒人们注意清补的意思。

  习俗:为花神饯行 “嫁树”寓意多结果实

  芒种期间,人们都在忙着抢收庄稼。民俗专家王娟表示,此时与节气相关的娱乐活动比较少。但民间还是形成了一些比较有趣的习俗。

点击进入下一页

    资料图:贵州省从江县小黄侗寨,民众在田间劳作。芒种节气将至,贵州省从江县民众抢抓农时,耕田、栽插秧苗。中新社记者 贺俊怡 摄

  “送花神”即是其中之一。《红楼梦》提到过:“尚古风俗:凡交芒种节这日,都要摆设各种礼物,祭饯花神,言芒种一过,便是夏日了,众花皆谢,花神退位,须要钱行。”

  旧日闺阁中,为花神饯行的风俗十分流行,有的是把丝绸带系在花枝上,有的是把掉落的花瓣粘在树上,表示对“花神”的感激之情,期盼再次相会。

  据说,贵州东南部一带的侗族青年男女,每年芒种前后都要举办打泥巴仗节。当天,新婚夫妇由要好的男女青年陪同,集体插秧,边插秧边打闹,互扔泥巴。活动结束检查战果,身上泥巴最多的,就是最受欢迎的人。

  芒种时节,江南进入梅雨季节,江南人在梅雨时备办水缸、瓮罐,收蓄雨水,称为“梅水”。据说这种水味道甘甜可口,爱好饮茶者十分喜欢。(完)

 

责任编辑:张祝华

共1页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网友: 密码:   
 
 
 
  已有( ) 条评论 剩余 字 验证码:    
 
相关文章
   
·玩亦有道:那些消失的古代玩具
·《清平乐》的“乐”为何要读“lè”
·5300年前“住宅小区”啥样? 揭秘河洛古国先民生活
·移字变拍
·关羽:被神化的文化符号
·谁能成为“文正”公
·“罗”“目”之思
·审美力·艺术微课堂丨小提琴为什么这么贵?
·律令制与唐前期国家治理体系的基本特征
·“白话文运动”中的异体成语
·汉字经历了怎样的嬗变
·甲骨文与中国书写传统
·系疰夏绳、流行斗蛋游戏……立夏为何有这些习俗?
·述说中国古代铜镜中的历史
专题
  更多
·2019金猪贺岁
·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病逝
·年终专题:2017文化乐章
·聚焦金砖国家文化节
·青海可可西里、福建鼓浪屿申遗成功
·我国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文化热点
  更多
·各地纪念孔子诞辰2572周年
·2021年9月份文化关键字盘点
·“考古中国”项目发布三项旧石器时代考古新
·官方重拳出击 重筑文娱圈清朗健康生态
·金面具、青铜神坛、造型各异青铜人像……三
·《网络表演经纪机构管理办法》正式发布
文化视野
  更多
·第17届深圳文博会:科技赋能 让文化"活"起来
·在书海中沟通世界——聚焦北京图博会和北京
·走进中国古代钱币展 带您认识古代钱币——
·走进中国古代钱币展 带您认识古代钱币——
·走进中国古代钱币展 带您认识古代钱币——
·走进中国古代钱币展 带您认识古代钱币——
文化365
   
·9月23日3时21分“秋分”:燕将明日去,秋向
·8月23日5时35分“处暑”:岁岁秋相似,新凉
·立秋仍在三伏中“洒将荷叶看跳珠”
·今日大暑 | 愿风雨过后享清凉
·车马萧萧 古代豪车长啥样?
编辑推荐
 
·国际邮递渠道查获文物26件套 宁波海关移交
·颐和园博物馆揭牌 首展聚焦文物中的福寿文
·聚焦旧石器时代考古新发现 “考古中国”重
·传承昆曲之美 全国首次昆曲考级在苏州开考
·北京市文物局发布考古重要成果 正阳桥遗址
·实体书店,如何点亮文化之光?
·9月23日3时21分“秋分”:燕将明日去,秋向
文化博览
 
造人补天有女娲
高山流水
新闻排行
 
  图片新闻  
  老照片   更多
中华文化
文化信息 | 文化观察 | 文化热点 | 文化视野 | 文化博览 | 文化人物 | 考古发现 | 文明探源 | 古今杂谈 | 文史知识 | 文化交流
| 演出信息 | 史事留痕 | 国学经典 | 寻根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